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媽媽

在家帶小孩好累?3個方法幫你從崩潰邊緣慢慢走出來

我也曾經是那個,面對整天只會哭的嬰兒,最後抱著孩子一起崩潰大哭的新手媽媽。 那時我還不是現在的我,還不是什麼家庭財務規劃師,只是一個想當個好媽媽的平凡人。 但現實是每天醒來都像在打仗,半夜餵奶、白天煮飯、洗衣、收玩具,還要抱孩子、哄睡、陪看繪本、陪睡覺…連好好上個廁所,都成了一種奢侈。 我記得某天早上,我抱著女兒坐在馬桶上餵奶,頭髮油到可以炒菜,眼神呆滯。 我突然想:「我的人生,是不是就只能這樣了?」 那種無力感,我相信很多媽媽應該都懂。 明明全心全意照顧孩子,卻常常被忽略、被誤解,甚至被家人說:「只是顧小孩而已,又沒去上班,有什麼好累的?」 有時候還會聽到:「妳整天都在家,不是很閒嗎?」或者:「當媽媽就是這樣啊,有什麼好抱怨的?」 這些話我表面笑笑帶過,心裡卻一次次被戳中。有時我真心覺得,套任何人進來媽媽這個位置,有誰能不憂鬱? 但日子還是要過,孩子還是會哭,我也還是得過下去。只是慢慢的,我開始想:我能不能過得比現在的狀態好一點? 這篇文章分享的不是什麼「想開一點」這樣的廢話,而是 3 個真的有幫助我從崩潰邊緣慢慢走出來的方法。 方法一:讓身體真的休息,而不是躺著滑手機 以前我總覺得只要能滑一下手機、吃個甜食,就是放鬆,但這種放鬆很像「喝糖水續命」,暫時爽一下,馬上又回到累到靈魂出竅的狀態。 真正讓我恢復力氣的,是每天孩子小睡時,我逼自己去躺個 20 分鐘,不滑手機、不做家事。 這件事聽起來小,但真的改變我整個下午的情緒。 那種被小孩耗盡的疲累,不是滑幾分鐘手機能解決的。反而是閉上眼、讓大腦暫時關機,哪怕只是聽一段引導冥想,給耳朵一點安靜,身體和心才真的有機會緩下來。 方法二:有人說話比什麼都重要 全職育兒最難的,是「孤獨」。 想找個朋友聊聊,但常常話講不完一句,小孩就又大哭了;滑手機的時候,常常看到一堆比較、抱怨、推薦文,手機越滑越焦慮。 有時還會一滑就進了團購社團,顧小孩壓力大時忍不住就會爆買,當下覺得撫慰人心,但事後又開始有罪惡感,然後變成另一種焦慮。 那時我很需要一個地方,是能讓我放下比較,真正交流跟學習的空間。 後來我找到了一個媽媽社群,是每週三中午會有 LiveTalk 聊理財,裡面都是一樣在努力存錢、記帳、溫暖的媽媽們。 我們會互相打氣、交換怎麼買尿布最省錢、怎麼跟老公開口說「保險費太貴,我們該重新檢視一下」之類的事。 最重要的,不是學到什麼,而是「我不是自己一個人」。 如果妳也正在找一個溫暖又實用的社群,這裡是我很推薦的地方: 《8週存款成長營 | 每週三LiveTalk分享存錢記帳小技巧》,一起討論生活中的理財小事。 方法三:讓自己不只是撐過一天 以前的我,每天醒來只想問:今天怎麼撐過去? 後來有一天我突然想:「我總不能這樣過五年,甚至十年吧?」 於是我開始找資源,想學點什麼。不是為了賺錢或變厲害,而是想讓自己慢慢找回一點自信、一點存在感。 那時候我遇到了「媽媽商學院」 原本只是想下載一份記帳表單,結果一不小心就跟一群媽媽聊了起來了。 我發現裡面除了財務工具和知識,還有好多像我一樣的人,在彼此陪伴、分享各自的進步過程。 那段時間,我從零開始練習記帳、預算、分辨必要與衝動購物,也在這個過程裡,我漸漸的變得不再那麼焦慮。 後來我真的很喜歡這些方法,學著學著,也變成一位家庭財務規劃師。 現在的我,有機會陪著更多媽媽一起練習穩定家庭財務、減少焦慮,找回屬於自己的生活感與安全感,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感覺。 如果你也正在找「下一步能做什麼」,可以看看這篇:《新手媽媽好迷失?靠記帳、津貼、副業找回自信與經濟安全感》 最後想跟你說: 如果妳也覺得很累,請記得這樣的感覺真的很正常,因為這個社會太習慣媽媽要自己搞定一切,但我們不是機器,也不是聖人,對吧? 我們需要一點喘息,需要有人陪,也需要一些方向感。 這篇文章分享的三個方法: 如果你想更了解我們在做的事情,或想看看有沒有適合你目前階段的資源與活動,歡迎加我們媽媽商學院的官方 LINE,一起聊聊、慢慢探索。 生活不會馬上變簡單,但你可以一點一點,累積出屬於自己的安全感。

