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很多媽媽的煩惱,跟我當初一模一樣: 明明育兒已經夠累了,還要擔心錢不夠用。 看到帳戶餘額滑落,心裡只剩一句話「到底錢都去哪了?」
這種無力感,不是因為我們花得特別多,而是因為:沒人教過我們怎麼掌握家庭財務。
錢一直留不住,是因為…
小孩剛出生那年,我明明沒亂花,帳戶餘額卻一直滑落。後來我回頭去看,才發現有3個地方在默默漏財:
沒有預算規劃,每個月都在「邊花邊懺悔」
像是嬰兒用品、親友紅包、媽媽團購…每一筆都合理,但加起來就驚人。當時我連基本的預算表都沒有,月底就是看著帳戶發呆。
不敢談錢,家務和財務都自己扛
老公常說:「有需要再跟我說。」但我常常”不想造成他的壓力”,結果很多家庭支出默默刷在自己卡上。後來才明白,家庭財務不是誰要扛全部,而是需要一起談、一起扛。
收入不穩,卻又一直忍不住「報復性花錢」
那陣子我接了一些案子有收入,但因為育兒壓力大,我常靠買東西來安慰自己。結果,花得比賺的還多,存不了錢也讓自己更焦慮。

想改善財務,先處理「流」的問題
有一位媽媽學員說得很好:「我現在不求變有錢人,只想每個月不再為錢焦慮。」
這就對了!與其拼命想賺更多,不如先找出財務漏洞,慢慢堵住。
✅ 如果妳不知道錢花去哪了,先從記帳開始。
用 App 或紙本都可以,重點是建立「記得要看自己花了什麼」的習慣。
✅ 如果每月都沒剩,可以用小額分類帳戶存錢
比如:每週轉200元到「自己存錢專用戶」,一點一點累積。
✅ 如果家裡財務都是妳在管,可以試試開一次夫妻財務會議
就算只是聊聊下個月的支出,都有幫助。
如果妳覺得「這些道理我懂,但要怎麼跟另一半開口談錢,真的很難」,那妳不是一個人。很多媽媽都卡在「不想吵架但又很想溝通」的兩難中。這篇文章可以給妳一些靈感👉《夫妻金錢觀不同?這樣談錢不吵架!育兒家庭的理財溝通術》
增加收入前,先盤點妳手上的資源
很多媽媽一想到「增加收入」,就覺得壓力山大,甚至以為一定要花錢進修、砸錢學技術。
但其實在我們身邊,早就有不少可以運用的資源:
- 手機+時間片段:妳會拍小孩、會滑社群,這些技能也可以成為短影音剪輯或旁白錄音的接案機會。
- 日常生活+表達能力:不用當網紅,只要妳願意分享育兒生活,經營自媒體慢慢累積,也可能吸引合作機會。
- 共感+媽媽語言力:很多品牌其實更想找「懂媽媽」的小編或編輯。妳的育兒體驗,就是妳最強的資產。
不需要一口氣做很多,從一樣妳有興趣、也有能力開始,就能慢慢累積信心與收入。

當妳開始行動,卻又總覺得錢怎麼存都不夠…
很多媽媽跟我說:「我想接案、想增加收入,但我根本不知道我家的錢現在長怎樣!」
其實真正讓我們行動卡關的,不是沒方法,而是看不清現況。
如果妳也有這種感覺,我很推薦妳試試我們的《60天記帳陪跑》服務。
不是要妳當會計師,而是:
- 每週一對一陪妳練習記帳與預算規劃
- 陪妳從「亂花錢」走向「有感存錢」
- 讓妳養成看得懂錢的流向、敢面對數字的習慣
很多媽媽都說:「原來,不是我不會記帳,是我一個人太難堅持。」
這句話聽起來簡單,背後卻藏著很多累積的壓力和孤單。
也有不少媽媽在終於看清楚收支狀況後,發現自己其實沒有那麼缺錢,反而安心了不少。
也有些媽媽則是在看懂數字之後,才真正知道:原來自己真的有差距,那就能抓到關鍵點,知道自己還差多少、該從哪裡開始補,而不是一直忙得很累卻不知道重點在哪。
那就讓我們陪妳撐過這60天,一起走向有底氣的生活。
我們不需要當女超人
妳不是要又顧小孩又賺大錢才算成功。
能夠穩定過生活、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每一步都為自己和家人多存一點底氣,這樣就夠好了。
因為當妳的步伐穩了,資產自然會一點一滴地累積起來。更重要的是妳會在這個過程中開始相信,自己真的有能力掌握生活。
我們不是在賺快錢,而是在重建一個穩穩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