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理財

財富自由其實有公式?兩位媽媽教練的《拿鐵因子》實用閱讀分享

你有想過財富自由其實是有公式的嗎?不是那種複雜的投資計算,而是三個任何人都能做到的生活秘密。 部落格小編最近聽了一場很特別的週三LiveTalk,是由記帳陪跑教練Mina和Althea一起進行的實用閱讀分享。她們用輕鬆對話的方式,帶大家深度解析《拿鐵因子》這本經典理財書,讓我聽完後有種原來理財可以這麼簡單的感覺! 本篇把這場精彩的雙人分享整理成文章,特別是她們提到的財富自由三個秘密,真的很適合每天忙得團團轉的新手媽媽們。 從生活小儀式看見習慣的力量 這場分享很有趣,一開始兩位教練聊起各自的工作前儀式。 Mina教練習慣每天開工前先喝一杯中杯美式咖啡,這是她進入專注工作前的專屬儀式。Althea教練則有不同的流程:打開行事曆確認今天要做的事,然後到測驗打字速度的網頁練習5分鐘,才開始正式工作。 聽起來像是無關緊要的小習慣,但這其實跟《拿鐵因子》書中的核心觀念息息相關:習慣的力量遠超過我們的想像。分享中提到,習慣其實是一種很省力的模式,我們的大腦都喜歡輕鬆不費力的。 想想看,我們每天有多少行為是在無意識中重複進行的? 理財也是一樣,與其靠意志力強迫自己記帳或存錢,不如把這些行為設計成自然而然的習慣。 具體的做法包括把記帳跟生活中某個固定行為綁在一起,比如設定固定時間播放一首特定音樂,在歌曲播完前完成當天的記帳。或者像Althea教練分享的實用例子:為了每天美美上班但不想煩惱穿搭,乾脆把衣服制服化,選定幾套類似款式輪流穿,既節省選擇的時間,又能維持良好形象。 這些小小的調整,一段時間後就會發現自己有了大大的進步。當我們把理財變成習慣,就不用每次都消耗意志力去「決定」要不要記帳、要不要存錢,而是自然而然地執行。 財富自由第一個秘密:先付錢給自己 《拿鐵因子》提到的第一個致富秘密是先付錢給自己。這個概念用飛機安全宣導來理解最貼切: Mina教練用這個比喻解釋:「空服員總是提醒乘客,遇到緊急狀況要先替自己戴上氧氣面罩,再去協助他人。這不是自私,而是確保自己有能力去幫助別人。」 這個觀念對很多媽媽來說特別重要卻也特別困難。分享中特別提到,家長們都容易先想到孩子,想把最好的給他們。但先把自己照顧好,才有能力去照顧其他人。這種心態是一種讓善意及能力都可以延續下去的生活智慧與態度。 在理財上也是同樣道理,只有先照顧好自己的財務安全,才有餘力去支持家人、幫助他人。很多人工作忙碌一整天,回家做完帳務記錄後發現,雖然花了不少錢,但生活卻缺少了成長感。我們常常忘記要為自己的學習、健康、未來做投資。 先付錢給自己不只是指存錢,也包括投資自己的成長。 這裡的投資自己可以是很具體的行動:為自己買一門有用的課程、定期健康檢查、或者每個月固定存一筆錢作為未來的安全感。 當我們開始重視自己的價值,自然就會做出更有利於長期發展的財務決策。 財富自由第二個秘密:好習慣勝過列預算 第二個秘密是養成習慣,而且書中特別強調:好習慣勝過列預算。 分享中提到自律性的習慣不太容易長期執行,所以建議把每天需要進行的事情,慢慢規劃設定成一個自動進行的系統,讓任務可以更自然而然地進行與完成。 從大腦運作的角度來看,有一個好的習慣,其實會比我們不停思考要怎麼做來得容易很多。固定的選擇模式可以讓大腦不用每次都費力思考,自然就能持續下去。 很多人理財失敗,不是因為不懂方法,而是無法持續執行。傳統的預算制定往往很理想化,列出密密麻麻的支出項目和精確金額,但現實生活中總有各種突發狀況打亂計畫。 與其花時間做完美的預算表,不如專注於建立幾個關鍵的理財習慣。比如養成每次想買非必要物品時,先等24小時再決定的習慣,或是每月固定轉帳一筆錢到儲蓄帳戶的習慣。 習慣的建立需要從簡單的地方開始。 就像把複雜的選擇簡化成固定模式一樣,理財習慣也要選擇容易執行的項目,讓大腦不會感到負擔。當第一個習慣穩定後,再慢慢加入其他習慣。 好習慣會產生複利效應,一個小習慣會帶動其他正向改變,逐漸建構出穩定的理財體系。這樣的方式比一次性的大改變更容易成功,也更能持續下去。 財富自由第三個秘密:現在就過富足的生活 第三個秘密可能是最顛覆的:現在就過富足的生活。 分享中提出一個很棒的問題:「你每天做的事情和選擇,有讓你離夢想更近了嗎?」這個夢想不需要很遠大,可以只是一件你現在想做的事情。 對這個觀念有很深的感觸:我們很多時候都被『財務自由』搞得很焦慮,想著財務自由之後才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但是,我們明明就可以從現在開始做自己想做的事,不用等到財務自由啊。 很多人把財務自由當作遙遠的目標,覺得要等到有了足夠的錢才能開始享受生活、追求夢想。但《拿鐵因子》提醒我們,富足不等於有錢。富足生活並非單純靠金錢衡量,而是時間、健康、人際、成長與價值感的平衡。 每個人都可以依照自己的狀態與價值,創造屬於自己的富足生活。 Althea教練分享了很真實的人生感悟:「我25-30歲的時候是樂天派,覺得每個月有薪水,有存一點錢,也很開心花錢,生活就很幸福。到了30歲結婚、有小孩、轉職、想買房子等等,雖然發現20幾歲的自己沒有什麼規劃,但同樣地也沒有留下什麼遺憾。該玩的玩過了、該買的買過了,也可以穩下心來朝向自己真正想要的目標前進。現在40歲了,不會那麼恐慌,稍微有一點自信地說自己是有走在理財的路上。」 每個人生階段都有不同的富足定義,重點是在當下的條件中找到平衡和滿足感。財務規劃是為了支持這種富足生活,而不是為了累積財富而犧牲現在的快樂。 重新理解「拿鐵因子」的真正意義 很多人誤解「拿鐵因子」是要大家省下每一杯咖啡,變成苦行僧般的生活。但書中的真正意思是:拿鐵因子只是一個比喻,是指那些可花可不花的非必要支出。不是要求自己變成一個吝嗇的人,而是知道哪些該花,哪些可以有其他方法來替代花費與支出。 分享中也提到很重要的觀點:每個人所需要花的錢和想要花的錢,都是不一樣的。舉例來說,如果某個人出入都搭計程車,我們可能會覺得很奢侈,但也有可能這個人是坐輪椅、行動不便,所以才需要這樣的服務。對他而言,這些花在計程車上的錢,就是他的「需要」了。 每個人的必要支出都不一樣。對有些人來說,工作前的咖啡是重要的儀式感,那就是值得的花費。重點不是完全不花,而是清楚知道自己為什麼花這筆錢,以及這筆錢是否符合自己的價值觀和目標。 我們真正要檢視的是那些無意識的支出,那些可花可不花卻在不知不覺中累積的費用。當我們開始有意識地檢視支出,自然就會做出更符合長期利益的選擇。省下來的錢可以用在更重要的地方,比如投資自己的成長、家人的教育,或是實現真正想做的事情。 兩位教練帶來的陪伴力量 聽完這場雙人分享,我深深感受到陪伴學習的價值。兩位教練用輕鬆對話的方式,讓原本可能艱深的理財觀念變得親近易懂。她們不只分享書中理論,更融入各自的生活體驗和實際觀察,讓聽眾可以更容易理解和應用。 兩位教練的不同背景和觀點互相補充,Mina教練偏向理論整理和系統思考,Althea教練則更擅長生活實例和人生感悟,這樣的組合讓內容更豐富完整。對於想要學習理財的媽媽們來說,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偏好選擇更適合的教練風格。 理財其實不需要孤軍奮戰。有專業教練的指導,加上同儕的鼓勵,更容易建立穩定的理財習慣。如果你也想要有專業教練陪伴你實踐《拿鐵因子》的觀念,我們MomPower的記帳陪跑服務就是專門為媽媽們設計的。你可以指定Mina教練或Althea教練為你服務,不過實際安排會以教練們的時間為主,也可能由其他同樣專業的教練為你提供服務。 立即行動:免費加入學習社群 如果你也想聽到更多這樣的精彩分享,我們每週三中午都會在「8週存款成長營LINE社群」舉辦LiveTalk,由不同的專業教練分享實用的理財技巧和人生智慧。 這個社群完全免費加入,而且有很多同樣在學習成長的媽媽們互相鼓勵支持! 歡迎點擊下方連結加入我們: 👉 立即加入8週存款成長營LINE社群 結語:財富自由從今天的選擇開始 《拿鐵因子》教給我們的三個秘密:先付錢給自己、養成好習慣、現在就過富足的生活。 看起來簡單,實際上卻是很深刻的人生智慧。透過兩位教練的分享,我們看到這些觀念如何在真實生活中實踐和體現。 真正的財富不只是銀行帳戶的數字,更是對生活的掌控感、內心的安全感,以及實現自我價值的能力。而這些,都可以從今天開始培養。 […]