在家帶小孩好累?3個方法幫你從崩潰邊緣慢慢走出來 Read More »

錢總是不夠用?新手媽媽常見的3個財務漏洞,你中了幾個?

「我也沒亂花啊,買的都是該買的……」 這幾乎是每個來參加記帳陪跑的媽媽,最常說的一句話。 媽媽們很努力記帳、也真的想省錢。但思考了一下自己的花費,覺得自己不是花在小孩身上,不然就是買生活必需,沒買什麼奢侈品、也沒亂刷卡,可帳戶的錢就是越來越薄,甚至還常常透支。 然後開始懷疑自己:「我是不是哪裡做錯了?還有哪裡可以省?還是其實我真的很會亂花?」 這些疑問和焦慮,在我自己剛當媽媽的時候也經歷過。 那時候生活整個大亂,感覺花錢像在衝刺,但收入像在散步,明明每餐自己煮、衣服是恩典牌、東西都用團購買最便宜的,但月底還是焦慮到不敢看存摺。 尤其是那種「一直有在花錢,但不知道花去哪」、「月底戶頭打開,瞬間想裝死」的感覺,真的超熟悉。 媽媽們都說:我也沒亂花,但錢到底都跑去哪了? 在做記帳陪跑的過程中,我聽過太多媽媽說出類似的心聲:「我也沒怎麼亂花啊,怎麼月底就沒錢了?」 「信用卡明明沒刷幾筆,怎麼快扣款時帳戶只剩下幾千塊?」 有位參與陪跑的媽媽跟我說,那時她正準備小孩入園,剛繳完學費和才藝費,轉頭孩子又發燒要看醫生,結果月底一看戶頭,只剩下兩千多,她當場眼淚就掉下來。 還有媽媽分享,她其實一直有記帳,但自己也搞不清楚到底在記什麼,記了一堆數字也不知道該怎麼看、怎麼用。等我陪她一起檢視才發現,原來她每月光是叫外送和小孩臨時花費,就默默超支好幾千。 這些情況是不是聽起來很熟悉? 每次有人在社群裡聊到這些例子,總會有一排點頭如搗蒜的留言。 這種問題往往是我們沒意識到錢怎麼用,或是有些開支看起來不大,累積起來卻是每月默默漏最多的地方。 新手媽媽常見的財務漏洞 在陪跑的過程中,我們也慢慢整理出一些最常見、但很容易被忽略的盲點。以下這三個,就是許多媽媽一開始沒注意到,後來才發現「原來我的錢就是從這裡流掉的!」的地方: 1. 不固定的花費沒列進預算 很多媽媽會記錄房租、水電、網路費,但那些不常出現,一出現就很大筆的東西常被遺漏,例如: 這些花費不算每月固定,但平均攤下來每個月都要「預留」一些錢來應付。 2. 只記帳不分類,數字再多也看不出問題 有些媽媽很認真記帳,但只是一筆一筆輸入App,沒有整理分類、定期回頭檢視分析,等於只是記錄,根本沒在管理。 每個月在育兒花多少?日用品佔多少?零食飲料是不是買過頭了?有哪些支出是重複的? 如果沒有分類,就很難設預算;如果沒有設預算,也很難知道哪裡該調整。