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理財

當我想用繪本陪孩子學財商,卻被現實打臉的那一年

我記得我第一次接觸到「兒童財商繪本」的時候,是在女兒一歲半左右,那時候我看到繪本,腦袋就腦補出一些畫面:女兒坐在我腿上,我一邊唸故事,一邊自然地談錢、談選擇、談責任。從小養成金錢觀,未來她就不會像我一樣三十歲還在煩怎麼理財。 這個畫面是不是很美? 當下真的有一種「這就是我做媽媽的使命」的感覺。 結果現實呢? 完全不是這麼回事。 現實是我女兒翻書超快,0.2秒一頁,完全不給我開口的機會。最喜歡的不是故事書,是可以貼貼紙、發出聲音、還有洞可以挖的那種。 繪本? 她才不管那些故事有沒有理財意義,她只想看可愛動物跟會動的機關! 所以我一開始真的很挫敗,想著自己是不是太天真。以為只要我有心,孩子就會跟著配合,結果直接被現實狠狠打臉。 我想學財商,根本是生活逼的 其實我會開始注意「兒童財商」這個詞,完全不是因為我多厲害,而是因為我真的很窮(?)。 生小孩後,各種開銷像爆炸一樣:奶粉、尿布、保險、醫療、玩具、課程……每一樣都需要錢。 原本以為雙薪還可以撐一下,結果等我育嬰假開始,瞬間變成帳單堆滿桌,存款砍半再砍半。 我有努力記帳啊,但每一筆都像在提醒我:「你怎麼又花錢了」那種焦慮的感覺真的很煎熬。 直到某天我在滑手機,看到一句話: 「大人不是教小孩理財,是小孩讓大人開始面對自己的金錢觀。」 我突然停住。 原來學習理財,是在學會怎麼面對生活,怎麼在有限資源裡做選擇。 開始,比選書更重要 想從小建立孩子的金錢觀,很多媽媽會從「找對一本財商繪本」開始,但更需要思考的是:我們能不能先踏出第一步,開始跟孩子談錢這件事。 很多人以為只要買對書、找對資源、規劃好讀書時間,就萬事OK。 但育兒現實通常不是那麼一回事,尤其「教孩子理財」這件事,光是找到一本你覺得「好像不錯的繪本」都已經耗掉半條命了。 結果好不容易想開始讀,孩子一句「我不要聽這個」就讓全場陣亡。 所以真正困難的,不是選哪一本,而是: 我想說故事,她只想去玩 你知道我準備故事那天有多興奮嗎? 還特地挑了晚上氣氛剛好的時候,結果女兒直接起身說:「我想去玩積木。」 有時坐下 5 秒就跑走,有時翻個幾頁就喊無聊,有時我講一半,她突然指著圖問:「這是什麼?為什麼這個熊沒有穿褲子?」 我一開始真的很想翻白眼,也覺得自己是個失敗的媽媽。 結果後來我才知道原來這樣是正常的,所以我後來調整了一下心態也換了個做法。 我不再要求女兒要乖乖聽完一本書,而是她願意翻,我就跟著聊。她跳頁沒關係,我就跳著講。有時她根本沒理我,我就自己唸開心的(有點像精神分裂XD)。久了她反而會問我:「你剛剛說什麼?」 這些看起來像是沒效果的行為,其實都在種一顆小種子,讓她慢慢熟悉「媽媽講故事=我們在互動=我們在談一些生活裡重要的事」。 媽媽不是老師,但可以一起練功 後來在社群上看到有個媽媽分享:「我不是為了小孩去學兒童財商,我是為了讓自己學會怎麼講、怎麼在生活裡不尷尬地談錢。」 這瞬間我又被擊中了! 原來不是我一個人覺得難,是大家都卡在「要怎麼講得自然、孩子又聽得懂」。 像是: 這些都不是教科書,是我們每天都會遇到的小場景。 我很喜歡一句話:「我們不是要孩子變有錢,而是讓他對金錢有感,願意做選擇,也願意承擔後果。」 我後來發現,我根本不是在教她什麼大道理,而是讓自己先變成一個可以談錢、願意談錢、不再逃避錢的媽媽。 想開始前,先聽聽別人怎麼做 如果你正卡在「不知道怎麼教孩子理財」,或是「覺得自己不夠專業」,這裡有一些前輩爸媽與財務教練的經驗可以參考,幫助你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式。 有時候自己摸索真的太慢、太累,尤其當你每天都已經在育兒和生活中耗盡電力,還要「從零開始研究財商」,光聽到這幾個字就讓人想躺平追劇。 但我後來發現,其實只要有個地方可以聽聽別人怎麼做,像是: 你就會突然有靈感、有方向,甚至有勇氣覺得:「我也來試試看!」 像我推薦的這兩堂課,就是這樣陪我重新起步的: 【輕鬆累積財商思維,陪妳養出富小孩】 用12本經典書目,帶你一起從家庭教育的角度出發,學會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建立孩子的財富觀。 沒有艱深名詞,有的是很多「啊,這可以這樣講喔」的小啟發。 【培養孩子的理財素養,從繪本共讀開始】 從12本兒童財商繪本共讀出發,這些故事,其實不只講給孩子聽,更像是在陪媽媽自己一起學。 生活場景怎麼轉成練習機會?這堂課用故事+對話幫你做到。 加入【富小孩養成基地社群】 […]

