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May 8, 2025

新手爸媽怎麼分配育兒開銷?這個方法讓財務不再是引爆點

你們家也有這種狀況嗎?小孩出生後,除了奶粉、尿布跟睡眠不足,夫妻之間最容易吵的話題就是:「到底育兒的錢跟時間該怎麼分才公平?」 前幾天朋友M就跟我抱怨:「每次幫孩子買東西,老公都說『你決定就好』,聽起來很貼心,但刷卡的時候卻是我的戶頭,一次兩次就算了,久了心裡真的會覺得不舒服。但又不好意思講,他也有出別的費用,難道是我太計較?」 我一聽就秒懂!這真的不是計較,這是安全感的問題啊!尤其很多媽媽生完孩子後可能轉兼職、甚至離職,收入減少,但開銷卻越來越多,壓力真的會超大。 開不了口的育兒帳,學員媽媽怎麼成功跟老公談錢? 我們有一位參加過「60天記帳陪跑」的學員A媽媽,她和先生原本也以為把錢分得很清楚,先生負責房貸、水電等固定開銷,她則負責孩子的奶粉、尿布、保母等育兒費用。 結果她很快發現自己這邊的支出越來越吃緊,完全跟不上開銷的速度。 她當時沒有立刻跟先生反應,而是選擇先參加媽媽商學院的「60天記帳陪跑」。透過教練的陪伴,她一步步搞懂自己的財務狀況,也建立了對理財的信心。有了具體的數據和底氣之後,才順利坐下來和先生好好討論。 後來他們一起開設「育兒共同帳戶」,依照收入比例共同儲蓄,專門支付育兒支出。這個做法不但更公平,也讓彼此在討論錢這件事時,少了很多情緒,心情也輕鬆許多。 3個簡單步驟,讓夫妻避免為育兒錢吵架 根據媽媽社群裡大家分享成功的做法,我幫大家整理了一下: 時間管理也超重要,媽媽怎麼才有喘息空間? 除了錢,媽媽們更大的壓力常常是時間。許多媽媽都說:「生了孩子後,我一天根本不夠用!」 社群裡的S媽媽就曾經因為時間管理失衡,焦慮到天天哭。後來她跟先生一起規劃「育兒輪班表」,每週開一次家庭會議,明確分配誰顧孩子、誰做家務。先生還會固定讓她有半天完全自由,好好放鬆。 新手媽媽的3個時間管理小技巧 有了知識還不夠,重點是怎麼跟另一半好好溝通! 我發現很多媽媽,其實不是缺乏知識和步驟,而是缺乏把這些觀念有效跟另一半溝通的方法。 如果你也總覺得「明明知道該怎麼做,但講到老公那邊就卡住」,很推薦你延伸看看這篇:〈夫妻金錢觀不同?這樣談錢不吵架!〉,裡面分享怎麼從「價值觀」開場,而不是「直接談錢」,讓溝通不再像地雷區。 同時也歡迎你加入我們的「八週記帳LINE社群」,這裡有許多媽媽彼此分享經驗與討論溝通方法,或許你能從群友們的實際經驗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做法與情緒支持。 最後要記得喔,育兒這件事是夫妻一起的事情,你們是隊友,不是對手!只要把事情講清楚、規劃好,就能讓家庭更幸福輕鬆啦!

新生兒醫療險怎麼買?避開常見業務話術,媽媽也能買對保單!

