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最近在媽媽群組裡,看到一位新手媽媽分享她的焦慮:「寶寶突然發高燒要住院,醫療費加上請假照顧的薪水損失,這個月預算完全爆掉…」底下一堆媽媽回應:「我也遇過!」、「真的超焦慮!」
這個故事讓我想到一個重要的理財觀念:當媽媽後,我們需要區分「會發生的支出」和「完全意料之外的狀況」。
本篇想跟大家好好聊聊,為什麼有了孩子後,緊急基金變得更重要?又該怎麼準備?
為什麼當媽媽後,更需要緊急基金?
1. 家庭責任變重,承受風險的能力降低
以前單身時,大不了省吃儉用撐過去。但現在有了孩子,尿布奶粉不能省、生病不能拖、該打的疫苗不能不打。
你會發現,當媽媽後的緊急基金,不只是為了自己,更是為了守護整個家庭的財務安全。
2. 收入變動風險增加
很多媽媽生完孩子後會面臨:
- 育嬰留停期間收入大幅減少
- 為了照顧小孩從全職轉兼職
- 公司突然裁員或業務緊縮
- 因健康因素被迫離職
這時候如果沒有緊急基金當後盾,很容易陷入「想專心照顧孩子,卻又擔心經濟壓力」的焦慮循環。
3. 完全意料之外的重大支出
這裡小編想要特別說明:緊急基金是用來「避險」,不是用來「消費」的。
很多新手媽媽(包括我自己剛開始學理財時)會把所有「突然要花的錢」都當作緊急狀況,但其實應該這樣區分:
真正的緊急狀況(需要動用緊急基金):
- 突然失業
- 家人發生重大意外或疾病
- 房子遇到火災、漏水等重大損害
- 車禍需要緊急修車(但你需要車才能上班)
- 必須緊急回老家處理家人的事
雖然突然但可預期的支出(應該編列預算):
- 寶寶生病看醫生、住院
- 熱水器、冰箱等家電壞掉
- 車子定期維修保養
- 保母/托嬰中心調漲費用
為什麼要這樣區分?
因為寶寶一定會生病、家電一定會壞、車子一定要保養,這些雖然不知道什麼時候發生,但它們「一定會發生」。
所以理想狀態是在每月預算中編列「醫療預備金」、「維修基金」等項目。
不過如果你是理財新手、第一次當媽媽,還不太清楚家裡到底需要建立哪些預算,第一次遇到這些狀況時,當然可以先用緊急基金處理。
但重點是:處理完後要開始思考如何建立預算,避免每次都用緊急基金。
新手媽媽的緊急基金要準備多少?
一般理財建議是準備3-6個月的生活費,但我認為當媽媽後,需要重新思考這個數字。
基本計算公式
緊急基金金額 = 每月家庭基本開銷 × 6個月
這裡的「基本開銷」包括:
- 房租/房貸
- 育兒基本費用(奶粉、尿布、保母費等)
- 水電瓦斯、電話網路
- 保險費
- 基本伙食費
- 交通費
⚠️ 注意:這裡不包含休閒娛樂支出
為什麼?因為真的遇到緊急狀況時(失業、重大意外),你應該也沒有心情出去玩。緊急基金計算的是「維持家庭基本運作」的最低金額,不是「維持原本生活品質」的金額。
所以假設每月維持家庭基本運作的最低金額 = 5 萬,理想緊急基金就是 5萬 × 6個月 = 30萬元。
但實際上可以分階段準備
30萬如果看起來很多,別擔心,我們可以分階段:
階段一:先存3個月(15萬) 這是基本安全網,能撐過短期的失業或收入中斷。
階段二:存到6個月(30萬) 這樣即使遇到較長時間的失業,也能有足夠的緩衝。
階段三(理想狀態):存到9-12個月 如果家庭收入來源單一(例如只有一個人工作)、或是自由工作者收入不穩定,建議存到9-12個月的生活費會更安心。
新手媽媽如何開始存緊急基金?