財富自由其實有公式?兩位媽媽教練的《拿鐵因子》實用閱讀分享 Read More »

新手媽媽的財務目標設定:從夢想到實現的3步驟

小編最近看到一個很有共鳴的貼文:「我明明很想存錢、想幫孩子準備教育基金、想買保險…但每次想到這些目標就覺得好累,不知道從哪裡開始,最後就什麼都沒做。」 看到這段話的時候,小編心裡想:這不就是很多新手媽媽的心聲嗎? 當媽媽之後,突然多了好多”應該”要做的理財目標:要存緊急預備金、要幫寶寶存教育基金、要買保險、要投資、要為退休做準備…每一個都很重要,但每一個都讓人壓力山大。 最後呢?可能就是什麼都想做,結果什麼都做不好,然後開始懷疑自己:「我是不是不適合理財?」 其實問題不是適不適合理財,而是需要學會「設定目標」這件事。 這篇文章,小編想跟大家分享財務目標設定的完整3步驟,以及3個真實案例,讓妳知道如何把理財夢想變成可以一步步實現的計畫。 為什麼新手媽媽特別需要設定財務目標? 在進入具體步驟之前,小編想先聊聊:為什麼設定財務目標這麼重要? 因為沒有目標,就不知道往哪裡走 想像一下,如果妳今天開車出門,但不知道要去哪裡,妳會怎麼辦?大概就是在路上繞來繞去,浪費油錢和時間吧。 理財也是一樣的。如果妳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存錢、要存到多少、什麼時候需要用到,那麼每一次的記帳、每一次的省錢,都會覺得:「我到底在幹嘛?這樣做有意義嗎?」 有目標,才有方向;有方向,才有動力。 因為當媽媽後,時間和金錢都變得更有限 當媽媽之前,妳可能還有時間慢慢摸索、慢慢存錢。但當媽媽之後,孩子一天天長大,教育基金的壓力越來越近,家庭開銷也越來越多。 這時候妳沒有辦法再漫無目的地理財了。妳需要知道:什麼是現在最重要的?什麼可以晚一點再做?怎麼用有限的資源,達到最需要的目標? 設定財務目標,就是幫妳在有限的時間和金錢裡,做出最好的選擇。 因為清楚的目標能減少焦慮感 很多新手媽媽的理財焦慮其實來自於不確定性。 不確定自己存的錢夠不夠、不確定自己做的選擇對不對、不確定萬一發生意外怎麼辦…這些”不確定”累積起來,就變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 但當妳有了清楚的財務目標,並且知道自己正在往那個方向前進時,焦慮感就會減少很多。因為妳知道:我現在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有意義的。 聽起來是不是很有道理?但問題來了:要怎麼設定財務目標呢? 步驟1:釐清「為什麼」,找到真正重要的事 很多人在設定理財目標的時候,會直接跳到「我要存多少錢」、「我要買什麼投資工具」。 但小編想先問妳一個問題:妳為什麼要存錢? 這個問題聽起來很簡單,但其實很多人回答不出來。或者說,答案都是別人告訴妳的: 這些都不是妳真正想要的,而是”別人”覺得妳應該要的。 真正能夠支持妳長期執行的理財目標,必須來自於妳內心真正在意的事。 怎麼找到妳真正在意的事? 小編建議妳可以這樣問自己: 小編分享:身為規劃師最印象深刻的一個案例 說到這裡,小編想跟大家分享一個案例。小編本身也是 MomPower 家庭財務規劃師,我遇過很多學員,但有一位媽媽讓我印象特別深刻。 她叫小雅,來找我諮詢的時候,整個人看起來壓力很大。她跟我說,她已經開始理財3個月了,列了一大堆目標:存緊急預備金、買保險、投資ETF、存教育基金… 「可是我發現自己什麼都做不好,」小雅有點沮喪地說,「每個月都覺得錢不夠用,壓力超級大。我是不是不適合理財?」 聽到這裡我問了她一個問題:「妳最在意的是什麼?如果只能先做一件事,妳會選什麼?」 小雅愣了一下,想了很久才說:「我最怕的是萬一我或老公出事,家裡沒有錢可以撐過去。我想要有一筆錢,讓我們家在最壞的情況下,還能有喘息的空間。」 聽完她的回答,我跟她說:「那我們就先專注在建立緊急預備金,其他的目標等這個做好之後再來規劃。妳不用每件事都同時進行。」 小雅聽了之後,整個人都放鬆下來。她說:「原來我可以先做一件事就好!我以為理財就是要全部一起做。」 後來小雅花了一年的時間,存到了6個月生活費的緊急預備金。當她達成這個目標的時候,整個人充滿了成就感,也更有信心往下一個目標前進。 她後來跟我說:「謝謝妳幫我釐清最重要的事。如果沒有妳,我可能早就放棄了。」 這個經驗讓我更確定:理財不是要同時做所有的事,而是要先找到現在「最重要」的那一件事。 所以現在每次協助學員做財務規劃時,我第一件事就是幫他們釐清:「對你們家來說,現在最重要的是什麼?」 因為只有當目標是你真正在意的,你才有可能堅持下去。 每個家庭的財務狀況不同,在意的事情也不一樣。如果妳也想要更清楚地釐清自己家庭的理財優先順序,MomPower 的家庭財務規劃師可以提供一對一諮詢,幫妳找到最適合你們家的理財方向。 這個步驟的關鍵提醒 當妳釐清了「為什麼」之後,接下來就是要想「怎麼做」。 步驟2:拆解「怎麼做」,把大目標變成小行動 很多人在設定目標的時候,會直接寫:「我要存100萬」。 聽起來很有決心,但問題是:妳要怎麼存到100萬? 一個好的財務目標,不是只有一個數字,而是要能夠拆解成具體”可執行”的小行動。 三個關鍵問題,幫妳拆解目標 問題1:時間軸 –