所以分類,是從「記帳」走向「管理」的第一步。 3. 沒有掌握家庭總收支,錢都卡在別人身上 有些家庭收入是老公匯錢給太太,有些是夫妻各管各的帳。 不論哪種方式,如果媽媽自己沒有掌握「家裡整體進出多少錢」,常常就會出現這種情況: 看起來老公每月給得夠,但為什麼我還是每月都會不夠用? 因為妳只看到「一部分」的錢,而忽略了整體資源怎麼流動。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建議媽媽們在家裡當「財務長」,至少每個月有一次機會一起檢視帳本、聊聊未來支出安排。 延伸閱讀:《新手爸媽怎麼分配育兒開銷?這個方法讓財務不再是引爆點》 簡單三步驟,幫自己補起財務漏洞 知道了可能的漏洞,接下來最實際的問題是我到底要怎麼做,才不會每個月都焦慮,到處找錢,拆東補西? 這裡幫妳整理出三個簡單步驟,媽媽們都說,照著做之後,帳戶終於不再「見底見底又見底」。 第一步:設定「家庭預留金」帳戶 抓出一年內可能出現的突發或季節性開支,平均拆分成12個月金額,每月自動轉進「預留帳戶」 例如: 這樣遇到突發花費時,就比較不會手忙腳亂。 第二步:分類你的記帳項目(不只記而已) 像我們社群裡的媽媽,有人會把花費分成:必要生活費、育兒費、媽媽自己用的費用、娛樂零食…等。 這樣月底一看就知道:欸,我這個月在零食上花太多,是不是可以調整一下? 第三步:每月開一次家庭財務會議 不用太正式,跟家人聊聊15分鐘也好: 透過這種「共同掌握資訊」的過程,不只讓媽媽比較有安全感,也可以減少夫妻之間的溝通誤會。 想更穩定地存下錢,從建立記帳與預算習慣開始 我們社群裡有一個很受歡迎的服務叫做:「60天記帳陪跑」 不是單純要妳記帳,而是有教練陪妳一起: 最重要的是,有人會陪妳持續60天,建立新習慣,不用每次都半途而廢。 如果妳也有「錢不知道花去哪」、「總是存不到錢」的煩惱,可以點這邊看看這個服務適不適合妳。👉60天存款成長計畫,一對一陪伴諮詢 最後提醒,每個人的家庭情況不同,文章裡的方法適合「大多數」人,但仍建議妳依照自己的情況調整,或來聊聊會更清楚! 如果妳想要有人陪妳討論、彼此打氣,也可以加入我們的「8週存款成長營」社群,這是一個專為媽媽打造的Line社群,每週三會有LiveTalk分享記帳存錢技巧,也會一起挑戰儲蓄任務,讓理財這件事不再孤單。👉社群連結

錢總是不夠用?新手媽媽常見的3個財務漏洞,你中了幾個? Read More »