步驟1:盤點現有資源
先看看你現在手邊有多少可以立刻動用的錢:
- 活存/活儲
- 可以隨時贖回的資金
不能算進緊急基金的錢:
- 股票、基金等投資(市場波動大,緊急時可能賠錢賣)
- 儲蓄險(提前解約會損失本金)
- 已經規劃用途的錢(例如孩子的教育基金)
步驟2:設定實際可達成的目標
假設你目前只有5萬元緊急基金,目標是存到30萬,可以這樣規劃:
第一年目標:存到15萬(3個月生活費)
- 每月需存:(15萬-5萬)÷12個月 = 約8,333元
第二年目標:存到30萬
- 每月需存:(30萬-15萬)÷12個月 = 約12,500元
如果覺得壓力太大,也可以拉長時間到3年完成。重點是開始行動。
步驟3:建立自動存款機制
最有效的方法是薪水一入帳就先存:
- 設定銀行自動轉帳,每月發薪日當天自動轉一筆錢到緊急基金專戶
- 把這筆錢當作繳給未來自己的保險費
- 剩下的錢才是可以花的
很多媽媽會想等月底有剩再存,但通常月底就沒剩了。所以一定要反過來,先付錢給自己。
步驟4:尋找額外收入來源
如果每月預算真的很緊,可以想想:
- 政府育兒津貼、生育補助是否都領了?
- 公司生育獎金、勞保生育給付是否都申請了?
- 過年紅包、年終獎金可以撥一部分進來
- 賣掉用不到的嬰兒用品
- 利用零碎時間做些彈性接案工作
緊急基金要放哪裡?
緊急基金的核心原則是:隨時可以拿、不會賠錢
推薦選項
1. 高利活存帳戶 現在很多數位銀行提供1.5%-2%的高利活存,隨時可領,又有基本利息。適合放大部分的緊急基金。
2. 短期定存(3-6個月) 可以分成幾筆小額定存,到期時間錯開。雖然緊急解約會損失利息,但本金不會虧損。
不推薦的選項
❌ 股票、ETF等投資工具 市場波動大,緊急時可能賠錢賣出。
❌ 儲蓄險 提前解約會損失本金,不適合當緊急基金。
❌ 放在不容易領的地方 例如需要臨櫃、需要多個工作天才能拿到錢的帳戶。
什麼情況可以動用緊急基金?
小編再囉嗦的強調一次:緊急基金是用來「避險」,不是用來「消費」的。
可以動用的情況
✅ 突然失業或被迫離職:需要時間找新工作,緊急基金幫你撐過這段空窗期
✅ 家中重大事故:火災、嚴重漏水、地震損害等需要立即處理的狀況
✅ 必須緊急處理的交通問題:如果你需要開車上班,車子因意外故障需要緊急修理
✅ 家人緊急狀況:需要立刻回老家處理家人的重大事件
✅ 重大醫療支出:注意,這裡指的是「重大」且「完全沒預期」的醫療狀況,例如突發意外、需要大筆自費醫療等。一般的感冒、小病痛應該要在預算中編列「醫療預備金」。
不該動用的情況
❌ 週年慶想買的推車(這是消費)
❌ 朋友推薦的投資機會(這是投資)
❌ 難得的出國旅遊(這是消費)
❌ 想換新手機(這是消費)
❌ 寶寶一般感冒看醫生(這應該編列在醫療預算)
❌ 冰箱壞了要換新(這應該編列在維修基金)
新手媽媽的過渡期建議
如果你剛開始學理財,還沒建立完整的預算系統,第一次遇到「寶寶住院」、「冰箱壞掉」這類狀況時,可以先用緊急基金處理,但處理完後要做兩件事:
- 盡快把動用的金額補回來
- 開始在每月預算中編列相關項目
例如:
- 醫療預備金:每月500-1000元
- 維修基金:每月500-1000元
- 托育調整預備金:每月1000元
這樣下次再遇到類似狀況,就不用動到緊急基金了。