新手媽媽的財務目標設定:從夢想到實現的3步驟 Read More »

新手媽媽的緊急基金:為什麼有了孩子更需要備用錢?

小編最近在媽媽群組裡,看到一位新手媽媽分享她的焦慮:「寶寶突然發高燒要住院,醫療費加上請假照顧的薪水損失,這個月預算完全爆掉…」底下一堆媽媽回應:「我也遇過!」、「真的超焦慮!」 這個故事讓我想到一個重要的理財觀念:當媽媽後,我們需要區分「會發生的支出」和「完全意料之外的狀況」。 本篇想跟大家好好聊聊,為什麼有了孩子後,緊急基金變得更重要?又該怎麼準備? 為什麼當媽媽後,更需要緊急基金? 1. 家庭責任變重,承受風險的能力降低 以前單身時,大不了省吃儉用撐過去。但現在有了孩子,尿布奶粉不能省、生病不能拖、該打的疫苗不能不打。 你會發現,當媽媽後的緊急基金,不只是為了自己,更是為了守護整個家庭的財務安全。 2. 收入變動風險增加 很多媽媽生完孩子後會面臨: 這時候如果沒有緊急基金當後盾,很容易陷入「想專心照顧孩子,卻又擔心經濟壓力」的焦慮循環。 3. 完全意料之外的重大支出 這裡小編想要特別說明:緊急基金是用來「避險」,不是用來「消費」的。 很多新手媽媽(包括我自己剛開始學理財時)會把所有「突然要花的錢」都當作緊急狀況,但其實應該這樣區分: 真正的緊急狀況(需要動用緊急基金): 雖然突然但可預期的支出(應該編列預算): 為什麼要這樣區分? 因為寶寶一定會生病、家電一定會壞、車子一定要保養,這些雖然不知道什麼時候發生,但它們「一定會發生」。 所以理想狀態是在每月預算中編列「醫療預備金」、「維修基金」等項目。 不過如果你是理財新手、第一次當媽媽,還不太清楚家裡到底需要建立哪些預算,第一次遇到這些狀況時,當然可以先用緊急基金處理。 但重點是:處理完後要開始思考如何建立預算,避免每次都用緊急基金。 新手媽媽的緊急基金要準備多少? 一般理財建議是準備3-6個月的生活費,但我認為當媽媽後,需要重新思考這個數字。 基本計算公式 緊急基金金額 = 每月家庭基本開銷 × 6個月 這裡的「基本開銷」包括: ⚠️ 注意:這裡不包含休閒娛樂支出 為什麼?因為真的遇到緊急狀況時(失業、重大意外),你應該也沒有心情出去玩。緊急基金計算的是「維持家庭基本運作」的最低金額,不是「維持原本生活品質」的金額。 所以假設每月維持家庭基本運作的最低金額 = 5 萬,理想緊急基金就是 5萬 × 6個月 = 30萬元。 但實際上可以分階段準備 30萬如果看起來很多,別擔心,我們可以分階段: 階段一:先存3個月(15萬) 這是基本安全網,能撐過短期的失業或收入中斷。 階段二:存到6個月(30萬) 這樣即使遇到較長時間的失業,也能有足夠的緩衝。 階段三(理想狀態):存到9-12個月 如果家庭收入來源單一(例如只有一個人工作)、或是自由工作者收入不穩定,建議存到9-12個月的生活費會更安心。 新手媽媽如何開始存緊急基金? 步驟1:盤點現有資源 先看看你現在手邊有多少可以立刻動用的錢:

新手媽媽的緊急基金:為什麼有了孩子更需要備用錢? Read More »

