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理財

錢總是不夠用?新手媽媽常見的3個財務漏洞,你中了幾個?

「我也沒亂花啊,買的都是該買的……」 這幾乎是每個來參加記帳陪跑的媽媽,最常說的一句話。 媽媽們很努力記帳、也真的想省錢。但思考了一下自己的花費,覺得自己不是花在小孩身上,不然就是買生活必需,沒買什麼奢侈品、也沒亂刷卡,可帳戶的錢就是越來越薄,甚至還常常透支。 然後開始懷疑自己:「我是不是哪裡做錯了?還有哪裡可以省?還是其實我真的很會亂花?」 這些疑問和焦慮,在我自己剛當媽媽的時候也經歷過。 那時候生活整個大亂,感覺花錢像在衝刺,但收入像在散步,明明每餐自己煮、衣服是恩典牌、東西都用團購買最便宜的,但月底還是焦慮到不敢看存摺。 尤其是那種「一直有在花錢,但不知道花去哪」、「月底戶頭打開,瞬間想裝死」的感覺,真的超熟悉。 媽媽們都說:我也沒亂花,但錢到底都跑去哪了? 在做記帳陪跑的過程中,我聽過太多媽媽說出類似的心聲:「我也沒怎麼亂花啊,怎麼月底就沒錢了?」 「信用卡明明沒刷幾筆,怎麼快扣款時帳戶只剩下幾千塊?」 有位參與陪跑的媽媽跟我說,那時她正準備小孩入園,剛繳完學費和才藝費,轉頭孩子又發燒要看醫生,結果月底一看戶頭,只剩下兩千多,她當場眼淚就掉下來。 還有媽媽分享,她其實一直有記帳,但自己也搞不清楚到底在記什麼,記了一堆數字也不知道該怎麼看、怎麼用。等我陪她一起檢視才發現,原來她每月光是叫外送和小孩臨時花費,就默默超支好幾千。 這些情況是不是聽起來很熟悉? 每次有人在社群裡聊到這些例子,總會有一排點頭如搗蒜的留言。 這種問題往往是我們沒意識到錢怎麼用,或是有些開支看起來不大,累積起來卻是每月默默漏最多的地方。 新手媽媽常見的財務漏洞 在陪跑的過程中,我們也慢慢整理出一些最常見、但很容易被忽略的盲點。以下這三個,就是許多媽媽一開始沒注意到,後來才發現「原來我的錢就是從這裡流掉的!」的地方: 1. 不固定的花費沒列進預算 很多媽媽會記錄房租、水電、網路費,但那些不常出現,一出現就很大筆的東西常被遺漏,例如: 這些花費不算每月固定,但平均攤下來每個月都要「預留」一些錢來應付。 2. 只記帳不分類,數字再多也看不出問題 有些媽媽很認真記帳,但只是一筆一筆輸入App,沒有整理分類、定期回頭檢視分析,等於只是記錄,根本沒在管理。 每個月在育兒花多少?日用品佔多少?零食飲料是不是買過頭了?