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April 2025

我只想幫寶寶存紅包,為什麼變成在研究ETF?|新手媽媽的理財起點

那天一個大學同學傳訊息給我。 她生完第二胎後,辭掉了原本的工作,在家顧小孩快一年。她說:「我有點焦慮,我是不是該幫寶寶開個帳戶?我看群組裡有人在討論基金、ETF什麼的,我是不是也該弄一下?」 我看著訊息,心裡想著:「啊,又來了,這個問題。」 因為她不是第一個來問這個問題的媽媽。 在八週社群裡也有好幾位媽媽提過類似的煩惱,甚至連我們陪跑學員,都會在整理收支時突然問:「那孩子紅包怎麼處理比較好?」 大家都想做點什麼,但也都很怕做錯什麼。 帳戶開好了,然後咧? 我問那位同學:「你希望這筆錢是做什麼的?」 她愣了一下,說:「就是……紅包先放起來吧,以後可以當教育基金之類的?」 我聽到「之類的」這三個字,就知道她還沒真的想清楚。 我笑著跟她說,其實妳跟我以前一模一樣。 我女兒剛出生那年,我也很快跑去幫她開戶,紅包存進去,看著金額慢慢增加,覺得自己很棒,超有媽媽責任感(還幻想她成年後會感動落淚) 但幾個月後,我打開網銀看到那筆錢,突然冒出一個念頭:「欸……我到底是要拿這筆錢幹嘛?」 想做對,結果反而不敢動 那位同學接著說:「我有去查資料啦,但基金好像有風險,ETF要開戶我有點怕怕的,保險又聽說容易被話術……我現在有點不敢動了。」 我心裡苦笑 每一個想做功課的媽媽,最後都會變成資訊焦慮的受害者。 不是她不努力,是因為太多「這也可以、那也不錯」,結果變成哪一個都不敢選。 因為每一個選項背後,都好像藏著一句:「萬一你選錯了,孩子就失去了未來的一個機會」 這種壓力,真的會讓人停住。 所以我只問她四個問題 我沒給她推薦任何工具,只問了她: 她一邊聽一邊在筆記,最後抬頭說:「欸!這樣我才發現…我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多少錢欸。」 我點頭說:「所以你不是選不出工具,你是還沒想清楚目標。」 我們常常以為財務焦慮來自『不知道要選什麼』,但其實,更多時候是『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去哪裡』。 等你搞清楚了,就不會那麼焦慮了 當你知道: 單純存其實不太可能達標,就算加上一點投資報酬率,可能還是會有一些差距。 這時候你才會開始思考:「那我是不是要調整投入金額?還是調整目標金額?或是了解一些投資工具幫助自己達成目標?」 這樣你就會更清楚自己要的到底是什麼,而不是在網路上打「最穩的基金推薦」亂槍打鳥。 這時候你去看工具,才有方向,也比較知道要選什麼。 如果你想整體釐清,不只是為了這筆錢 我跟那位同學說,如果妳想整體都釐清,不只是這筆紅包錢,而是你們家的教育金、退休金、保險、投資,要怎麼安排最剛好,我會推薦妳來上我們的《幸福家庭財務長》。 這不是什麼「一夕致富」的快速解法,而是教你慢慢釐清目標、建立習慣、看懂工具、做出適合你家的安排。 妳會學會怎麼把財務這件事變成「可掌握、可調整」的流程,而不是一直靠直覺或焦慮下決定。 後來那位同學真的報名了。 她傳訊息跟我說:「課有些地方我聽不太懂,但至少我現在不會亂買東西了,會停下來想:欸,這筆錢到底是要幫我完成什麼?」 我跟她說:「不懂沒關係啊,本來就不是每個人一開始都很懂。重點是你願意開始想,也知道可以問、有人可以討論,這才是最重要的事。」 👉 如果你也曾陷入「到底該怎麼處理這筆為孩子準備的錢」的迷惘,不妨延伸看看這篇:〈新手爸媽怎麼分配育兒開銷?這個方法讓財務不再是引爆點〉,裡面從記帳與分工的角度出發,幫你跟另一半建立更公平的財務協作,也讓育兒支出不再只是妳一個人的責任。 也許這就是我們這一代媽媽在學的事——不是變成理財專家,而是願意讓每筆錢都有意義、讓自己有選擇。 這些選擇也許今天看不出成果,但等孩子真的需要一筆錢、一個支持的時候,妳會慶幸,自己曾經默默開始準備。