媽媽理財焦慮怎麼辦?從恐慌到安心的心態調整術

小編最近收到一位新手媽媽的私訊:「小編,我每天晚上都睡不著,一想到要幫孩子存教育基金、要規劃保險、還要學投資,就覺得好有壓力。明明知道理財很重要,但光是想到就焦慮得不得了,怎麼辦?」 看到這則訊息,小編深深感同身受。很多媽媽都有類似的經驗:當媽媽後突然意識到理財的重要性,卻被排山倒海的資訊和壓力壓得喘不過氣。 所以這篇,小編想和大家聊聊,當理財變成焦慮來源時,我們該如何調整心態,讓理財成為安心的開始,而不是壓力的源頭。 為什麼當媽媽後特別容易有理財焦慮? 1. 責任感瞬間加重 以前只要為自己負責,現在多了一個(或多個)小生命要照顧。教育基金、醫療費、未來的各種開銷,每一項都讓人感到沉重的責任感。 2. 收入結構改變 無論是完全沒收入的全職媽媽,還是因為育嬰假收入減少,經濟狀況的變化讓人對未來更沒有安全感。 3. 資訊過載造成選擇恐懼 網路上到處都是理財建議:要買保險、要投資ETF、要存緊急基金…每個都說很重要,但不知道該從哪裡開始。 4. 完美主義作祟 很多媽媽會想「我要給孩子最好的」,於是對理財規劃也有完美主義的期待,覺得一定要做到最好,反而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 如果你也有這些感受,先深呼吸一下。你不是一個人,這些焦慮都是很正常的。 5個心態調整技巧:從恐慌到安心 技巧1:接受「不完美」的開始 理財不是考試,沒有標準答案,更不需要一次就做到完美。 小編常常看到媽媽們為了「選不到最好的投資標的」而遲遲不敢開始,或者因為「記帳記得不夠仔細」就放棄記帳。 其實,一個不完美的開始,勝過完美的拖延。 實際行動: 記住,每一個小小的開始,都比完美的計畫更有價值。 技巧2:把焦慮轉化為學習動力 焦慮其實是大腦在提醒我們:「這件事很重要,需要關注。」 與其試圖消除焦慮,不如學會與它共處,把焦慮轉化為學習的動力。 實際行動: 小編發現,當你開始學習和行動時,焦慮往往會因為「我正在做一些事情」而減輕。 技巧3:建立「夠好就好」的標準 很多媽媽的焦慮來自於「我一定要給孩子最好的」這種想法。 但是,什麼是「最好的」?是最貴的保險?最高報酬的投資?還是最豐富的教育資源? 其實「夠好」往往比「最好」更重要。 重新定義「夠好」: 記住:你的愛和陪伴,比任何金錢規劃都更珍貴。 技巧4:聚焦當下,而非未來的所有可能 理財焦慮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想要控制所有未來的變數。 但是未來有太多不確定性,我們無法預測所有情況。與其為了20年後的各種可能性而焦慮,不如專注於現在可以掌控的事情。 當下可以掌控的事情: 實用練習: 當你開始擔心未來時,問自己:「我現在可以為這件事做什麼?」然後就去做那件事。 技巧5:尋找支持系統,不要一個人承擔 很多媽媽覺得理財是自己的責任,於是一個人默默承受所有壓力。 但是理財可以是家庭的共同任務,也可以有專業的支持系統。 建立支持系統: 小編特別推薦我們的「8週存款成長營」LINE社群,這裡有很多和你一樣的媽媽,大家會在群裡分享理財心得、互相鼓勵。每週三中午還有LiveTalk分享存錢記帳小技巧,讓你感受到「我不是一個人在努力」的溫暖支持。 當焦慮襲來時的急救包 有時候,即使知道這些道理,焦慮還是會突然襲來。小編為大家準備了一個「焦慮急救包」: 立即舒緩技巧 長期調節方法 從一位媽媽的真實故事說起 小編認識一位媽媽叫做小雅,她剛生完二寶時每天都為錢焦慮。晚上常常睡不著,腦中不斷計算各種開銷,擔心錢不夠用。 後來,她決定不再想太多,先從最簡單的記帳開始。第一個月記得亂七八糟,很多都忘記記,但她沒有放棄。 三個月後,她開始看到錢的流向;六個月後,她成功存到第一筆緊急基金;一年後,她開始投資ETF。 最重要的是,她的焦慮慢慢轉化成了安心感。

媽媽理財焦慮怎麼辦?從恐慌到安心的心態調整術 Read More »

新手媽媽理財第一步:從混亂到有序的金錢管理

部落格小編最近收到很多新手媽媽的私訊,都在問同一個問題: 「我以前從來不管錢的事,都是老公在處理,但現在有了寶寶,突然覺得我也該學理財了,可是完全不知道從哪裡開始…」 看到這些訊息,我想起了一位學員曾經跟我分享過的話:「當媽媽之前,覺得理財是另一半的事;當媽媽之後,才發現理財是全家人的事。」 如果你也正處在這種「想學但不知道怎麼開始」的理財覺醒期,這篇文章就是專門為你寫的。 為什麼新手媽媽特別需要學理財? 責任感突然變重了 以前花錢只要考慮自己,現在卻要為孩子的未來負責。教育金、保險、日常開銷…每一筆支出都讓你開始思考:「這樣花錢對嗎?」 金錢角色重新分配 可能你以前沒有主動參與家庭財務管理,讓另一半處理所有財務決定,但當了媽媽後發現,育兒支出的細節只有你最清楚,不參與理財就無法掌握家庭財務的全貌。 收入結構改變了 不管是暫時離職、減少工作時間,還是增加育兒相關支出,家庭的金錢流向都和以前不一樣了,需要重新建立管理方式。 面對這些改變其實不用太過焦慮,因為這反而是你開始真正掌握財務主導權的好機會! 新手媽媽理財的3大迷思 在開始學理財之前,小編先跟大家破解幾個常見的迷思: 迷思一:「我數學不好,學不會理財」 理財不是數學考試,重點不在計算複雜的公式,而在於建立管理金錢的好習慣。所以只要會加減乘除,就足夠了! 迷思二:「沒錢還談什麼理財?」 理財不是有錢人的專利。即使預算緊張,學會分配每一塊錢、避免不必要的浪費,也是很重要的理財技能。 迷思三:「理財就是要投資賺錢」 對新手媽媽來說,理財的第一步不是投資,而是「管理」。先學會記帳、預算、存錢,建立穩固的財務基礎,再考慮投資。 從混亂到有序:新手媽媽理財4步驟 破解幾個常見的迷思後,就要進入實際執行的部分了! 別擔心,小編把步驟整理得很簡單,跟著做就能慢慢看到改變! 第一步:理解你的金錢現況 不用害怕面對數字,先從「看懂」開始。 坐下來花30分鐘,把以下資訊寫在紙上: 這個步驟的目的不是要做到分毫不差,而是讓你對家庭財務有「大概的概念」。很多媽媽做完這一步就鬆了一口氣,原來家裡的錢沒有想像中混亂。 第二步:開始簡單記帳 選擇最不會給你壓力的記帳方式。 新手媽媽的時間和精力都很有限,記帳方法要越簡單越好: 手機記帳APP:推薦使用有分類功能但操作簡單的APP,花3秒記錄就好。 信封分類法:把每月預算分裝在不同信封裡(生活費、育兒費、娛樂費),花完就沒了。 週記帳法:每週花10分鐘回想本週的主要支出,不用每筆都記,記住大項目即可。 記住,記帳的目的是幫你了解錢花到哪裡去了,不是要折磨你。如果某個方法讓你覺得有壓力,就換一個! 第三步:設定簡單的預算分配 用「三分法」開始你的預算規劃。 把家庭收入簡單分成三大塊: 這個比例不是標準答案,而是一個起點。每個家庭的狀況不同,你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調整,重點是開始有意識地分配金錢。 第四步:建立家庭財務溝通 讓另一半成為你的理財夥伴,而不是局外人。 很多新手媽媽開始學理財後,會遇到另一半不配合的問題。建議你: 定期財務會議:每月找個輕鬆的時間,一起檢視支出狀況,討論下個月的預算安排。 分工合作:不一定要兩個人都記帳,但可以分工負責不同類別的支出管理。 目標一致:一起討論短期和長期的財務目標,讓理財變成共同努力的方向。 給理財新手媽媽的實用建議 從「夠用」開始,不要追求完美 剛開始理財時,目標不是要做到「完美無缺」,而是要「夠用就好」。記帳記個大概、預算抓個範圍、存錢存一點點,都比什麼都不做來得好。 善用育兒津貼和補助 這是小編研究過後發現很多媽媽會忽略的!政府有很多育兒相關的津貼和補助,像是育兒津貼、托育補助、生育給付等,記得去申請!這些錢可以成為你們家理財的重要資源。 建立「媽媽專用基金」 除了家庭共同的儲蓄目標,建議你也為自己設立一個小小的「媽媽基金」,可能是100元、500元都沒關係,這是專門給你買喜歡的東西、或是學習成長用的錢。 這不是自私,而是提醒自己:即使當了媽媽,你依然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權利為自己的快樂和成長投資。 尋找學習資源和社群 理財路上不要一個人孤軍奮戰。可以加入媽媽理財社群、追蹤相關部落格、聽Podcast,或是找一位有經驗的朋友當你的理財導師。 如果你希望有更多陪伴和指導,MomPower