動用緊急基金後,要趕快補回來
如果真的遇到緊急狀況動用了,第一優先就是盡快補回來。
補回的速度建議:
- 如果動用不到1萬:1-2個月內補回
- 如果動用1-5萬:3-6個月內補回
- 如果動用5萬以上:盡量在12個月內補回
在補回期間,可以暫停其他非必要的儲蓄目標(例如旅遊基金、換車基金),優先把緊急基金補滿。因為緊急基金是家庭財務安全的第一道防線。
給新手媽媽的實用建議
建議1:緊急基金 vs. 預算編列,兩者都需要
理想的財務規劃是:
- 緊急基金:應付完全意料之外的重大狀況(失業、意外)
- 預算編列:應付雖然不常發生但一定會發生的支出(醫療、維修)
如果你是理財新手,建議先建立預算,了解每月收支狀況。掌握真實的財務狀況後,就能制定出可執行的緊急基金計畫。
建議2:雙薪家庭也需要緊急基金
不要覺得反正有兩份收入就輕忽緊急基金的重要性。萬一其中一人因為照顧孩子需要辭職或是突然失業,緊急基金就是你們的安全網。
建議3:緊急基金 vs. 保險,兩者都需要
有些人會想:「我有保險,還需要緊急基金嗎?」
答案是:都需要。
- 保險是「轉嫁風險」:遇到重大事故時,由保險公司理賠
- 緊急基金是「現金流」:應付突發狀況的立即性支出,隨時可用
而且保險理賠需要時間審核和撥款,緊急時刻還是要先靠緊急基金週轉。
如果你想要更完整的家庭財務規劃,包含財務檢視、保單檢視、投資工具檢視,MomPower的家庭財務規劃師可以提供一對一的家庭財務分析報告服務,幫你全面評估家庭的財務安全網是否完整。
想了解更多保險規劃的觀念,也可以參考我們之前的文章:新生兒醫療險怎麼買?避開常見業務話術,媽媽也能買對保單!
建議4:記帳幫你看清楚真實開銷
很多媽媽不知道自己每月到底花多少錢,導致設定的緊急基金金額不夠實際。
透過記帳,你才能知道:
- 家庭每月真正的基本開銷是多少
- 哪些支出是必要,哪些是想要
- 預算應該怎麼分配才合理
如果你想建立穩定的記帳習慣,了解家庭真實的金錢流向,MomPower的60天存款成長計畫有專業教練陪你一步步建立理財基礎,釐清每一筆開銷的去向。

結語:緊急基金是媽媽的安心感來源
當媽媽後你會發現很多焦慮都來自「怕沒錢」:怕突然失業沒錢養家、怕發生意外沒有緩衝、怕老公出事我們母子怎麼辦…
緊急基金的存在,就是要讓你在面對這些突發狀況時,至少不用擔心「錢」的問題。它不會讓你變有錢,但會讓你更有安全感。
從今天開始,每個月存一點點,慢慢累積。半年後、一年後,當你看著那個專戶的數字慢慢增加,你會發現內心多了一份踏實。
這筆錢,是你給自己和孩子最好的禮物。
📌 延伸閱讀
- 新手媽媽理財第一步:從混亂到有序的金錢管理
- 當媽媽後才發現錢不夠用?5個財務現實新手媽媽必知
- 錢總是不夠用?新手媽媽常見的3個財務漏洞,你中了幾個?
- 新生兒醫療險怎麼買?避開常見業務話術,媽媽也能買對保單!
💡 想要更系統化的理財規劃嗎?
如果你希望有專業的家庭財務規劃師協助你檢視整體財務狀況,包含緊急基金評估、財務規劃、保單檢視、投資工具檢視等完整分析,歡迎了解MomPower的家庭財務分析報告服務,讓專業規劃師陪你建立更完整的家庭財務安全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