新手媽媽好迷失?靠記帳、津貼、副業找回自信與經濟安全感

今天想講一個故事,是關於社群裡的一位媽媽學員。 這位媽媽學員在她寶寶三個月大的時候來參加記帳陪跑,開場第一句就說:「我覺得我好像消失了。」 我一開始還以為她在講社群帳號,但她接著說:「我每天只記得幾點要餵奶、幾點要拍嗝、幾點要洗奶瓶。我老公下班問我今天怎樣,我只說『還活著』。」 她不是沒準備的人,孩子出生前,她做了滿滿的育兒清單、費用試算表、甚至還買了寶寶專用的收納櫃(還標籤分類貼得超整齊那種)。 但真正進入新手媽媽狀態後,她發現自己準備的幾乎都是「怎麼照顧小孩」,但從來沒人提醒她,也要照顧「正在快速消耗的自己」。 有天,她發現自己戶頭只剩下不到五位數,連買尿布都要掙扎到底要不要換牌子。 她說那天她一邊查特價一邊哭,因為她不明白,怎麼會從一個薪水穩定、說走就走去旅行的自由女孩,變成現在這樣? 在陪跑的八週裡,她做了幾個轉變: 政府津貼不是「小錢」,它是妳的「安全錢」 那時我問她:「妳有請育嬰留停嗎?有領津貼嗎?」她說:「有啊,但我都拿去用在生活費上了。」 我跟她說,其實如果家裡還有另一半收入,這筆錢真的可以嘗試「只存不動」。不是因為它金額多,而是因為它代表一種「萬一真的不行了,我還有一點力量可以自己決定」的底氣。 🔍【津貼申請小提醒】 育嬰留職停薪津貼是勞保局提供的,符合資格的媽媽最多可以領6個月、每月原本投保薪資的6成。 📌 提醒:申請前需滿一年保險年資、已投保滿6個月,且在孩子滿3歲前申請,詳細可查勞保局官網。 存錢不是要妳變會記帳,是要妳「存得下來」 那時她問我:「我真的沒辦法記帳,有別的辦法嗎?」 當然有啊!我跟她說了一個叫『看帳戶就知道今天可以花多少』的懶人法。 她後來採用的做法是,開三個帳戶:生活帳戶、固定儲蓄帳戶、孩子帳戶,她的錢一進來就分完,生活帳戶不夠了就代表不能亂買,儲蓄帳戶碰都不碰。 這樣一來,她不用每天記,也不會一直覺得自己的錢不見。 她說那段時間她開始比較敢買自己想喝的咖啡,也比較不會因為「怎麼又亂花錢了」而內疚好幾天。 副業不是「工作」而是「找回價值感」的方式 陪跑的八週裡我們有聊到工作,她說自己以前做行銷企劃,但已經離職兩年多了,現在講起來會心虛,會懷疑:「這樣還算嗎?」 其實她不是不知道自己會什麼,只是太久沒用,太久沒有被問,也太久沒被誇獎了。 我跟她說:「算啊,只是妳太久沒用那部分的能力而已,我們可以慢慢找回來。」 重新出發前,先來盤點一下自己 後來她問我:「那我還可以做什麼嗎?」 我建議她,如果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可以先試試自我盤點3步驟: 有些媽媽發現自己其實蠻會講故事,就開始經營自媒體帳號;有些媽媽愛手作,就接起客製禮物;也有媽媽從寫社群文案開始,變成接案小編。 不用一開始就當老闆,也不用急著賺大錢,從「有一點點收入」、「有被需要的感覺」開始,就會慢慢累積起妳的自信跟價值感。 從被陪伴,到成為陪伴別人的人 我們聊著聊著,她忽然說:「我其實很喜歡這八週記帳陪跑的感覺耶,每週都有人陪我想、陪我看數字,原來不是只有我覺得混亂。」 記帳陪跑結束後,她做了一件讓我又驚又喜的事:她報名了我們的「記帳陪跑教練培訓」。 她說:「我想把我學會的這些,分享給其他跟我一樣剛開始很混亂的媽媽。」這不是一個突然的決定,而是因為這八週,她真的被幫到了,想讓這份陪伴延續下去。 現在的她,正在用自己走過的路,陪伴下一位媽媽整理混亂、重新站穩。 她曾說過一句讓我很有感的話:「我不是想變回以前那個我,而是想成為一個我自己也喜歡的版本。」 如果妳也在為了家庭暫時停下腳步,那也別忘了妳不是在「失去自己」,而是在「準備長出一個新的自己」。 這條路不會一瞬間走完,但每個小改變都值得被看見。 如果妳也正在想:我是不是也該來試試看?那就從記帳陪跑開始吧。它不是只有記帳,而是有人陪妳一起整理財務、重新看懂自己的日子,像她一樣,找回屬於自己的選擇權。 讓我們都能在育兒的混亂裡,慢慢找到下一步的力量。 妳不是一個人,我們一起慢慢走。