新手媽媽理財第一步:從混亂到有序的金錢管理 Read More »

當媽媽後才發現錢不夠用?5個財務現實新手媽媽必知

還記得生完孩子的第一個月嗎?除了適應新生活節奏,最讓人措手不及的,可能就是突然發現「錢怎麼這麼不夠用?」 作為 MomPower 部落格小編,我最常收到新手媽媽的訊息就是:「以前覺得我們夫妻倆收入還不錯啊,為什麼有了孩子後,每個月都在擔心錢的問題?」如果你也有這樣的困惑,恭喜你,這表示你開始意識到家庭理財的重要性了! 今天想和你分享5個「當媽媽後的財務現實」,這些都是從零開始學理財的媽媽們,最需要先認清的事實。 現實1:育兒開銷比想像中高出30-50% 不只是奶粉尿布,看不見的花費更多 生孩子前,你可能已經做過功課,知道每個月奶粉錢大概多少、尿布錢大概多少。但真正開始養孩子後,你會發現那些「沒算進去」的開銷才是重點: 顯性開銷(容易預估的): 看不見的開銷(常被忽略的): 許多新手媽媽告訴我,光是這些額外開銷,就比原本預估多出不少。所以如果你發現每個月預算都爆表,先不要自責,這是正常現象。 重要的是,現在開始學會記錄和分析這些開銷,才能找到真正的解決方案。 現實2:收入可能暫時減少,但支出卻增加 產假、育嬰假的收入落差要面對 這個現實真的很殘酷,但必須面對:在最需要錢的時候,收入往往會減少。 常見的收入變化: 這種收入減少但支出增加的情況,是許多新手媽媽焦慮的主要來源。但其實,這也是讓你開始重視理財規劃的最佳時機。 應對策略: 現實3:未來教育費用壓力,比你想像的更早開始 不只是大學學費,從幼兒園就要準備 很多新手媽媽會想:「孩子還這麼小,教育費用還早吧?」但事實是,現在的教育開銷從很小就開始了: 0-3歲階段: 3-6歲階段: 看到這些數字,是不是開始覺得壓力很大?但別擔心,重點不是要你現在就準備好所有錢,而是要開始有「長期規劃」的概念。 許多媽媽跟我說,她們從寶寶的第一筆紅包開始,就開始學習如何為孩子存教育基金。這個習慣不只是在存錢,更是在培養自己的理財能力。 現實4:風險保障需要重新評估 有了孩子後,保險不是選擇,而是必需 成為媽媽後,你會發現自己開始很在意「萬一發生什麼事怎麼辦?」這種想法不是杞人憂天,而是責任感的展現。 需要重新思考的保障項目: 當媽媽後,你會開始思考更多「萬一」的情況:如果大人受傷無法工作怎麼辦?孩子生病需要住院的費用從哪來?如果家裡的經濟支柱出了狀況,家庭開銷要怎麼維持? 這些擔心不是多餘的,而是責任感的展現。但面對保險業務員的各種推銷,很容易被搞得更焦慮,不知道到底什麼才是真正需要的。 其實,保險規劃有個基本原則:先保大人,再保小孩;先保障基本的醫療和意外風險,再考慮其他。重點是要根據自己家庭的實際狀況和預算來配置,而不是被「這張很熱賣」的話術牽著走。 現實5:理財不能再靠感覺,需要系統化管理 從「差不多」到「精準掌握」的轉變 以前沒孩子的時候,可能覺得「錢夠用就好」、「差不多就行」。但當媽媽後,你會發現這樣的心態必須改變。 為什麼需要精準的財務管理: 從感覺管理到系統化管理的轉變: 以前的方式: 現在需要的方式: 這個轉變並不容易,特別是在忙碌的育兒生活中。但好消息是,一旦你開始建立這些習慣,你會發現對錢的焦慮感會大幅降低。 如果你也想和其他媽媽一起討論理財話題,歡迎加入我們的「8週存款成長營」LINE社群,目前已經有3100+位媽媽在裡面互相支持,一起學習理財! 寫在最後:理財覺醒是成長的開始 如果你看到這裡,發現自己中了好幾個「現實」,請不要感到沮喪。相反地,意識到這些問題,就是改變的第一步。 很多成功的媽媽都跟我分享,她們的理財能力,正是在當媽媽後才真正開始成長的。因為有了更強的動機(為了孩子),也有了更明確的目標(給家人更好的生活)。 記住這三個重點: 如果你想要更有系統地建立記帳習慣,我們的「記帳陪跑服務」就是專門為忙碌媽媽設計的,會有專業教練一對一指導你從零開始建立屬於自己的理財系統。 當媽後發現錢不夠用,不是你的錯,而是生活給你的新課題。而學會理財,不只是為了解決眼前的金錢問題,更是為了給自己和家人更安心的未來。 準備好開始你的理財覺醒之路了嗎?記住,每一個理財高手,都是從新手開始的。 延伸閱讀:

當媽媽後才發現錢不夠用?5個財務現實新手媽媽必知 Read More »

全家出國旅遊預算怎麼抓?從機票到保險的完整花費規劃

前兩篇分享了帶寶寶出國的保險知識和投保流程後,小編又收到新的靈魂提問:「道理都懂了,但一算預算就頭痛!帶一家大小出國到底要準備多少錢?」、「保險費應該佔旅遊預算的多少比例才合理?」 身為貼心小編,當然要來一篇超實用的預算規劃指南!今天就從頭到尾教大家,怎麼聰明分配旅遊預算,讓全家玩得開心又不會荷包大失血。 先算大頭:主要花費項目拆解 帶全家出國的花費比想像中複雜,但只要有系統地規劃,就不會漏算或超支。 必要支出(佔總預算 70-80%) 這些是無論如何都省不掉的基本花費: 交通費用(25-35%) 住宿費用(20-30%) 餐飲費用(15-20%) 證件與手續費(2-5%) 保障支出(佔總預算 3-8%) 這部分很重要但常被忽略: 保險費用 保險費用的合理佔比會根據旅遊地點和家庭風險承受度調整。一般來說: 彈性支出(佔總預算 15-25%) 這些可以根據預算彈性調整: 購物與紀念品(5-10%) 娛樂與景點(5-10%) 緊急備用金(5-8%) 不同目的地的預算分配策略 根據小編整理的經驗,不同類型的旅遊,預算分配重點會很不一樣: 亞洲短程親子遊(3-5天) 預算特色:機票便宜,住宿選擇多 建議分配: 省錢重點:善用廉航促銷、選擇地點方便的住宿 歐美長程深度遊(7-10天) 預算特色:機票是大宗,當地消費高 建議分配: 省錢重點:提早訂機票、選擇可開伙住宿、保險保額要足夠 國內親子遊(2-3天) 預算特色:免簽證、語言無障礙 建議分配: 省錢重點:善用國旅補助、選擇套裝行程 帶寶寶出國的隱藏成本 很多新手爸媽容易忽略這些額外花費,結果預算大爆表: 嬰幼兒特殊需求 飲食相關 用品相關 醫療準備 行程調整成本 彈性安排 小編建議:第一次帶寶寶出國,預算要抓比平常多 30-40%,才不會手忙腳亂! 聰明存旅遊基金的方法 看完預算分配,是不是覺得帶全家出國需要不少錢?別擔心,只要有計劃地存錢,夢想旅行絕對可以實現! 方法1:目標倒推法 Step 1:設定具體目標 Step 2:計算每月存款 15萬 ÷

全家出國旅遊預算怎麼抓?從機票到保險的完整花費規劃 Read More »

新手爸媽旅遊基金這樣存!讓出國不再是奢侈夢想

每次滑到朋友的親子旅遊照片,心裡是不是都會想:「好羨慕,但我們哪有錢帶孩子出國?」 自從有了寶寶,光是奶粉尿布就讓荷包大失血,更別說還有一堆育兒用品要買。很多新手爸媽都覺得,出國旅遊已經變成「有錢人才能享受的奢侈品」。 小編最近整理了許多新手媽媽的困擾,發現其實很多家庭並不是真的「沒錢出國」,而是「不知道怎麼為出國存錢」。當媽媽後,理財重點確實需要重新調整,但這不代表要放棄所有的生活品質與夢想! 今天就來分享幾個專為新手爸媽設計的旅遊存錢方法,讓你們也能帶著寶貝創造美好的家庭回憶。 為什麼有了孩子後,出國變得這麼「奢侈」? 先來看看新手爸媽面臨的現實挑戰,了解問題才能找到解決方法。 育兒開銷突然暴增的現實衝擊 還記得沒有孩子的時候,兩個人說走就走的旅行嗎?現在光是奶粉尿布就是一筆不小的開銷,更別說還要考慮: 小編發現,很多新手媽媽都有同樣的感受:「以前覺得賺的錢還算夠用,怎麼有了孩子後,錢總是不夠?」這種突如其來的財務壓力,讓原本輕鬆的理財規劃完全被打亂。 旅遊成本也跟著翻倍 除了日常開銷增加,帶寶寶出國的花費也比以前高出許多。 難怪很多新手爸媽會覺得:「出國?想都不敢想!」但其實,換個角度思考,這些挑戰都是可以被解決的。 新手爸媽專用的旅遊存錢策略 接下來分享幾個實用的存錢方法,讓親子旅遊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策略1:重新定義你的旅遊目標 首先要調整對旅遊的期待,讓目標更實際可行。 從「說走就走」改為「計畫性出遊」 以前可能會臨時決定出國,但現在建議提前6個月到1年開始規劃。這樣不但能分散存錢壓力,也能確保訂到親子友善的住宿和航班。 設定實際可達成的目標 重點不是花多少錢,而是在能力範圍內創造美好回憶。有些家庭可能選擇經濟型住宿配合當地美食,有些家庭偏好舒適飯店搭配精緻餐廳,都是很棒的選擇! 策略2:善用「目標導向」存錢法 有了明確目標後,就需要系統性的存錢方法。 設立專門的旅遊帳戶 小編建議開設一個專門的「家庭旅遊基金」帳戶,每月固定轉入一定金額。看到數字慢慢增加,會讓存錢變得更有動力! 分階段存錢計畫 這種方式的好處是,即使中途有意外支出,也不會完全打亂計畫。 策略3:從日常生活「擠」出旅遊金 最實用的部分來了-如何在不影響基本生活品質的前提下,找到旅遊資金。 重新檢視家庭開支 很多新手媽媽會發現,認真記帳後才知道錢都花到哪裡去了。小編建議可以從這些地方「擠」出旅遊基金: 善用育兒相關的「意外收入」 這些錢原本就不在原有的生活預算中,直接存入旅遊基金是個不錯的選擇: 讓存錢變簡單的實用技巧 理論說完了,接下來分享一些讓存錢更容易執行的小撇步。 技巧1:自動化存錢機制 設定每月薪水入帳後,自動轉帳固定金額到旅遊專戶。這樣就不會因為「這個月花費比較多」而跳過存錢。 技巧2:365天存錢法的親子版 傳統的365天存錢法是每天存1-365元,但對新手爸媽來說可能太複雜。小編建議簡化版: 技巧3:「旅遊夢想視覺化」 心理層面的動力也很重要! 在家裡貼上想去的地方的照片,或是建立一個夢想板。當存錢動力不足時,看看這些照片會讓你重新燃起鬥志! 存錢路上的常見障礙與解決方案 小編整理了新手爸媽最容易遇到的存錢困難,以及對應的解決方法。 障礙1:育兒突發支出打亂計畫 寶寶的需求總是突如其來,該如何應對? 解決方案:設立「彈性緩衝金」 除了旅遊基金外,建議另外準備3-5萬元的家庭緊急備用金。這樣當寶寶突然生病需要就醫,或是臨時需要購買育兒用品時,就不會動用到旅遊基金。 障礙2:夫妻對出國優先順序不同調 有時候另一半可能覺得「有孩子了還出什麼國」,該怎麼溝通? 解決方案:開誠布公的討論 和另一半坐下來好好談談,了解彼此對家庭理財的想法。也許可以設定「達成某個理財目標後,就去旅遊慶祝」,讓旅遊變成共同努力的獎勵。 障礙3:覺得存錢速度太慢,容易放棄 一年才能出國一次,感覺好遙遠? 解決方案:設定階段性小目標 與其一次設定「存XX萬出國」的大目標,不如分成:

新手爸媽旅遊基金這樣存!讓出國不再是奢侈夢想 Read More »

錢總是不夠用?新手媽媽常見的3個財務漏洞,你中了幾個?

「我也沒亂花啊,買的都是該買的……」 這幾乎是每個來參加記帳陪跑的媽媽,最常說的一句話。 媽媽們很努力記帳、也真的想省錢。但思考了一下自己的花費,覺得自己不是花在小孩身上,不然就是買生活必需,沒買什麼奢侈品、也沒亂刷卡,可帳戶的錢就是越來越薄,甚至還常常透支。 然後開始懷疑自己:「我是不是哪裡做錯了?還有哪裡可以省?還是其實我真的很會亂花?」 這些疑問和焦慮,在我自己剛當媽媽的時候也經歷過。 那時候生活整個大亂,感覺花錢像在衝刺,但收入像在散步,明明每餐自己煮、衣服是恩典牌、東西都用團購買最便宜的,但月底還是焦慮到不敢看存摺。 尤其是那種「一直有在花錢,但不知道花去哪」、「月底戶頭打開,瞬間想裝死」的感覺,真的超熟悉。 媽媽們都說:我也沒亂花,但錢到底都跑去哪了? 在做記帳陪跑的過程中,我聽過太多媽媽說出類似的心聲:「我也沒怎麼亂花啊,怎麼月底就沒錢了?」 「信用卡明明沒刷幾筆,怎麼快扣款時帳戶只剩下幾千塊?」 有位參與陪跑的媽媽跟我說,那時她正準備小孩入園,剛繳完學費和才藝費,轉頭孩子又發燒要看醫生,結果月底一看戶頭,只剩下兩千多,她當場眼淚就掉下來。 還有媽媽分享,她其實一直有記帳,但自己也搞不清楚到底在記什麼,記了一堆數字也不知道該怎麼看、怎麼用。等我陪她一起檢視才發現,原來她每月光是叫外送和小孩臨時花費,就默默超支好幾千。 這些情況是不是聽起來很熟悉? 每次有人在社群裡聊到這些例子,總會有一排點頭如搗蒜的留言。 這種問題往往是我們沒意識到錢怎麼用,或是有些開支看起來不大,累積起來卻是每月默默漏最多的地方。 新手媽媽常見的財務漏洞 在陪跑的過程中,我們也慢慢整理出一些最常見、但很容易被忽略的盲點。以下這三個,就是許多媽媽一開始沒注意到,後來才發現「原來我的錢就是從這裡流掉的!」的地方: 1. 不固定的花費沒列進預算 很多媽媽會記錄房租、水電、網路費,但那些不常出現,一出現就很大筆的東西常被遺漏,例如: 這些花費不算每月固定,但平均攤下來每個月都要「預留」一些錢來應付。 2. 只記帳不分類,數字再多也看不出問題 有些媽媽很認真記帳,但只是一筆一筆輸入App,沒有整理分類、定期回頭檢視分析,等於只是記錄,根本沒在管理。 每個月在育兒花多少?日用品佔多少?零食飲料是不是買過頭了?有哪些支出是重複的? 如果沒有分類,就很難設預算;如果沒有設預算,也很難知道哪裡該調整。所以分類,是從「記帳」走向「管理」的第一步。 3. 沒有掌握家庭總收支,錢都卡在別人身上 有些家庭收入是老公匯錢給太太,有些是夫妻各管各的帳。 不論哪種方式,如果媽媽自己沒有掌握「家裡整體進出多少錢」,常常就會出現這種情況: 看起來老公每月給得夠,但為什麼我還是每月都會不夠用? 因為妳只看到「一部分」的錢,而忽略了整體資源怎麼流動。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建議媽媽們在家裡當「財務長」,至少每個月有一次機會一起檢視帳本、聊聊未來支出安排。 延伸閱讀:《新手爸媽怎麼分配育兒開銷?這個方法讓財務不再是引爆點》 簡單三步驟,幫自己補起財務漏洞 知道了可能的漏洞,接下來最實際的問題是我到底要怎麼做,才不會每個月都焦慮,到處找錢,拆東補西? 這裡幫妳整理出三個簡單步驟,媽媽們都說,照著做之後,帳戶終於不再「見底見底又見底」。 第一步:設定「家庭預留金」帳戶 抓出一年內可能出現的突發或季節性開支,平均拆分成12個月金額,每月自動轉進「預留帳戶」 例如: 這樣遇到突發花費時,就比較不會手忙腳亂。 第二步:分類你的記帳項目(不只記而已) 像我們社群裡的媽媽,有人會把花費分成:必要生活費、育兒費、媽媽自己用的費用、娛樂零食…等。 這樣月底一看就知道:欸,我這個月在零食上花太多,是不是可以調整一下? 第三步:每月開一次家庭財務會議 不用太正式,跟家人聊聊15分鐘也好: 透過這種「共同掌握資訊」的過程,不只讓媽媽比較有安全感,也可以減少夫妻之間的溝通誤會。 想更穩定地存下錢,從建立記帳與預算習慣開始 我們社群裡有一個很受歡迎的服務叫做:「60天記帳陪跑」 不是單純要妳記帳,而是有教練陪妳一起: 最重要的是,有人會陪妳持續60天,建立新習慣,不用每次都半途而廢。 如果妳也有「錢不知道花去哪」、「總是存不到錢」的煩惱,可以點這邊看看這個服務適不適合妳。👉60天存款成長計畫,一對一陪伴諮詢 最後提醒,每個人的家庭情況不同,文章裡的方法適合「大多數」人,但仍建議妳依照自己的情況調整,或來聊聊會更清楚! 如果妳想要有人陪妳討論、彼此打氣,也可以加入我們的「8週存款成長營」社群,這是一個專為媽媽打造的Line社群,每週三會有LiveTalk分享記帳存錢技巧,也會一起挑戰儲蓄任務,讓理財這件事不再孤單。👉社群連結

