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一個大學同學傳訊息給我。
她生完第二胎後,辭掉了原本的工作,在家顧小孩快一年。她說:「我有點焦慮,我是不是該幫寶寶開個帳戶?我看群組裡有人在討論基金、ETF什麼的,我是不是也該弄一下?」
我看著訊息,心裡想著:「啊,又來了,這個問題。」
因為她不是第一個來問這個問題的媽媽。
在八週社群裡也有好幾位媽媽提過類似的煩惱,甚至連我們陪跑學員,都會在整理收支時突然問:「那孩子紅包怎麼處理比較好?」
大家都想做點什麼,但也都很怕做錯什麼。
帳戶開好了,然後咧?
我問那位同學:「你希望這筆錢是做什麼的?」
她愣了一下,說:「就是……紅包先放起來吧,以後可以當教育基金之類的?」
我聽到「之類的」這三個字,就知道她還沒真的想清楚。
我笑著跟她說,其實妳跟我以前一模一樣。
我女兒剛出生那年,我也很快跑去幫她開戶,紅包存進去,看著金額慢慢增加,覺得自己很棒,超有媽媽責任感(還幻想她成年後會感動落淚)

但幾個月後,我打開網銀看到那筆錢,突然冒出一個念頭:「欸……我到底是要拿這筆錢幹嘛?」
想做對,結果反而不敢動
那位同學接著說:「我有去查資料啦,但基金好像有風險,ETF要開戶我有點怕怕的,保險又聽說容易被話術……我現在有點不敢動了。」
我心裡苦笑
每一個想做功課的媽媽,最後都會變成資訊焦慮的受害者。
不是她不努力,是因為太多「這也可以、那也不錯」,結果變成哪一個都不敢選。
因為每一個選項背後,都好像藏著一句:「萬一你選錯了,孩子就失去了未來的一個機會」
這種壓力,真的會讓人停住。
所以我只問她四個問題

我沒給她推薦任何工具,只問了她:
- 妳打算這筆錢幾年後用到?
- 到時候希望有多少錢?
- 妳現在每月能存多少?
- 靠單純儲蓄能達標嗎?還是要靠一點報酬率幫忙?
她一邊聽一邊在筆記,最後抬頭說:「欸!這樣我才發現…我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多少錢欸。」
我點頭說:「所以你不是選不出工具,你是還沒想清楚目標。」
我們常常以為財務焦慮來自『不知道要選什麼』,但其實,更多時候是『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去哪裡』。
等你搞清楚了,就不會那麼焦慮了
當你知道:
- 你要存的是10年後的大學學費,預計150萬
- 你現在每月能存5000
單純存其實不太可能達標,就算加上一點投資報酬率,可能還是會有一些差距。
這時候你才會開始思考:「那我是不是要調整投入金額?還是調整目標金額?或是了解一些投資工具幫助自己達成目標?」
這樣你就會更清楚自己要的到底是什麼,而不是在網路上打「最穩的基金推薦」亂槍打鳥。
這時候你去看工具,才有方向,也比較知道要選什麼。
如果你想整體釐清,不只是為了這筆錢
我跟那位同學說,如果妳想整體都釐清,不只是這筆紅包錢,而是你們家的教育金、退休金、保險、投資,要怎麼安排最剛好,我會推薦妳來上我們的《幸福家庭財務長》。
這不是什麼「一夕致富」的快速解法,而是教你慢慢釐清目標、建立習慣、看懂工具、做出適合你家的安排。
妳會學會怎麼把財務這件事變成「可掌握、可調整」的流程,而不是一直靠直覺或焦慮下決定。
後來那位同學真的報名了。
她傳訊息跟我說:「課有些地方我聽不太懂,但至少我現在不會亂買東西了,會停下來想:欸,這筆錢到底是要幫我完成什麼?」
我跟她說:「不懂沒關係啊,本來就不是每個人一開始都很懂。重點是你願意開始想,也知道可以問、有人可以討論,這才是最重要的事。」
👉 如果你也曾陷入「到底該怎麼處理這筆為孩子準備的錢」的迷惘,不妨延伸看看這篇:〈新手爸媽怎麼分配育兒開銷?這個方法讓財務不再是引爆點〉,裡面從記帳與分工的角度出發,幫你跟另一半建立更公平的財務協作,也讓育兒支出不再只是妳一個人的責任。
也許這就是我們這一代媽媽在學的事——不是變成理財專家,而是願意讓每筆錢都有意義、讓自己有選擇。
這些選擇也許今天看不出成果,但等孩子真的需要一筆錢、一個支持的時候,妳會慶幸,自己曾經默默開始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