有哪些支出是重複的? 如果沒有分類,就很難設預算;如果沒有設預算,也很難知道哪裡該調整。所以分類,是從「記帳」走向「管理」的第一步。 3. 沒有掌握家庭總收支,錢都卡在別人身上 有些家庭收入是老公匯錢給太太,有些是夫妻各管各的帳。 不論哪種方式,如果媽媽自己沒有掌握「家裡整體進出多少錢」,常常就會出現這種情況: 看起來老公每月給得夠,但為什麼我還是每月都會不夠用? 因為妳只看到「一部分」的錢,而忽略了整體資源怎麼流動。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建議媽媽們在家裡當「財務長」,至少每個月有一次機會一起檢視帳本、聊聊未來支出安排。 延伸閱讀:《新手爸媽怎麼分配育兒開銷?這個方法讓財務不再是引爆點》 簡單三步驟,幫自己補起財務漏洞 知道了可能的漏洞,接下來最實際的問題是我到底要怎麼做,才不會每個月都焦慮,到處找錢,拆東補西? 這裡幫妳整理出三個簡單步驟,媽媽們都說,照著做之後,帳戶終於不再「見底見底又見底」。 第一步:設定「家庭預留金」帳戶 抓出一年內可能出現的突發或季節性開支,平均拆分成12個月金額,每月自動轉進「預留帳戶」 例如: 這樣遇到突發花費時,就比較不會手忙腳亂。 第二步:分類你的記帳項目(不只記而已) 像我們社群裡的媽媽,有人會把花費分成:必要生活費、育兒費、媽媽自己用的費用、娛樂零食…等。 這樣月底一看就知道:欸,我這個月在零食上花太多,是不是可以調整一下? 第三步:每月開一次家庭財務會議 不用太正式,跟家人聊聊15分鐘也好: 透過這種「共同掌握資訊」的過程,不只讓媽媽比較有安全感,也可以減少夫妻之間的溝通誤會。 想更穩定地存下錢,從建立記帳與預算習慣開始 我們社群裡有一個很受歡迎的服務叫做:「60天記帳陪跑」 不是單純要妳記帳,而是有教練陪妳一起: 最重要的是,有人會陪妳持續60天,建立新習慣,不用每次都半途而廢。 如果妳也有「錢不知道花去哪」、「總是存不到錢」的煩惱,可以點這邊看看這個服務適不適合妳。👉60天存款成長計畫,一對一陪伴諮詢 最後提醒,每個人的家庭情況不同,文章裡的方法適合「大多數」人,但仍建議妳依照自己的情況調整,或來聊聊會更清楚! 如果妳想要有人陪妳討論、彼此打氣,也可以加入我們的「8週存款成長營」社群,這是一個專為媽媽打造的Line社群,每週三會有LiveTalk分享記帳存錢技巧,也會一起挑戰儲蓄任務,讓理財這件事不再孤單。👉社群連結