新手媽媽好迷失?靠記帳、津貼、副業找回自信與經濟安全感 Read More »

新手媽媽如何幫孩子存教育基金?從第一筆紅包開始的理財起點

前陣子,我收到好幾位新手媽媽的私訊。 她們都問差不多的問題: 「我剛收到育兒補助/紅包,想幫孩子存教育基金,但我完全不懂理財,該怎麼開始?」 這問題我聽了上百次,每次都很想抱抱對方說:「你願意想這個問題,本身就很棒了。」 因為大部分人是選擇不想的,不是嗎?想了會焦慮,會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夠懂、不夠有錢。 但你願意停下來想「怎麼開始」,就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了。 不會理財不是你的錯,是沒人教我們怎麼開始 我知道你可能有這些煩惱: 這些,我全都經歷過。 生完小孩後,一堆資訊一股腦湧來,我在孩子打預防針的等待區滑手機,滑著滑著看到某某人說:「幫孩子準備教育金要趁早!」 那瞬間我腦子炸裂,心想:「是啦~但到底要怎麼做?」 不需要成為理財達人,先搞懂「這筆錢的意義」 孩子出生後收到的紅包或補助,看起來不多,但它可以是一個很有力量的起點。 我那時幫女兒開了一個帳戶,叫「教育起步金」。不是因為我有多懂投資,而是因為我想練習「為她留下一筆錢」這件事。 我設定每個月從我的帳戶轉個一千元進去。 這數字不驚人,但它讓我開始關注「我花錢的方式」,讓我開始學「怎麼做選擇」,而不是「怎麼找到答案」。 理出你的行動順序,比選工具更重要 先不急著問:「要投資什麼比較好?」 先問這三個問題: 想清楚這些,再來選工具會簡單很多。 如果你有概念,這些是媽媽們常用的幾個方式: 📌 定期定額存款:適合剛開始的你,幫自己先建立「留下來」的感覺。 📌 基金/ETF:適合已經有些儲蓄、願意學習一點投資的你。 📌 儲蓄險/保單規劃:有固定年期與領回機制,適合想要有明確目標的安排,但請記得「一定要先保護好自己」,再來談孩子。 教育金存得下來嗎?要先看整體財務穩不穩 我帶過很多記帳陪跑的學員,很多媽媽會說:「我有幫小孩存教育金!」但在陪跑過程中常聽到:「這筆錢我先挪去繳保費/修車/繳卡費…」 她們不是不想存,是因為生活太容易有突發狀況,而整體財務沒有先盤整好,所以孩子這筆錢,總是第一個被挪用。 這時候不是存錢方式錯了,而是要先讓「整體家庭財務」變穩、變清楚。 我會建議你,與其急著研究哪個理財工具比較好,不如先來試試看《記帳陪跑》服務。 這是一個一對一、有教練陪伴的練習過程。我們會陪你一步一步釐清家庭現金流、分類你的支出、找到適合自己的預算分配方式,讓你能真的把「教育基金」這件事放進生活裡,而不是靠意志力硬撐。 你會發現,當你能穩穩的存下第一筆錢、看懂自己的錢都去哪了,就會有更多餘裕來安排投資與未來。 看文章學不會,因為理財需要練習 理財不是知識問題,是練習問題。 很多媽媽都說:「我看了很多理財書、影片、Podcast,還是做不出來。」 因為理財不是懂了就會做,而是做過一次、做過一週、做過一個月,有人陪伴你調整、修正、撐過那段想放棄的時候,才會開始有感。 練習的過程可能會卡關、會懷疑,但只要不是一個人硬撐,就會比較有機會走下去。 延伸思考:孩子的錢存下來了,那大人的共識呢? 其實在陪跑的過程中,我常看到一件事:媽媽很努力地存錢、記帳、規劃,但另一半卻完全沒參與,甚至會說:「這麼早就想那些幹嘛?」 如果你在為孩子的未來做準備時,發現「不是錢怎麼存」的問題,而是「怎麼一起面對」這件事讓你卡住了,那你一定要看看這篇文章: 👉《新手爸媽怎麼分配育兒開銷?這個方法讓財務不再是引爆點》 這是一位媽媽的真實經驗,她一開始默默地記帳、努力存錢,後來也試著和先生討論花費,慢慢建立起共同帳戶、分攤育兒支出,磨合中找到了彼此能接受的方式。 也許也能幫你們家的「談錢」,不再變成「吵錢」。 給媽媽的邀請 如果你也正在為孩子的未來思考、存第一筆錢,真的歡迎你一起加入我們。 你可以從《記帳陪跑》開始,這是一個專為媽媽設計的理財入門服務,透過教練一對一陪你練習,把「記帳」變成真正可執行、看得見成效的行動。 你不是一個人,理財不該讓人焦慮,而是讓我們安心的工具。 而那第一筆錢,不只是一筆紅包或補助,是你送給孩子的一份溫柔承諾:「我會為你的未來,試著當一個學會留下來的媽媽。」

