這2種事別用金錢當獎勵!兒童理財教練的教學分享:三個帳戶培養孩子金錢價值觀

訪問/撰文/圖片:何則文 受訪人:黃子欣
職涯實驗室 創辦人
理財教育怎麽教?兒童理財教練黃子欣的校園教學分享。
台大今年最火爆的通識課「個人理財規劃」,引來1,600位的學生搶60個名額,更有超過700個沒搶到課的同學也寧願透過隨班附讀的方式旁聽這堂課程。從這樣的現象可以看出,理財課程可以說是大學生打從內心最想上、也最想學習的知識之一,然而有趣的是,在整個教育體系中,過往都似乎沒有專門談論如何理財的課程。即便是商管科系出身,台灣青年大多也是透過自學或者出社會後跌跌撞撞的嘗試去學習。 
然而,近年來也愈來愈多在業界從業的爸爸媽媽注意到這點,透過自身財務會計的專業提倡跟實際培育兒童理財,這些「兒童理財教練」深入許多的中小學校,用生動、遊戲化的方式教導孩子投資理財的概念,「兒童未來力商學院」創辦人黃子欣就是其中一位,也吸引我的好奇。 
黃子欣可說是出身「財會世家」,母親從事是會計,而家中三姊妹也都學習會計。過去曾在四大會計師事務所擔任主管,現在在企業擔任財會副總的她,又是怎樣斜槓投入兒童理財教育的領域呢? 
理財教育 校園演講
黃子欣在校園內進行兒童理財教育演講。照片提供:何則文

給孩子一生受用的理財力

身為兩個孩子的媽媽,黃子欣在女兒升上小學後,某次被安親班詢問要不要加入課後學業加強班,好「贏在起跑點」,讓她意外發現,原來歷經教改多年,台灣還是有很濃厚的補習風氣。她回顧過往成長經歷,進而思考到身為父母的自己應該教給孩子怎樣的關鍵能力,才能讓他們對於人生有更好的主控權?成為人生的主人?這時「理財」這個關鍵字出現在她腦海中。 
儘管擁有會計專業,但理財這件事情,黃子欣自己也是出了社會才了解,該如何讓孩子從小就能接觸了解。她開始進修與了解國外的兒童理財教學趨勢,展開嘗試與摸索。
她才發現,兒童理財其實跟成人理財有很大的不同,在歐美大多會結合品格教育,不只讓孩子學會管錢,更學會如何的掌握跟分配自己擁有的資源。 
黃子欣說,帶領幼兒建立理財觀現時,可以先從生活中的遊戲化體驗開始培養興趣,讓孩子可以碰到實際的錢,感受錢的存在,但不一定需要讓孩子太早擁有銀行存摺帳戶。最簡單的作法可以先讓存錢這件事情變有趣,利用結合機關的存錢筒,讓存錢這件事情增加趣味性,也不需要特別專注於數學的教學,而是透過體驗式的引導,讓孩子在生活中認知到錢的意義與價值。 

三個帳戶教會孩子理財

隨著孩子年紀增長,搭配固定的零用錢及帳戶,是建立孩子儲蓄觀念的好方法。黃子欣提及,兒童理財教育最基礎的學習,常常會透過零用錢要孩子把儲蓄的小豬撲滿分為三個。分別是:「儲蓄」、「消費」,以及「公益」。

儲蓄帳戶/撲滿

其中,儲蓄帳戶是做為夢想基金,讓孩子先設定一個目標,通常不見得是「需要」的東西,但重點是讓其學會自己積攢,相信自己可以做到,也學會延遲享受。例如,如果孩子想要買的物品超過日常的零用錢,比如上百元的玩具,就可以讓他設定目標以後,在儲蓄帳戶中累積。 

消費帳戶/撲滿

而消費帳戶則是讓孩子開心的花,家長可以不用特別限制,許多家長會制止孩子花錢,但學習理財除了開源節流以外,也要學習怎樣用錢。透過消費帳戶,讓孩子學會記錄自己的支出,這個帳戶讓孩子自己管理,過程中或許會有衝動型消費,但當孩子知道自己的財務要由自己管控時,在回顧自己消費過往時,也會對不理性的消費有意識,進而改變行為。  
黃子欣舉例,自己的女兒常會在逛文具店看到一些漂亮的印章衝動買下,後來又很想買一個寶可夢卡牌蒐集本,卻發現錢不夠。回到家看自己的記帳本才發現,自己因為衝動而購買的東西,反而壓縮到她能買自己最想要物品的預算。當孩子透過這一過程覺察自己的消費習慣,那也不用父母碎碎念,而這過程需要耐心的陪伴跟時間去發酵。 