今天要來聊一個很多新手爸媽都超煩惱的問題——「新生兒醫療險到底要怎麼買?」尤其面對滿天飛的推銷訊息、熱賣保單,還沒生完就開始焦慮:「我是不是太慢?會不會買不到?」 這篇文章不是保險業務視角,而是寫給像妳一樣,正在為孩子多想一步、卻也不想踩雷的媽媽們。讓妳用媽媽的語言,搞懂保險到底怎麼挑比較不會後悔。 為什麼很多媽媽保錯保單? 我陪過很多媽媽聊保單,她們都說過這種話: 「朋友說這張熱門我就買了。」 「業務講太快,我根本來不及問。」 「我以為有保,結果根本沒保到重點。」 這種狀況不是少數。所以我才想寫這篇,讓妳不需要先看一堆條文,也可以先掌握幾個方向,知道哪些是容易踩雷的地段。 根據數據:寶寶住院真的比你想的多 根據衛福部112年的統計,0~4歲的孩子總人口約79萬人,光是住院人數就將近12萬人,也就是說,幾乎每7個孩子裡,就有1個住過院。📎 資料來源:衛福部112年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統計 所以很多人會說,剛出生最好就先準備好醫療險,不是因為怕,而是因為真的比較容易遇上突發狀況。 但也不是說「買了就安心」,因為如果條款沒搞懂、保障買歪,到時候真的用不上,那個失落感真的會想翻桌。 怎麼選擇適合寶寶的醫療險?4個重點避開地雷 那如果妳現在已經有點眉角了,也知道不是買越貴越好,接下來這四個方向,妳可以當成整理思緒的提醒,幫自己找出最適合你家寶寶的那張保單。 1. 不要只聽「這張很熱賣」,要看你家寶寶的狀況 有些業務會說:「這張很搶手,錯過就買不到了!」聽起來真的會讓人焦慮到心跳加速。尤其是對新手媽媽來說,整天都在擔心寶寶的健康與發展,再加上一堆人說「這要趕快保」,真的很容易讓人覺得自己是不是太慢了、是不是錯過了什麼。 我知道,這種壓力真的會壓在心裡。尤其你只是想幫孩子多準備一點的時候。 但每個寶寶的體質、出生狀況都不一樣,像是早產、體重偏低、出生有一點小狀況的,都可能會讓保險公司用「不符合承保條件」為由拒保。 所以其實最好的做法是:還在懷孕的時候,就先開始了解醫療險的條款與限制,等寶寶出生、報完戶口拿到身分證號,就能馬上送件投保。 不是要妳變成超前部署女王,而是讓自己在迎接沒日沒夜生活前,先多準備一點「心裡不慌」的空間。 2. 實支實付 vs. 住院日額,差在哪? 這兩個理賠方式是醫療險裡的基本組合,但很多人只聽名字會以為:「不就是住院就會賠嗎?」其實中間的眉角差很多: 這兩種預算充足的情況下建議搭配著保,因為寶寶住院的時候,常常是媽媽全天顧病房、爸爸還要顧大寶,還得排班。住院日額可以補貼這段時間你請假顧小孩的成本,而實支則是補醫療費用。 3. 保單條款到底寫了什麼?這些小字才是重點! 很多媽媽以為「實支實付」就是我花多少,保險就賠多少,但其實根本不是這麼簡單。保險公司會看你花的項目是不是符合條款、是不是在保單認定的範圍裡。 像這些條款的定義,就很容易踩雷: 所以真的,千萬不要只聽業務說「這很完整、很熱賣」就簽下去,自己先搞懂條款內容,才不會到時候在理賠現場被打回票,氣到想拿保單丟人。 4. 預算也要顧,別把錢都壓在寶寶身上 當了爸媽之後,我們很自然地想把最好的都給孩子。什麼都想先幫他準備好、保好,生怕哪個地方沒顧到。但其實,保險不是只看誰年紀小、風險高就先保誰,而是要回到「整體家庭的配置」來思考。 我們不是不愛孩子,而是要知道怎麼配置資源才不會讓自己先倒。保險的角色,是在風險來的時候,讓一家人都站得住。 所以如果預算有限,寶寶可以先保基本的實支+日額,大人也一定要顧好自己的風險保障。不是為了自己,是為了整個家可以平穩度過那些「萬一真的來了」的時候。 👉 你也曾一頭熱地查保險、研究產品,最後反而更迷惘,不妨延伸看看這篇:〈我只想幫寶寶存紅包,為什麼變成在研究ETF?〉,講的就是我們這種「只想做好一件事,結果越查越怕做錯」的媽媽心情,看完真的會鬆一口氣。 搞懂整體財務,保單才能選對 有一位媽媽在寶寶出生後不久,寶寶因為發燒住院了三天。她原本以為有保險可以申請理賠,結果才發現,自己當初挑的那張保單竟然不包含住院給付,完全派不上用場。 她一邊照顧寶寶,一邊處理醫療費用的壓力,還要扛著「怎麼沒早點弄清楚」的懊惱。後來她來找我時,說自己其實不是沒想過要保,只是資訊太多太亂,每次想處理就被生活打斷,直到這次住院才被逼著正面面對。 我們一起做了《家庭財務分析報告》,把整個家庭的保障、支出、保費重新攤開來看,才發現她的大人保障完全沒顧到、孩子的保單設計也不太符合實際風險。這份報告讓她第一次有了清楚的全貌,知道什麼是該先補強、什麼可以等。 📌 推薦服務:《家庭財務分析報告》比起只做保單健檢,這份報告幫你看懂整體家庭財務狀況,理清保費預算與保障排序,少花冤枉錢、也少一點心累。 她後來跟我說:「早知道這樣分析一遍可以這麼清楚,我早就做了,不用這次住院來逼我學功課。」 小結:媽媽不是什麼都要懂,但可以更有選擇權 很多媽媽會覺得「我是不是太晚知道了?」但其實我們每天在育兒的混亂中都在學、都在試,能願意多看一眼、多問一句,就已經很棒了。 如果妳有在研究保單、聽過業務講了一大堆結果還是搞不懂,或者妳只是想先搞清楚「我到底該從哪裡開始看懂保單」,這邊有個免費課程資源可以先看看: 🎁 免費領取|《拒當保險肥羊》條款教學課程(限時10天觀看)幫妳把那些「業務不會主動講的細節」整理起來,用聽得懂的方式慢慢講,妳可以自己選擇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再來買。👉 加入媽媽商學院官方Line@mompower,領取課程優惠碼。 如果這篇文章讓妳少走一點冤枉路,歡迎分享給妳的媽媽朋友,也可以私訊我聊聊,我會盡量用最懂媽媽的方式,陪妳一起把這件事處理好。 我們不用一開始就什麼都會,但真的可以一點一點,變得更有底氣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