新手媽媽如何幫孩子存教育基金?從第一筆紅包開始的理財起點 Read More »

新生兒用品要買齊嗎?哪些能等等買?新手媽媽預算思考3關鍵

面對新生命的到來,準爸媽最先感受到的,除了喜悅,還有滿滿的「待買清單」。但在一連串「新手媽媽必備」的標籤轟炸下,到底哪些東西是真正需要的?哪些支出其實可以等等? 新生兒準備期:每樣東西看起來都超重要,但錢包卻開始哭 還記得那時懷孕初期,一打開網頁搜尋「新生兒用品準備清單」,跑出來的不是幾項必備,而是一整串像是要開育嬰百貨行的規模。 各大論壇、社團、部落客分享的清單上,奶瓶、溫奶器、推車、安全座椅、背巾、寶寶床……通通標註「新手媽媽必備」,還附上推薦連結。 那陣子真的是邊做筆記邊焦慮。每一樣看起來都好重要、不買好像會虧待孩子,但每買一樣,內心的小算盤就多跳一次警報。 後來才發現,有些東西根本用不到(很多買了之後甚至忘記自己有買,最後在大掃除才發現),或者其實可以先借、等有需要再入手。 生小孩為什麼這麼花錢?來自社會期待的「理想父母模板」 從我們準備迎接小孩開始,社會就不斷給我們「理想父母」的標準:用品要齊全、環境要無毒、每一步發展都要完美安排。彷彿沒有準備好所有東西,就會對不起孩子。 但理性一點問自己:我真的需要照著別人那套育兒方式來做嗎?還是可以走一條「比較適合我們家」的路? 其實最現實的育兒問題,不只是要不要買,而是「我們的家庭能不能承擔這樣的生活方式?」 當理想碰上現實,才會發現比起育兒清單,更重要的是:我們家怎麼分工?每個月能花多少?我們想給孩子什麼樣的陪伴與生活? 每個家庭的教養風格不同,預算分配也會長得不一樣 ✔ 有些人喜歡精緻育兒,每樣都用最好的,這樣她們有安全感。 ✔ 有些媽媽走極簡派,接受二手用品,把錢花在陪伴與體驗。 這些選擇沒有對錯,只有「適不適合妳們家的狀況與價值觀」。 我曾經有位學員,一開始為了要當完美媽媽,每樣都買最好的,但三個月後撐不住,不得不開始賣掉用不到的東西、申請育嬰留停。 她才開始真的盤點家庭預算,重新調整每月的花費比例,把錢放在真正對她來說重要的地方,也因此後來更安心、更快樂。 預算怎麼分?與其照清單買,不如先想清楚這幾件事 與其問「這東西可不可以買二手?會不會用不到?」不如反過來問: 👉 這東西我們家的生活真的需要嗎? 👉 如果先不買,有沒有備案?