公益帳戶/撲滿

最後一項的公益帳戶,則是出自全世界最富足的民族猶太人與西方社會中基督教的奉獻文化。要告訴孩子要將固定的金錢捐獻,而捐款的過程,可以帶著他們認識一些社會議題,了解國內外的非營利組織,過程一定會有小孩子喜歡且認同的單位,可能是環保、動物保護或者教育單位,都能透過捐獻學會感恩與回饋。 

不該用金錢當孩子的獎勵的2種情形

而孩子金錢的來源,除了固定的零用錢,對於任務型的家事也可以給金錢獎勵,但要明確區分任務型與責任型家事的差異。黃子欣說明,針對責任型家事,比如洗自己的碗、摺好自己衣服棉被等等,這種每天固定日常屬於孩子應該完成的任務範圍,就不應該特別以金錢作為獎勵,因為屬於責任。但如果是臨時出現的任務,比如幫爸爸洗車,則是可以給一些金錢獎勵,讓孩子體驗付出勞力便有收穫。 
黃子欣也說到,對於孩子成績好,或者學校表現良好,這些都不適合用金錢獎勵,因為可能讓孩子的動機從自我成就,變成被金錢驅動,甚至變成討價還價,甚至認為錢太少而反而沒誘因。因而在運用金錢獎勵上,必須明確區分責任範圍與任務型獎勵的機制。 
另外,也要讓孩子意識到錢可以怎樣生生不息。當孩子學會記帳,能夠設定目標儲蓄,並且養成關注公眾議題去對公益付出時,就可以進入到投資的階段,此時,不妨可以開始分享股市的概念,帶著孩子研究公司。
然而,比起台股,黃子欣認為,美股會是比較好入門的教學標的。因為台股大多是電子跟科技類股,對於孩子來說太難理解。但美股的許多公司,比如可口可樂、聯合利華、麥當勞、蘋果等等,都是孩子能日常接觸到、也相對熟悉的公司。 
平時,黃子欣會帶著孩子了解這些公司,並且解說這些公司的產品與商業模式。孩子在生活周遭一定會有喜歡的產品,可能是吃得或者其他日用品,這時候就能帶著他們了解背後的商業脈絡。並且學習怎樣投資股票。由於孩子還不能開戶,所以都會掛在父母名下,但讓孩子自己養成紀錄跟關注股票趨勢,透過漲跌也教孩子一些投資心法與世界經濟趨勢走向。 

教學現場的理財融入各科教學

而對於教學現場的教師,黃子欣根據經驗建議,可以結合 108 課綱的核心素養,在生活課程中帶入記帳跟編預算表的課程。結合自主行動中的「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溝通互動中的「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等等素養。 
除了既有的社會科目提到的少許理財篇幅外,許多科目都可以加入理財的議題,比如社會科中介紹台灣的資源與物產時,當中可以讓孩子了解國際貿易的意涵。國語課程中的課文王文華所撰著的〈神奇鐘錶店〉可以說明時間與金錢的關係,以及透過時薪的概念了解勞動、時間與金錢的價值轉換。 
對於中高年級的學生,黃子欣則建議,可以用一些實際的生活案例讓孩子更理解金錢,比如學雜費帳單的項目,以及根據最低工資進行要打工多少小時,才能繳齊學費的換算等,進而了解金錢價值;或者透過讓孩子規劃校外教學或畢業旅行,學會如何編列預算。 
許多家長可能認為理財離孩子太遠,但手機世代的孩子接受的訊息更多。如果對金錢沒有一定的觀念,反而可能會造成很多悲劇。比如中國大陸就發生多次,孩童因為不了解金錢價值,而透過父母手機電子支付轉帳網購了天價的服務或產品。甚至近來有新聞報導有台灣有國中學生聽信抖音的長高藥廣告,花了數萬塊紅包錢購買無效果來路不明的藥品而遭坑騙。 
如果沒有理財觀念,孩子有資源,又接觸到這麼多難辨是非的訊息,可能導致慾望無窮而踩坑。若是能從小學會如何管理財務,對於人生的掌握度跟責任心就會更高。而財商教育的最終目標,就是要孩子學會獨立自主,有正確的價值判斷,這跟 108 課綱的素養教育本質上一致。透過學習理財,讓孩子學會掌握人生的主導權,引導出正確的價值觀與理財方式,是這個世代很重要的議題。
延伸閱讀
【免費教材下載】理財教育|為什麼我不能把錢花光?
理財納入全美45個州的中小學課綱,為什麼?
月光族翻身成理財網紅 柴鼠學投資全靠自律

本文同步刊登於翻轉教育

Share:

Facebook
Linke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