錢總是不夠用?新手媽媽常見的3個財務漏洞,你中了幾個? Read More »

媽媽的時間不是不夠用,是沒被留給自己:從忙到沒靈魂,到慢慢找回喘息感的日常練習

有一次,我在家附近的公園推著嬰兒車,聽見一位媽媽在電話裡講:「我根本沒有時間思考,連今天星期幾都不知道了。」 我笑了一下,不是因為她好笑,而是因為太懂了。 那種感覺像是昨日重現,一瞬間心酸就浮了上來。 當了媽媽之後,我也經歷過那種「一整天很忙,卻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麼」的生活。不是因為我們懶惰或沒規劃,而是因為時間從來不是我們的。 每一小時都被孩子的需求切得零碎,像是從來沒真正擁有過完整的時段。 我看到太多媽媽,把自己排到最後 有次洗衣服時,我停下來,發現桌上那杯泡了三次又涼掉的咖啡,已經放了兩個小時。 我不禁想:「我上一次好好喝完一杯熱的東西,是什麼時候?」 當媽後,每天身體一直在動,腦袋卻像斷線的電腦,偶爾會當機。不是不夠努力,而是我們總是將自己排在最後面。 從睜開眼睛那刻起,媽媽就像待機模式永遠在線。陪睡、煮飯、洗奶瓶、哄哭、餵副食品……這些日常瑣事串起來,像黑洞一樣,把整天吸得精光。 我曾經也買過很美的計畫本,想著「等孩子睡了,我要做點自己的事」。但每次孩子一睡,我不是在洗衣服,就是收玩具,再不然就是放空,然後自責又浪費時間。 後來我才明白,那根本不是時間管理的問題,是「沒有人幫忙」的問題。 而這就是最讓人無力的地方。 不是每個人都有後援。有些人老公長期不在家、孩子全靠自己顧,連生病都不敢倒下,因為沒有人可以接手。 這種「偽單親」狀態,是很多媽媽的日常:白天一人顧小孩、一邊煮飯;晚上一邊哄睡,還得提醒自己明天要繳帳單,處理所有家裡的大小事。 我們不是不努力,而是太孤單了。 媽媽的時間,不是拿來塞滿,而是要學著留空 我曾經以為時間管理就是「做更多事」、「把每一分鐘都用好」。 後來我才懂,真正的時間管理是「讓自己有選擇、有空間、有喘息的可能」。 所謂的選擇,是: 這些看似「鬆懈」的選擇,其實是媽媽最重要的自我照顧。 沒有人能一直燃燒自己,卻還能穩穩的抱著孩子走下去。 如果你也正在煩惱「怎麼規劃時間」,試試這幾件事: 這不是要你變成完美媽媽,而是讓你有勇氣對世界說:我今天真的好累,可以不那麼堅強一下嗎? 我知道,有些媽媽連「10分鐘」都像奢望。 那時的我也是,沒人幫、老公不在,孩子醒著我不能休息,孩子睡著我只想躺著。 所以我從「兩分鐘也好」開始。 孩子在旁邊玩積木時,我戴上耳機聽音樂。 煮飯時放一集喜劇,哪怕只聽三分鐘,也比沉默好受。 我們不是一次改變現狀,而是在縫隙裡找回一點點屬於自己的空氣。 這些微小的片刻,就是你時間感慢慢長回來的起點。 很多媽媽在夜深人靜時都想過:「如果我今天真的消失了,會有人發現嗎?」但其實我們不是想消失,是太久沒被看見。 我就是在這樣的混亂裡,慢慢找回自己的時間感 我開始察覺那些小小的「自己時間」有多重要:能喝完一杯熱茶、獨自走去巷口便利商店、寫完一段訊息。 不是靠計畫本,也不是靠自律,而是靠一點點的支持,讓我知道我不是一個人。 這也是我後來加入「8週存款成長營」這個媽媽社群的原因。 每週三中午,我們在線上聚一聚,聊聊那些媽媽也聽得懂的財商知識,也聊那些別人覺得沒什麼,但我們會崩潰的小事。 像是「今天又爆買尿布」、「預算怎麼都抓不準」、「我是不是又叫太多外送了」這些瑣碎,常常就是壓垮我們的最後一根稻草。 我喜歡那裡的氛圍:不是來上課,而是一起活過這週。 我們在那裡分享、陪伴、喘息,把自己的時間感,一塊一塊拼回來。 如果你也正在思考怎麼分配家庭的金錢與時間壓力,推薦你一起看看這篇:《新手爸媽怎麼分配育兒開銷?這個方法讓財務不再是引爆點》。 裡面提到的「金錢與時間的分工」,不只是讓財務變輕鬆,也是在提醒我們:妳不是該獨自扛起全部,育兒這件事,值得兩個人一起扛。 給妳,正在撐著的媽媽 你不是時間管理差,你只是太久沒被照顧了。 你不孤單,那些你不敢說出口的累,我們懂。 那些凌晨三點抱著孩子坐在地上偷偷流的眼淚,我們也流過。 妳已經撐很久了,真的可以,讓自己喘口氣了。 有時候,媽媽只是需要有人告訴她: 「妳今天已經很棒了,現在可以先休息一下沒關係。」 希望你也能在自己的生活裡,慢慢找回那個屬於自己的小空格,然後,溫柔地把自己放回來。 即使只有十分鐘,也值得。 因為媽媽的時間很珍貴,也很值得被好好守護。

媽媽的時間不是不夠用,是沒被留給自己:從忙到沒靈魂,到慢慢找回喘息感的日常練習 Read More »