真的缺再補行不行? 👉 我們目前能夠承擔的育兒預算是多少? 有些人覺得推車超重要,有些人全程用背巾。有些人覺得一定要升級副食品鍋,有些人拿現有電鍋慢慢試。 每個選擇背後都是「當下的家庭狀況」和「媽媽的需求」在說話。 所以比起參考別人的採購經驗,更重要的是先回頭問:「什麼對我們家來說是最實用、最安心的選擇?」 回到預算這件事上:我們真的知道錢花去哪了嗎? 有些開支是幾乎跑不掉的,比如疫苗、健檢、寶寶的醫療費。但也有些花費,其實會因為育兒方式而有很大不同——比如奶粉 vs 親餵、尿布 vs 布尿布、副食品自己煮還是買現成的。 所以與其套用別人的分類方式,不如從幾個方向去想: 「我們家有多少時間?想把時間放在哪裡?」 「哪些是我自己覺得安心、必要的?哪些只是別人說一定要?」 「在我們目前的收入下,有多少錢可以分配在孩子身上,而不會讓整體生活太吃緊?」 如果這題讓妳卡住了——放心,很多媽媽都是從「不知道怎麼算」開始。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設計了《一對一60天記帳陪跑》,不是要妳變成會計師,而是陪妳把花錢的感覺變成清楚的數字,幫妳看懂錢到底花去哪、怎麼分配才不焦慮,讓「養小孩的花費」不再只是猜。 👉 點我看更多《記帳陪跑》的內容(適合剛開始想整理財務的媽媽) 延伸提醒:未來的支出,也別忘了預先思考 現在只是起點,未來的開支還包括: 這些都會慢慢出現,現在不需要一次準備好,但可以開始慢慢思考、開始預留彈性。 如果你在規劃預算的過程中,發現不只是「東西要不要買」的問題,而是跟另一半怎麼分工、怎麼分錢這塊也讓你卡卡的,那你可能會喜歡這篇: 👉 《新手爸媽怎麼分配育兒開銷?這個方法讓財務不再是引爆點》 這篇文章分享了一位媽媽從記帳陪跑到和另一半建立育兒共同帳戶的過程,裡面有很多夫妻協作的實例與方法,特別適合正在努力讓家庭變得更穩的你。 媽媽不是什麼都要自己扛,而是要學會「怎麼分配自己的資源與力氣」。 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妳從焦慮感裡退一步,找到自己的節奏。 我們一起慢慢來 🙂

新生兒用品要買齊嗎?哪些能等等買?新手媽媽預算思考3關鍵 Read More »

