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理財焦慮怎麼辦?從恐慌到安心的心態調整術

小編最近收到一位新手媽媽的私訊:「小編,我每天晚上都睡不著,一想到要幫孩子存教育基金、要規劃保險、還要學投資,就覺得好有壓力。明明知道理財很重要,但光是想到就焦慮得不得了,怎麼辦?」 看到這則訊息,小編深深感同身受。很多媽媽都有類似的經驗:當媽媽後突然意識到理財的重要性,卻被排山倒海的資訊和壓力壓得喘不過氣。 所以這篇,小編想和大家聊聊,當理財變成焦慮來源時,我們該如何調整心態,讓理財成為安心的開始,而不是壓力的源頭。 為什麼當媽媽後特別容易有理財焦慮? 1. 責任感瞬間加重 以前只要為自己負責,現在多了一個(或多個)小生命要照顧。教育基金、醫療費、未來的各種開銷,每一項都讓人感到沉重的責任感。 2. 收入結構改變 無論是完全沒收入的全職媽媽,還是因為育嬰假收入減少,經濟狀況的變化讓人對未來更沒有安全感。 3. 資訊過載造成選擇恐懼 網路上到處都是理財建議:要買保險、要投資ETF、要存緊急基金…每個都說很重要,但不知道該從哪裡開始。 4. 完美主義作祟 很多媽媽會想「我要給孩子最好的」,於是對理財規劃也有完美主義的期待,覺得一定要做到最好,反而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 如果你也有這些感受,先深呼吸一下。你不是一個人,這些焦慮都是很正常的。 5個心態調整技巧:從恐慌到安心 技巧1:接受「不完美」的開始 理財不是考試,沒有標準答案,更不需要一次就做到完美。 小編常常看到媽媽們為了「選不到最好的投資標的」而遲遲不敢開始,或者因為「記帳記得不夠仔細」就放棄記帳。 其實,一個不完美的開始,勝過完美的拖延。 實際行動: 記住,每一個小小的開始,都比完美的計畫更有價值。 技巧2:把焦慮轉化為學習動力 焦慮其實是大腦在提醒我們:「這件事很重要,需要關注。」 與其試圖消除焦慮,不如學會與它共處,把焦慮轉化為學習的動力。 實際行動: 小編發現,當你開始學習和行動時,焦慮往往會因為「我正在做一些事情」而減輕。 技巧3:建立「夠好就好」的標準 很多媽媽的焦慮來自於「我一定要給孩子最好的」這種想法。 但是,什麼是「最好的」?是最貴的保險?最高報酬的投資?還是最豐富的教育資源? 其實「夠好」往往比「最好」更重要。 重新定義「夠好」: 記住:你的愛和陪伴,比任何金錢規劃都更珍貴。 技巧4:聚焦當下,而非未來的所有可能 理財焦慮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想要控制所有未來的變數。 但是未來有太多不確定性,我們無法預測所有情況。與其為了20年後的各種可能性而焦慮,不如專注於現在可以掌控的事情。 當下可以掌控的事情: 實用練習: 當你開始擔心未來時,問自己:「我現在可以為這件事做什麼?」然後就去做那件事。 技巧5:尋找支持系統,不要一個人承擔 很多媽媽覺得理財是自己的責任,於是一個人默默承受所有壓力。 但是理財可以是家庭的共同任務,也可以有專業的支持系統。 建立支持系統: 小編特別推薦我們的「8週存款成長營」LINE社群,這裡有很多和你一樣的媽媽,大家會在群裡分享理財心得、互相鼓勵。每週三中午還有LiveTalk分享存錢記帳小技巧,讓你感受到「我不是一個人在努力」的溫暖支持。 當焦慮襲來時的急救包 有時候,即使知道這些道理,焦慮還是會突然襲來。小編為大家準備了一個「焦慮急救包」: 立即舒緩技巧 長期調節方法 從一位媽媽的真實故事說起 小編認識一位媽媽叫做小雅,她剛生完二寶時每天都為錢焦慮。晚上常常睡不著,腦中不斷計算各種開銷,擔心錢不夠用。 後來,她決定不再想太多,先從最簡單的記帳開始。第一個月記得亂七八糟,很多都忘記記,但她沒有放棄。 三個月後,她開始看到錢的流向;六個月後,她成功存到第一筆緊急基金;一年後,她開始投資ETF。 最重要的是,她的焦慮慢慢轉化成了安心感。 […]

媽媽理財焦慮怎麼辦?從恐慌到安心的心態調整術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