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媽媽必學的家庭財務分配法:老公薪水這樣分最安心

小編在社群中最常聽到新手媽媽的困擾:生完寶寶後,家裡開銷突然變多,奶粉、尿布、保母費…每個月錢都不夠用的感覺。

更讓新手媽媽焦慮的是,有時候想買個東西給自己,卻會有種「我沒在賺錢,不該亂花」的罪惡感。如果另一半又說「妳在家不用花什麼錢吧」,那種心情真的很難受。

其實家庭財務分配不只是錢的問題,更是夫妻關係和安全感的基礎。這篇文章小編要和你分享實用的分配方法,幫助你建立安心又公平的家庭財務系統。

為什麼需要明確的財務分配?不只是把錢分開而已

很多新手媽媽會想:「反正老公賺的錢都會拿回家,需要什麼就用,幹嘛要特別分配?」

小編在研究這個議題時發現,明確的財務分配其實有三個重要意義:

1. 建立財務透明度,讓彼此都安心

當家裡的錢有明確的去向和用途,夫妻雙方都能清楚知道我們有多少錢、花在哪裡、還剩多少。這種透明感會大幅減少金錢帶來的焦慮和猜疑。

2. 避免誰管錢誰就有權力的不平衡

如果家裡的錢都由一個人掌握,另一個人要用錢時需要伸手要或報備,長期下來容易產生權力不對等的感覺。明確分配讓兩個人都是家庭財務的參與者,而不是「給錢的人」和「用錢的人」。

3. 讓每個人都保有自主空間

即使是夫妻,每個人還是需要一些不用解釋用途的自主金。有了明確分配,媽媽想買保養品、爸爸想買遊戲,都可以從自己的自主金支出,不用互相干涉。

新手媽媽最常遇到的3個分配困境

在和許多媽媽交流後,小編整理出三個最常見的困境:

困境1:不知道該分幾份、每份多少才合理

「房貸要多少?生活費要留多少?孩子的錢要怎麼算?我們兩個人的零用錢各該多少?」面對這麼多項目,很多媽媽根本不知道從何開始。

突破關鍵: 先記帳1-2個月,了解「實際」的花費,而不是「感覺」的花費。很多時候我們以為一個月3萬就夠,實際算下來可能需要4萬。

困境2:另一半覺得妳在家不用花錢

這是最傷人的一句話。事實上,在家帶孩子的媽媽需要的花費並沒有比較少,而且承擔的是24小時待命的工作。

突破關鍵: 用具體數字溝通。把自己每個月的開銷列出來給另一半看,包括交通、餐食、手機費、保養品、衣服等。讓對方知道在家不等於不花錢。

困境3:臨時的大筆開銷總是打亂計畫

寶寶突然發燒要看醫生、冰箱壞了要換新、過年要包紅包…每次遇到這些支出,精心規劃的預算就亂了套。

突破關鍵: 這些其實不是「緊急」,而是一定會發生的事,只是不是每天發生。把這些「非每月但會發生」的支出納入固定分配項目,讓這些支出有專門的來源,不會影響到其他帳戶。

家庭財務分配的3大核心原則

在談具體方法之前,小編想先和你分享三個核心原則,這是所有分配方法的基礎:

原則1:先算出「家庭總開銷」,而不是「收入有多少」

很多人習慣先看「我們有多少錢」,再決定怎麼分。但小編建議先算「我們需要多少錢」。

把固定開銷列出來:房貸/房租、水電瓦斯、保險費、孩子開銷、交通費、伙食費、雜支等。這樣才能知道底線在哪裡。

原則2:依收入比例分擔(或協商適合的方式)