新手媽媽怎麼選?從月子中心 vs. 在家坐月子看懂產後預算規劃

這篇文章是我和一位準媽媽朋友的聊天延伸出來的。朋友開頭就說:「最近一直在想,到底要不要住月子中心?」 我問她:「那妳自己比較想哪一種?」 她說:「其實我不知道怎麼選,因為每種方式都有人說好,有人說不好,我也不太知道家裡目前財務到底能不能負擔得起。」 我們就這樣慢慢聊起來,沒有打開報表,也沒有立即下決定,只有一個念頭:「不急,先弄懂自己在意什麼。」 【真實對話起點】什麼是適合自己的選擇? 我問她:「那妳心裡最擔心的是什麼?」 她說:「我怕選錯。住月子中心好像比較輕鬆,但又怕花太多錢會影響之後的支出;如果選擇在家,又怕會太累,根本沒休息到。而且我也會擔心小孩出生之後的花費,像奶粉、尿布、疫苗、保母那些,感覺未來每個月都是錢…想到就有點不安。」 我點點頭:「那妳覺得,妳現在的狀況,有哪些條件或資源,是可以幫妳做選擇的?」 她苦笑:「這就是問題啊,我完全沒算過家裡的錢,也沒有什麼固定在記帳,我甚至不知道我們每個月實際花多少。」 我說:「沒關係啊,我們可以先從妳心裡的需求開始想。」 【花費比較表】月子中心 vs. 在家坐月子 項目 月子中心 在家坐月子 每日花費 NT$5,000~10,000 月嫂約NT$2,800~4,500 28天總額 NT$140,000~280,000 約NT$50,000~90,000(含月子餐、用品等) 優點 環境專業、照顧集中 彈性安排、費用較低 限制 價格高、需預約 需要有人協助或安排月嫂 我跟她一起看了這張表,然後問:「如果這兩個選項價格差了一倍以上,那妳會比較希望哪一種情況發生?」 她猶豫了一下說:「我好像其實希望能好好休息,但我又不敢說一定要花那麼多錢。」 我說:「妳的顧慮很合理,那我們可以再想一步:先不急著算錢,我們暫時把金額放一邊,來看看哪一種生活狀態比較貼近妳現在的需要。等搞清楚這件事後,我們再一起看預算怎麼搭配。」 👉 如果你卡在「不知道怎麼跟另一半溝通預算與選擇」,也可以參考這篇:〈夫妻金錢觀不同?這樣談錢不吵架!〉 【慢慢釐清的過程】不是比較,是回頭看自己 我問她:「妳有想過妳需要哪些幫助嗎?例如,是怕睡不好、沒人顧小孩、吃不好,還是單純希望有人在身邊讓妳安心?」 她沉默了一下,然後說:「好像每一點都有一點欸……我不確定我到底最需要什麼,但我知道我不想一個人撐。」 我說:「這句就很關鍵了。那妳覺得,在家坐月子的安排,有辦法幫妳達成這個嗎?還是月子中心比較有機會讓妳被照顧到?」 她想了想說:「可能…如果我找到信任的月嫂,也許在家也可以;但我現在真的不知道去哪找那種人。」 我回:「那或許我們現在要先處理的,不是要不要住月中,而是有沒有穩定的後援選項可以選。」 她點頭:「有點像是,先搞清楚有哪些條件,才能知道自己能選什麼對吧?」 我點頭:「對。而且有時候不是妳不會選,是根本沒有人幫妳把那些條件整理出來。」 【對話的尾聲】決定是慢慢走出來的,不是比出來的 我們聊到後來,她自己在紙上寫了一張表:「我擔心的事」、「我需要的支持」、「我可能有的資源」,然後發現其實她有些朋友也正在經歷類似的思考,只是她沒說出來。 我跟她說:「做預算、算花費,其實不是為了控制妳的選擇,而是幫妳看清楚什麼能做、什麼可能再等一下。這樣妳才能選得穩。」 她後來說:「謝謝妳聽我講這麼多,沒有急著給我答案,而是陪我一起釐清。」 我說:「每個人都可以慢慢看見屬於自己的方向,不用急著下決定,只要一步步往更貼近自己的選擇前進就好。」 那天聊完後我心裡想,其實很多媽媽都是在資訊不對稱與情緒焦慮中做出選擇的。如果能有人陪她一起釐清狀況,也許那些決定就不會那麼孤單、那麼慌張。 📩 所以如果妳現在也在面對類似的拉扯,不太確定自己狀況適合哪種安排,不用急著選,也不用一個人想。歡迎妳加入媽媽商學院官方Line@mompower,說說妳的情況,我們可以像今天這樣聊聊,幫妳一起釐清思緒,慢慢把答案找出來。

新手媽媽怎麼選?從月子中心 vs. 在家坐月子看懂產後預算規劃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