夫妻金錢觀不同?這樣談錢不吵架!育兒家庭的理財溝通術

「老公說錢都給我管,但我根本不知道他到底存多少。」 「我問他孩子教育基金要怎麼存,他回我一句『再說』,然後就沒下文了。」 這類對話,在媽媽社群裡越來越常見,看到這種留言,我都會在心裡回「我懂,我真的懂」,因為我也曾經歷過一樣的卡關期。 有位媽媽說:「小孩出生後的前三個月,我每天半夜泡奶,一邊滑手機查奶粉哪裡買最便宜。」 另一位媽媽苦笑說:「教育基金的事,我問三次老公都說『再說』,我只好自己上網研究基金跟儲蓄險的差別。」 聽起來像是尊重,但久了會發現,這其實是一種默默被放生的感覺。 生了孩子之後,家庭支出暴增,奶粉、尿布、托嬰、疫苗、保險……樣樣都要錢,也樣樣都可能成為夫妻間的壓力來源。 媽媽常常是那個先焦慮的人,因為她在意、因為她想準備、因為她背後有滿滿的「如果以後不夠怎麼辦?」的預設。 但另一半如果沒有同樣的焦慮,或是不知道怎麼回應,就很容易變成「妳決定就好」的回應模式。 久了,就會形成一種不平衡。 夫妻金錢觀不同,到底為什麼這麼煩? 我後來才知道,很多媽媽都遇過這種「一邊焦慮、一邊被放生」的狀況。其實不是老公不愛家,而是——我們從來沒好好談過錢。 對錢的認知、花錢的習慣、風險的想法……每對夫妻都可能完全不同。有人覺得買保險是浪費錢,有人覺得不保才可怕;有人覺得存教育基金是必備,有人覺得「小孩以後自己會想辦法」。 但偏偏,這些都不是講一次就能解決的。 不想吵架,也不想默默吞下:這樣談錢比較不傷感情 這幾年我學會幾個比較溫和、但實用的理財溝通方法,分享給妳: 1. 先聊「價值觀」,不要一開始就談錢 比起直接問「要不要幫孩子買保險?」 我會先問:「你覺得我們最想給孩子什麼?」 有人會說安全感、有人會說機會、有人說自由——這些答案可以幫助我們看見對方的核心價值,再去談怎麼用錢實現。 2. 把「我覺得你都不管錢」換成「我有點焦慮,想一起想想辦法」 有時候不是對方不想管,而是他不知道怎麼幫,或者覺得妳都已經處理好了,他插手反而麻煩。 改用情緒出發,而不是指責出發,比較容易開啟對話。 3. 把家庭財務視覺化,一起面對現況 很多媽媽說,自己努力記帳、查資料、比價,但老公就是無感。這時候,不妨把財務畫出來,像用圖表呈現收支流向、預算分配,讓另一半也能「看見」家裡的金流,才有機會一起討論、一起面對。 看見全貌,才能一起討論未來 有一位學員跟我說,她原本都一個人在煩錢的事,老公永遠一句「妳決定就好」帶過。直到她主動找他一起看《家庭財務分析報告》,用圖表講清楚每月的花費、財務缺口、未來支出,才終於讓老公坐下來,好好聽她說。 她說:「那天他第一次主動說『我們是不是該開個家庭財務會議?』我真的有點想哭,終於不是我一個人在煩了。」 這種轉變不是奇蹟,而是因為她選擇了不再悶著頭硬撐,而是找工具、找方法、找出口。 她的轉變讓我印象很深。 因為很多夫妻不是沒有愛,而是沒有同一張地圖可以一起看。 當家庭財務的全貌從「我自己想一想」變成「我們一起看一看」,很多原本無法好好說的話,才開始有機會被聽見。 《家庭財務分析報告》不是一份冷冰冰的數字,而是一個讓兩個人坐下來,好好聊生活、聊未來的工具。 從對立到同行:讓錢的對話變成一起的事 其實談錢這件事,本來就不容易,尤其在孩子出生、支出變多、角色調整期,兩人很容易不小心就進入「一人努力、一人逃避」的循環。 但我們不是對立的,而是站在同一邊。 如果你也覺得老公對錢總是很被動,不妨試試從「理解彼此價值觀」開始,再一起整理家庭財務,把現況看清楚,讓「錢」這個話題,變成你們一起面對的共同任務,而不是只屬於某一個人的責任。 👉 延伸閱讀:〈新手爸媽怎麼分配育兒開銷?這個方法讓財務不再是引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