如果夫妻都有收入,可以依照收入比例分擔。例如先生收入佔70%、太太佔30%,那麼家庭開銷也按這個比例分擔。

如果其中一方沒有收入(例如全職媽媽),那就把全家的收入視為家庭共同收入,一起討論怎麼分配才最合理。

重點是:照顧孩子和家庭是有價值的工作,不能因為沒有薪水就沒有話語權。

原則3:每個人都要有「自主金」

這一點非常重要!每個人都需要一筆不用向對方報備用途的錢,這是維持個人自主性和自尊心的關鍵。

自主金可以不多,但一定要有。它代表的是我對自己的人生還有掌控權,對新手媽媽的心理健康特別重要。

實用方法:5帳戶分配系統

小編接下來要介紹的是一個非常實用的5帳戶分配系統。

這個方法的好處是分類清楚、容易執行,而且透過記帳數據,你可以算出每個帳戶實際需要多少錢。每個家庭的數字都不一樣,重點是找到適合自己的分配方式。

帳戶1:家庭生活費

這是最大的一筆支出,包含:

  • 房貸/房租
  • 水電瓦斯
  • 伙食費
  • 交通費
  • 保險費
  • 孩子的奶粉、尿布、保母費
  • 家庭日常雜支

如何計算: 透過1~2個月的記帳,加總這些項目的實際花費。

小編建議: 這個帳戶可以開一個共同戶頭,兩個人一起管理。每個月固定時間把錢轉進去,專款專用。

帳戶2:儲蓄/投資帳戶

這筆錢是為了家庭的未來,可能用在:

  • 孩子的教育基金
  • 家庭的中長期目標(買房、買車、出國旅遊)
  • 退休準備

如何計算: 先設定目標,再回推每個月需要存多少。例如想在5年內存50萬,每個月就要存8千多元。

小編建議: 採取先儲蓄後花費的原則,每個月薪水一進來就先轉到儲蓄帳戶,而不是有剩才存。

帳戶3:緊急預備金

這筆錢是為了應付突發狀況:

  • 醫療費用
  • 臨時的大筆支出(家電壞掉、車子維修)
  • 收入中斷時的緩衝

如何計算: 目標是存到至少6個月的生活費。假設你家每月基本開銷是5萬,就要存30萬。

小編建議: 在還沒存夠之前,這個帳戶的優先度可以高一些。存夠之後,就可以把錢轉到儲蓄/投資帳戶。

帳戶4:個人自主金(兩個人各有)

這是每個人可以自由運用的錢,不用向對方報備:

  • 媽媽的美容、保養、衣服
  • 爸爸的興趣、社交
  • 個人想買的任何東西

如何計算: 這個可以用協商的方式決定。參考彼此的需求和家庭財務狀況,討論出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金額。

小編建議: 金額可以不用很大,但一定要有。即使媽媽沒有收入,也要有自己的自主金,這是對照顧家庭這份工作的肯定。

帳戶5:孩子專屬帳戶(可視情況調整)

除了日常的奶粉尿布,可以另外為孩子開一個帳戶:

  • 紅包錢
  • 生日禮金
  • 特別為孩子存的教育金

小編建議: 這個帳戶可以讓孩子長大後知道爸媽一直在為我的未來準備,也可以當作財商教育的起點。

真實案例:小雅和先生的分配調整過程

小編想分享一個真實的案例(化名),讓你看到這套系統實際運作的樣子。

背景: 小雅是全職媽媽,寶寶8個月大。先生在科技業上班。小雅為了照顧寶寶暫時離職。

一開始的狀況: 先生的薪水進來後,小雅會先付房貸、保險,剩下的就放在戶頭裡,需要什麼就用。但小雅發現:

  1. 每個月都不知道花了多少錢
  2. 帳戶餘額越來越少
  3. 想買東西給自己時會猶豫很久,覺得沒在賺錢不該花

調整過程:

第一步:記帳2個月 小雅開始認真記帳,才發現問題出在哪:

  • 保險費佔了收入很大比例
  • 外食和訂閱服務累積起來也不少
  • 臨時支出(醫療、維修、紅包)沒有預留
  • 收支不平衡,每個月都要動用存款補缺口

小雅嚇了一跳:「難怪每個月都不夠,原來有這麼多地方在漏錢!」

第二步:和先生坐下來談 她把這兩個月的帳目拿給先生看,兩個人一起檢視可以調整的地方。

尋求專業協助: 因為保險費用特別高,他們找了 MomPower 的家庭財務規劃師協助檢視,才發現:

  • 有些儲蓄險,報酬率其實很低
  • 有些保障重複了
  • 真正需要的實支實付、重大險反而保額不夠

討論後決定:停掉不必要的儲蓄險,重新規劃保障型保險,保費大幅降低。

其他調整:

  • 伙食多在家煮,減少外食
  • 取消很久沒用的訂閱服務
  • 把臨時支出也納入每月預算

調整後,每個月不但不會再透支,還能多出一些彈性空間。

第三步:先打平,建立基本分配系統

他們把調整後的收入做基本分配:

  1. 家庭生活費
    • 房貸、水電、伙食、交通、保險、寶寶日常開銷、預留臨時支出
  2. 緊急預備金
    • 目標存到6個月的生活費,目前優先累積
  3. 各自的自主金
    • 兩個人都有自己可以自由運用的錢

小雅鬆了一口氣:「至少現在不會再入不敷出了,而且我們都有自己的自主金,不用再為小錢吵架。」

第四步:思考更長遠的財務目標

打平之後,規劃師問他們:「你們未來想要什麼樣的生活?」

他們開始想:

  • 希望幾年後能換一間大一點的房子
  • 想為孩子準備教育基金
  • 也要開始為退休做準備

規劃師幫他們算出:「如果要達成這些目標,光靠現在的收入和儲蓄是不夠的。你們可以思考從收入面著手。」

第五步:小雅開始思考職涯規劃

看到這個評估後,小雅開始認真思考:「我不能只是在家帶孩子,家庭需要我的收入,我自己也需要保持職場競爭力。」

她開始規劃:

  • 短期: 先利用寶寶睡覺時間,在家接一些小案子,補貼家用也維持專業能力
  • 中期: 等寶寶可以送托嬰後,考慮重返職場,先從兼職或彈性工作開始
  • 長期: 如果一切順利,恢復全職工作

先生很支持:「妳想做什麼都好,我們一起想辦法。如果妳重返職場,我們也可以調整家事分工和育兒責任。」

有了明確的方向後,他們也把5帳戶系統補完整:

  1. 家庭生活費 – 支應日常花費
  2. 儲蓄帳戶 – 為未來的目標累積
  3. 緊急預備金 – 持續累積到目標金額
  4. 各自的自主金 – 小雅有收入後可以提高
  5. 寶寶專戶 – 存紅包和教育金

實施半年後的改變:

  • 小雅不再焦慮:「我開始接案了,雖然收入不多,但這讓我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而且我知道這是為了我們的未來在努力。」
  • 先生也更有動力:「我們有明確的目標了!我也開始思考怎麼在工作上爭取更好的機會,為家庭多做一些貢獻。」
  • 兩個人的關係變好了:「我們現在是真正的隊友,一起為家庭的未來打拼。」

小編的觀察:

這個案例展現了三個層次:

  1. 第一層:解決當下危機 – 透過記帳發現問題,調整支出讓收支平衡
  2. 第二層:規劃未來目標 – 透過專業協助,看清楚要過想要的生活需要什麼
  3. 第三層:採取實際行動 – 從收入面著手,主動創造改變的可能性

很多家庭停在第一層就覺得「好了」,但其實真正的財務安全,需要往第二層、第三層走。

每個家庭的財務狀況不同,如果想要更客製化的規劃建議,MomPower 的家庭財務規劃師可以提供一對一諮詢,協助你們找到最適合自己家庭的分配方式,更重要的是,幫你們算出「要過你們想要的生活,實際需要什麼」。

開始執行前的3個準備步驟

看完案例後,你可能會想:「我也想試試看!但該怎麼開始?」

小編整理了3個準備步驟,幫助你順利啟動:

步驟1:記帳1-2個月,了解實際開銷

不要憑感覺,要有數據。花1-2個月時間,認真記錄每一筆支出(不用到很細,大類別就好)。

你會發現很多「原來我們都把錢花在這裡」的驚喜。

如果覺得記帳很困難,MomPower 的記帳陪跑就是專門為此設計的,可以手把手帶你建立記帳習慣。

步驟2:夫妻坐下來談數字

選一個兩個人都有空、心情不錯的時間,把帳目拿出來一起看。

這個對話的重點不是指責對方亂花錢,而是我們一起看看可以怎麼調整。

可以參考這些對話開場:

  • 「我最近有記帳,發現我們每個月大概花這麼多,你覺得這樣合理嗎?」
  • 「我想和你討論一下我們的錢怎麼分配,讓我們都比較安心。」
  • 「我看了一些資料,覺得5帳戶系統蠻適合我們的,你要不要一起看看?」

步驟3:設定3個月試行期,定期檢討

不要期待一次就完美,給自己3個月的試行期。

前1-2個月可能會發現比例不太對、某個帳戶常常不夠用,這都是正常的。重點是定期(例如每個月底)一起檢討,看看要不要微調。

常見問題 Q&A

Q1:如果只有一個人有收入,該怎麼分配比較公平?

A:把家庭收入視為「共同收入」,兩個人一起討論分配方式。照顧家庭和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不能因為沒有薪水就沒有話語權。

特別要注意的是,全職媽媽一定要有自己的自主金,這是肯定她付出的方式。

Q2:自主金的金額該怎麼決定?兩個人一定要一樣嗎?

A:可以協商!重點是兩個人都要有自主金。

可以參考彼此的需求和家庭財務狀況討論。有些家庭會給相同金額,有些會因應實際需求給不同金額,例如先生因工作需要社交較多,自主金可能多一些,只要雙方都同意就可以。

如果收入真的很緊,金額可以少一點,但不要完全歸零。

Q3:如果其中一方很愛亂花錢怎麼辦?

A:這時候5帳戶系統特別有用。把生活費、儲蓄、緊急預備金這些「不能動」的錢先分出來,確保家庭基本運作不受影響。

至於自主金,那是每個人可以自由運用的,就算對方拿去買你覺得沒用的東西,也不應該干涉。但如果真的影響到家庭財務,就需要認真溝通,或尋求專業協助了。

Q4:小孩還小,孩子專戶是必要的嗎?

A:不一定。如果經濟壓力大,可以先把孩子日常開銷併入家庭生活費,等財務比較寬裕再考慮孩子專戶。

重點是去思考:你想要怎樣的生活樣貌?有些家庭會把孩子收到的紅包、禮金全部存起來,當作長大後的教育金或創業基金;有些家庭會部分存起來、部分用在當下的需求。沒有絕對的對錯,而是要有意識地去規劃和執行,朝著自己想要的方向前進。

從混亂到安心,從吵架到合作

財務分配,聽起來好像只是錢的事情,但其實影響的是整個家庭的氛圍和關係。

當你們開始有明確的分配,就會發現:

  • 焦慮減少了: 知道錢的去向,就不會整天擔心錢夠不夠
  • 吵架變少了: 有了明確規則,就不用為了「你怎麼又買了」而爭執
  • 信任增加了: 財務透明,讓彼此都更有安全感
  • 尊重提升了: 每個人都有自主金,代表你們尊重彼此的需求

小編知道,一開始要和另一半談錢、建立新制度,可能會覺得有點尷尬或困難。但請相信,這個過程會讓你們的關係更緊密,也會讓你對家庭財務更有掌控感。

如果在執行過程中遇到困難,或想要更深入的規劃指導,歡迎參考 MomPower 的家庭理財服務。我們的家庭財務規劃師都有經過扎實的培訓,更重要的是,他們懂媽媽的心情和需求,可以給你最實際的建議和陪伴。

你值得擁有安心的財務狀態,你的付出值得被看見和肯定。從今天開始,和另一半一起建立屬於你們家的財務分配系統吧!


📚 延伸閱讀

想了解夫妻理財溝通技巧?

想學習育兒開銷分配方法?

想建立完整的理財系統?

想找出家庭財務漏洞?

Share:

Facebook
Linke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