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個細節決定35歲之後的財富,你做了幾項?

(圖片來源:網路)
作者:好厝HOWTRUE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

投資理財這檔事有些人聽到便嫌麻煩,也有些人過度熱衷,汲汲營營無法自拔。但筆者認為理財應該分為三個階段:
理清財務,理解財富,管理財富
你得知道現在自身的資產負債財務狀況,了解每個月的收入支出和現金流;再談建立自己的財商,懂得如何去和錢做朋友,和每種投資管道會面對的獲利率和風險;最後才是談到資產配置的部分。大部分的人對理財的既定印象會停留在「管理財富」的階段,然後會發現自己全身上下根本沒幾個子錢,覺得談理財根本是浪費時間便立馬放棄,忽略前面兩個階段當然會讓理財失去意義。以下為各位介紹十個你得注意到的理財細節:
1. 開始記帳
前面提到理財的第一步便是「理清財務」,這時記帳便是你的輔助工具。不過純粹記帳並不會讓你變有錢,他的功能只是幫你認識到自己花費的習慣,進而改變習慣,能夠控制消費做到減少不必要的支出。
2. 檢視自身消費習慣
「周年慶」、「買一送一」等等各種降價折扣總是讓人手癢,感覺不花錢對不起自己。但在理財的路上衝動性消費會讓你因為貪小便宜浪費更多。另外一種情形則是「拿鐵因數」,指人們每天生活中如買杯咖啡般可有可無的習慣性支出,假設拿鐵咖啡一杯50元,每天喝一杯,一年後累積的開銷為超過18000元!不過每個人的興趣點、關註點不同,有些常態消費卻是自己的人生樂趣,並沒有統一的標準去認定。找對自己的「拿鐵因數」,然後毫不猶豫地將其削減,才有現實意義。
3. 生活及消費超過收入
現今的分期付款專案非常方便,但也因為化整為零的分期付款方式,會讓很多人誤以為每個月只有幾千元的支出,還不至於超過每月的薪資所得。等到年底結算的時候,才發現過度的分期消費已經耗盡我們的年度收入。
4. 信用卡費只繳最低金額
如果選擇僅繳最低繳款金額,剩下未繳清的費用就進入所謂的「循環信用帳戶」,銀行開始要妳付出高利息。並且在所繳的錢中,償還原來未還部分的本金只有2%,加上當月新增的消費金額的10%,其餘的都是循環信用利息,加逾期手續費等,當月新增的消費金額,到了下個月也是只有還本金的2%而已。
一般消費大眾並不瞭解信用卡本息攤還的比例,也因此會一直誤以為自己已經「還」了很多錢,然後會繼續的使用信用卡。只要繼續的使用信用卡,債務就會不斷的向上累積,所以負債金額也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變得越來越大。
(圖片來源:網路)
5. 想投資卻不做功課
操作任何理財工具都需要具有一定的經濟實力、相當的專業知識和較強的分析判斷能力,可是有的投資者對理財工具的基本知識和運行規律一無所知,看到別人賺錢就心動,結果盲目入市,把幾年來的積蓄都填進無底洞。有的雖然沒有被套牢,但由於對整體市場情況不瞭解,錯失高價位拋出的良機,而白白喪失賺錢的機遇。
6. 不買保險或買太多
有些人覺得自己沒錢就不買保險,但人生免不了大大小小的風險,發生意外和生病時唯有保險能幫你度過難關。適當的保險保障是分散自己財務風險的一種方式,透過各種險種,把各種人身的風險轉嫁給保險公司。非投資型的保險仍有其必要性,花個不超過收入的十分之一去買個無後顧之憂還是划算的。
另外,對於預算有限的保戶而言,不一定要盲目堅持保險一定要買終身的,畢竟終身險的保費大都實在不便宜。可以考慮定期壽險有「小錢也可以買高保障」的特色,這樣的商品相當切合需求。

保單內容才是保障的關鍵,符合需求、解決問題,才是最好的保險。

7. 專業能力的自我提升
俗話說開源節流,除了想辦法省錢控制支出外,努力增加收入也很重要。從收入中把部分預算準備出來,利用這些預算提升業能力,也許是必須參加專業課程的訓練、取得某種專業證照,或是增加外語能力等,薪水自然就可以增加了。
8.想要不等於需要
事實上,人「需要」的東西不多,但是「想要」的東西很多。而這些慾望若不妥善控制,往往是我們累積財富時一個龐大的阻礙。「想要」要看能力,不要讓「想要」的超過現有能力太多,分辨哪些才是自己真正的「需要」的。
(圖片來源:網路)
9. 不同時期的理財計畫
人生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理財規劃,青年、中年時期財務需求較大、風險承受能力較強,不妨將高比例的資金投資於股票或者股票型基金當中;中年人收入高、工作繁忙,還可以採取定期定額購買基金的方式,以降低風險與平均投資成本;老年人風險承受能力弱,則應以穩固資產為主。
​10. 活用身邊資源
講到每個人擁有的資源,除了錢跟人脈以外,別忘記「資訊」、「創意」、「知識」都是能造成行動和改變的無形資源,而這些都是我們應該多加利用來交換的東西。但若像是「時間」、「體力」、「信用」等等,這些無形資源雖然看似也可再生,但絕對不能隨便揮霍,如何控管風險,保護自己有限的資源便很重要。
(圖片來源:網路)

以上理財細節,你中了幾項?

本文同步刊登於好厝

Share:

Facebook
Linke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