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新生命的到來,準爸媽最先感受到的,除了喜悅,還有滿滿的「待買清單」。但在一連串「新手媽媽必備」的標籤轟炸下,到底哪些東西是真正需要的?哪些支出其實可以等等?
新生兒準備期:每樣東西看起來都超重要,但錢包卻開始哭
還記得那時懷孕初期,一打開網頁搜尋「新生兒用品準備清單」,跑出來的不是幾項必備,而是一整串像是要開育嬰百貨行的規模。
各大論壇、社團、部落客分享的清單上,奶瓶、溫奶器、推車、安全座椅、背巾、寶寶床……通通標註「新手媽媽必備」,還附上推薦連結。
那陣子真的是邊做筆記邊焦慮。每一樣看起來都好重要、不買好像會虧待孩子,但每買一樣,內心的小算盤就多跳一次警報。
後來才發現,有些東西根本用不到(很多買了之後甚至忘記自己有買,最後在大掃除才發現),或者其實可以先借、等有需要再入手。
生小孩為什麼這麼花錢?來自社會期待的「理想父母模板」
從我們準備迎接小孩開始,社會就不斷給我們「理想父母」的標準:用品要齊全、環境要無毒、每一步發展都要完美安排。彷彿沒有準備好所有東西,就會對不起孩子。
但理性一點問自己:我真的需要照著別人那套育兒方式來做嗎?還是可以走一條「比較適合我們家」的路?
其實最現實的育兒問題,不只是要不要買,而是「我們的家庭能不能承擔這樣的生活方式?」
當理想碰上現實,才會發現比起育兒清單,更重要的是:我們家怎麼分工?每個月能花多少?我們想給孩子什麼樣的陪伴與生活?
每個家庭的教養風格不同,預算分配也會長得不一樣
✔ 有些人喜歡精緻育兒,每樣都用最好的,這樣她們有安全感。
✔ 有些媽媽走極簡派,接受二手用品,把錢花在陪伴與體驗。
這些選擇沒有對錯,只有「適不適合妳們家的狀況與價值觀」。
我曾經有位學員,一開始為了要當完美媽媽,每樣都買最好的,但三個月後撐不住,不得不開始賣掉用不到的東西、申請育嬰留停。
她才開始真的盤點家庭預算,重新調整每月的花費比例,把錢放在真正對她來說重要的地方,也因此後來更安心、更快樂。

預算怎麼分?與其照清單買,不如先想清楚這幾件事
與其問「這東西可不可以買二手?會不會用不到?」不如反過來問:
👉 這東西我們家的生活真的需要嗎?
👉 如果先不買,有沒有備案?真的缺再補行不行?
👉 我們目前能夠承擔的育兒預算是多少?
有些人覺得推車超重要,有些人全程用背巾。有些人覺得一定要升級副食品鍋,有些人拿現有電鍋慢慢試。
每個選擇背後都是「當下的家庭狀況」和「媽媽的需求」在說話。
所以比起參考別人的採購經驗,更重要的是先回頭問:「什麼對我們家來說是最實用、最安心的選擇?」
回到預算這件事上:我們真的知道錢花去哪了嗎?
有些開支是幾乎跑不掉的,比如疫苗、健檢、寶寶的醫療費。但也有些花費,其實會因為育兒方式而有很大不同——比如奶粉 vs 親餵、尿布 vs 布尿布、副食品自己煮還是買現成的。
所以與其套用別人的分類方式,不如從幾個方向去想:
「我們家有多少時間?想把時間放在哪裡?」
「哪些是我自己覺得安心、必要的?哪些只是別人說一定要?」
「在我們目前的收入下,有多少錢可以分配在孩子身上,而不會讓整體生活太吃緊?」
如果這題讓妳卡住了——放心,很多媽媽都是從「不知道怎麼算」開始。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設計了《一對一60天記帳陪跑》,不是要妳變成會計師,而是陪妳把花錢的感覺變成清楚的數字,幫妳看懂錢到底花去哪、怎麼分配才不焦慮,讓「養小孩的花費」不再只是猜。
👉 點我看更多《記帳陪跑》的內容(適合剛開始想整理財務的媽媽)
延伸提醒:未來的支出,也別忘了預先思考
現在只是起點,未來的開支還包括:
- 教育基金(私幼、公幼、才藝課)
- 居住空間改造(收納、學習區)
- 親子旅行、家庭交通工具升級
這些都會慢慢出現,現在不需要一次準備好,但可以開始慢慢思考、開始預留彈性。
如果你在規劃預算的過程中,發現不只是「東西要不要買」的問題,而是跟另一半怎麼分工、怎麼分錢這塊也讓你卡卡的,那你可能會喜歡這篇:
👉 《新手爸媽怎麼分配育兒開銷?這個方法讓財務不再是引爆點》
這篇文章分享了一位媽媽從記帳陪跑到和另一半建立育兒共同帳戶的過程,裡面有很多夫妻協作的實例與方法,特別適合正在努力讓家庭變得更穩的你。

媽媽不是什麼都要自己扛,而是要學會「怎麼分配自己的資源與力氣」。 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妳從焦慮感裡退一步,找到自己的節奏。
我們一起慢慢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