錢總是不夠用?新手媽媽常見的3個財務漏洞,你中了幾個? Read More »

媽媽的時間不是不夠用,是沒被留給自己:從忙到沒靈魂,到慢慢找回喘息感的日常練習

有一次,我在家附近的公園推著嬰兒車,聽見一位媽媽在電話裡講:「我根本沒有時間思考,連今天星期幾都不知道了。」 我笑了一下,不是因為她好笑,而是因為太懂了。 那種感覺像是昨日重現,一瞬間心酸就浮了上來。 當了媽媽之後,我也經歷過那種「一整天很忙,卻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麼」的生活。不是因為我們懶惰或沒規劃,而是因為時間從來不是我們的。 每一小時都被孩子的需求切得零碎,像是從來沒真正擁有過完整的時段。 我看到太多媽媽,把自己排到最後 有次洗衣服時,我停下來,發現桌上那杯泡了三次又涼掉的咖啡,已經放了兩個小時。 我不禁想:「我上一次好好喝完一杯熱的東西,是什麼時候?」 當媽後,每天身體一直在動,腦袋卻像斷線的電腦,偶爾會當機。不是不夠努力,而是我們總是將自己排在最後面。 從睜開眼睛那刻起,媽媽就像待機模式永遠在線。陪睡、煮飯、洗奶瓶、哄哭、餵副食品……這些日常瑣事串起來,像黑洞一樣,把整天吸得精光。 我曾經也買過很美的計畫本,想著「等孩子睡了,我要做點自己的事」。但每次孩子一睡,我不是在洗衣服,就是收玩具,再不然就是放空,然後自責又浪費時間。 後來我才明白,那根本不是時間管理的問題,是「沒有人幫忙」的問題。 而這就是最讓人無力的地方。 不是每個人都有後援。有些人老公長期不在家、孩子全靠自己顧,連生病都不敢倒下,因為沒有人可以接手。 這種「偽單親」狀態,是很多媽媽的日常:白天一人顧小孩、一邊煮飯;晚上一邊哄睡,還得提醒自己明天要繳帳單,處理所有家裡的大小事。 我們不是不努力,而是太孤單了。 媽媽的時間,不是拿來塞滿,而是要學著留空 我曾經以為時間管理就是「做更多事」、「把每一分鐘都用好」。 後來我才懂,真正的時間管理是「讓自己有選擇、有空間、有喘息的可能」。 所謂的選擇,是: 這些看似「鬆懈」的選擇,其實是媽媽最重要的自我照顧。 沒有人能一直燃燒自己,卻還能穩穩的抱著孩子走下去。 如果你也正在煩惱「怎麼規劃時間」,試試這幾件事: 這不是要你變成完美媽媽,而是讓你有勇氣對世界說:我今天真的好累,可以不那麼堅強一下嗎? 我知道,有些媽媽連「10分鐘」都像奢望。 那時的我也是,沒人幫、老公不在,孩子醒著我不能休息,孩子睡著我只想躺著。 所以我從「兩分鐘也好」開始。 孩子在旁邊玩積木時,我戴上耳機聽音樂。 煮飯時放一集喜劇,哪怕只聽三分鐘,也比沉默好受。 我們不是一次改變現狀,而是在縫隙裡找回一點點屬於自己的空氣。 這些微小的片刻,就是你時間感慢慢長回來的起點。 很多媽媽在夜深人靜時都想過:「如果我今天真的消失了,會有人發現嗎?」但其實我們不是想消失,是太久沒被看見。 我就是在這樣的混亂裡,慢慢找回自己的時間感 我開始察覺那些小小的「自己時間」有多重要:能喝完一杯熱茶、獨自走去巷口便利商店、寫完一段訊息。 不是靠計畫本,也不是靠自律,而是靠一點點的支持,讓我知道我不是一個人。 這也是我後來加入「8週存款成長營」這個媽媽社群的原因。 每週三中午,我們在線上聚一聚,聊聊那些媽媽也聽得懂的財商知識,也聊那些別人覺得沒什麼,但我們會崩潰的小事。 像是「今天又爆買尿布」、「預算怎麼都抓不準」、「我是不是又叫太多外送了」這些瑣碎,常常就是壓垮我們的最後一根稻草。 我喜歡那裡的氛圍:不是來上課,而是一起活過這週。 我們在那裡分享、陪伴、喘息,把自己的時間感,一塊一塊拼回來。 如果你也正在思考怎麼分配家庭的金錢與時間壓力,推薦你一起看看這篇:《新手爸媽怎麼分配育兒開銷?這個方法讓財務不再是引爆點》。 裡面提到的「金錢與時間的分工」,不只是讓財務變輕鬆,也是在提醒我們:妳不是該獨自扛起全部,育兒這件事,值得兩個人一起扛。 給妳,正在撐著的媽媽 你不是時間管理差,你只是太久沒被照顧了。 你不孤單,那些你不敢說出口的累,我們懂。 那些凌晨三點抱著孩子坐在地上偷偷流的眼淚,我們也流過。 妳已經撐很久了,真的可以,讓自己喘口氣了。 有時候,媽媽只是需要有人告訴她: 「妳今天已經很棒了,現在可以先休息一下沒關係。」 希望你也能在自己的生活裡,慢慢找回那個屬於自己的小空格,然後,溫柔地把自己放回來。 即使只有十分鐘,也值得。 因為媽媽的時間很珍貴,也很值得被好好守護。

媽媽的時間不是不夠用,是沒被留給自己:從忙到沒靈魂,到慢慢找回喘息感的日常練習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