當我想用繪本陪孩子學財商,卻被現實打臉的那一年 Read More »

我只想幫寶寶存紅包,為什麼變成在研究ETF?|新手媽媽的理財起點

那天一個大學同學傳訊息給我。 她生完第二胎後,辭掉了原本的工作,在家顧小孩快一年。她說:「我有點焦慮,我是不是該幫寶寶開個帳戶?我看群組裡有人在討論基金、ETF什麼的,我是不是也該弄一下?」 我看著訊息,心裡想著:「啊,又來了,這個問題。」 因為她不是第一個來問這個問題的媽媽。 在八週社群裡也有好幾位媽媽提過類似的煩惱,甚至連我們陪跑學員,都會在整理收支時突然問:「那孩子紅包怎麼處理比較好?」 大家都想做點什麼,但也都很怕做錯什麼。 帳戶開好了,然後咧? 我問那位同學:「你希望這筆錢是做什麼的?」 她愣了一下,說:「就是……紅包先放起來吧,以後可以當教育基金之類的?」 我聽到「之類的」這三個字,就知道她還沒真的想清楚。 我笑著跟她說,其實妳跟我以前一模一樣。 我女兒剛出生那年,我也很快跑去幫她開戶,紅包存進去,看著金額慢慢增加,覺得自己很棒,超有媽媽責任感(還幻想她成年後會感動落淚) 但幾個月後,我打開網銀看到那筆錢,突然冒出一個念頭:「欸……我到底是要拿這筆錢幹嘛?」 想做對,結果反而不敢動 那位同學接著說:「我有去查資料啦,但基金好像有風險,ETF要開戶我有點怕怕的,保險又聽說容易被話術……我現在有點不敢動了。」 我心裡苦笑 每一個想做功課的媽媽,最後都會變成資訊焦慮的受害者。 不是她不努力,是因為太多「這也可以、那也不錯」,結果變成哪一個都不敢選。 因為每一個選項背後,都好像藏著一句:「萬一你選錯了,孩子就失去了未來的一個機會」 這種壓力,真的會讓人停住。 所以我只問她四個問題 我沒給她推薦任何工具,只問了她: 她一邊聽一邊在筆記,最後抬頭說:「欸!這樣我才發現…我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多少錢欸。」 我點頭說:「所以你不是選不出工具,你是還沒想清楚目標。」 我們常常以為財務焦慮來自『不知道要選什麼』,但其實,更多時候是『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去哪裡』。 等你搞清楚了,就不會那麼焦慮了 當你知道: 單純存其實不太可能達標,就算加上一點投資報酬率,可能還是會有一些差距。 這時候你才會開始思考:「那我是不是要調整投入金額?還是調整目標金額?或是了解一些投資工具幫助自己達成目標?」 這樣你就會更清楚自己要的到底是什麼,而不是在網路上打「最穩的基金推薦」亂槍打鳥。 這時候你去看工具,才有方向,也比較知道要選什麼。 如果你想整體釐清,不只是為了這筆錢 我跟那位同學說,如果妳想整體都釐清,不只是這筆紅包錢,而是你們家的教育金、退休金、保險、投資,要怎麼安排最剛好,我會推薦妳來上我們的《幸福家庭財務長》。 這不是什麼「一夕致富」的快速解法,而是教你慢慢釐清目標、建立習慣、看懂工具、做出適合你家的安排。 妳會學會怎麼把財務這件事變成「可掌握、可調整」的流程,而不是一直靠直覺或焦慮下決定。 後來那位同學真的報名了。 她傳訊息跟我說:「課有些地方我聽不太懂,但至少我現在不會亂買東西了,會停下來想:欸,這筆錢到底是要幫我完成什麼?」 我跟她說:「不懂沒關係啊,本來就不是每個人一開始都很懂。重點是你願意開始想,也知道可以問、有人可以討論,這才是最重要的事。」 👉 如果你也曾陷入「到底該怎麼處理這筆為孩子準備的錢」的迷惘,不妨延伸看看這篇:〈新手爸媽怎麼分配育兒開銷?這個方法讓財務不再是引爆點〉,裡面從記帳與分工的角度出發,幫你跟另一半建立更公平的財務協作,也讓育兒支出不再只是妳一個人的責任。 也許這就是我們這一代媽媽在學的事——不是變成理財專家,而是願意讓每筆錢都有意義、讓自己有選擇。 這些選擇也許今天看不出成果,但等孩子真的需要一筆錢、一個支持的時候,妳會慶幸,自己曾經默默開始準備。

我只想幫寶寶存紅包,為什麼變成在研究ETF?|新手媽媽的理財起點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