新生兒用品要買齊嗎?哪些能等等買?新手媽媽預算思考3關鍵

面對新生命的到來,準爸媽最先感受到的,除了喜悅,還有滿滿的「待買清單」。但在一連串「新手媽媽必備」的標籤轟炸下,到底哪些東西是真正需要的?哪些支出其實可以等等? 新生兒準備期:每樣東西看起來都超重要,但錢包卻開始哭 還記得那時懷孕初期,一打開網頁搜尋「新生兒用品準備清單」,跑出來的不是幾項必備,而是一整串像是要開育嬰百貨行的規模。 各大論壇、社團、部落客分享的清單上,奶瓶、溫奶器、推車、安全座椅、背巾、寶寶床……通通標註「新手媽媽必備」,還附上推薦連結。 那陣子真的是邊做筆記邊焦慮。每一樣看起來都好重要、不買好像會虧待孩子,但每買一樣,內心的小算盤就多跳一次警報。 後來才發現,有些東西根本用不到(很多買了之後甚至忘記自己有買,最後在大掃除才發現),或者其實可以先借、等有需要再入手。 生小孩為什麼這麼花錢?來自社會期待的「理想父母模板」 從我們準備迎接小孩開始,社會就不斷給我們「理想父母」的標準:用品要齊全、環境要無毒、每一步發展都要完美安排。彷彿沒有準備好所有東西,就會對不起孩子。 但理性一點問自己:我真的需要照著別人那套育兒方式來做嗎?還是可以走一條「比較適合我們家」的路? 其實最現實的育兒問題,不只是要不要買,而是「我們的家庭能不能承擔這樣的生活方式?」 當理想碰上現實,才會發現比起育兒清單,更重要的是:我們家怎麼分工?每個月能花多少?我們想給孩子什麼樣的陪伴與生活? 每個家庭的教養風格不同,預算分配也會長得不一樣 ✔ 有些人喜歡精緻育兒,每樣都用最好的,這樣她們有安全感。 ✔ 有些媽媽走極簡派,接受二手用品,把錢花在陪伴與體驗。 這些選擇沒有對錯,只有「適不適合妳們家的狀況與價值觀」。 我曾經有位學員,一開始為了要當完美媽媽,每樣都買最好的,但三個月後撐不住,不得不開始賣掉用不到的東西、申請育嬰留停。 她才開始真的盤點家庭預算,重新調整每月的花費比例,把錢放在真正對她來說重要的地方,也因此後來更安心、更快樂。 預算怎麼分?與其照清單買,不如先想清楚這幾件事 與其問「這東西可不可以買二手?會不會用不到?」不如反過來問: 👉 這東西我們家的生活真的需要嗎? 👉 如果先不買,有沒有備案?真的缺再補行不行? 👉 我們目前能夠承擔的育兒預算是多少? 有些人覺得推車超重要,有些人全程用背巾。有些人覺得一定要升級副食品鍋,有些人拿現有電鍋慢慢試。 每個選擇背後都是「當下的家庭狀況」和「媽媽的需求」在說話。 所以比起參考別人的採購經驗,更重要的是先回頭問:「什麼對我們家來說是最實用、最安心的選擇?」 回到預算這件事上:我們真的知道錢花去哪了嗎? 有些開支是幾乎跑不掉的,比如疫苗、健檢、寶寶的醫療費。但也有些花費,其實會因為育兒方式而有很大不同——比如奶粉 vs 親餵、尿布 vs 布尿布、副食品自己煮還是買現成的。 所以與其套用別人的分類方式,不如從幾個方向去想: 「我們家有多少時間?想把時間放在哪裡?」 「哪些是我自己覺得安心、必要的?哪些只是別人說一定要?」 「在我們目前的收入下,有多少錢可以分配在孩子身上,而不會讓整體生活太吃緊?」 如果這題讓妳卡住了——放心,很多媽媽都是從「不知道怎麼算」開始。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設計了《一對一60天記帳陪跑》,不是要妳變成會計師,而是陪妳把花錢的感覺變成清楚的數字,幫妳看懂錢到底花去哪、怎麼分配才不焦慮,讓「養小孩的花費」不再只是猜。 👉 點我看更多《記帳陪跑》的內容(適合剛開始想整理財務的媽媽) 延伸提醒:未來的支出,也別忘了預先思考 現在只是起點,未來的開支還包括: 這些都會慢慢出現,現在不需要一次準備好,但可以開始慢慢思考、開始預留彈性。 如果你在規劃預算的過程中,發現不只是「東西要不要買」的問題,而是跟另一半怎麼分工、怎麼分錢這塊也讓你卡卡的,那你可能會喜歡這篇: 👉 《新手爸媽怎麼分配育兒開銷?這個方法讓財務不再是引爆點》 這篇文章分享了一位媽媽從記帳陪跑到和另一半建立育兒共同帳戶的過程,裡面有很多夫妻協作的實例與方法,特別適合正在努力讓家庭變得更穩的你。 媽媽不是什麼都要自己扛,而是要學會「怎麼分配自己的資源與力氣」。 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妳從焦慮感裡退一步,找到自己的節奏。 我們一起慢慢來 🙂

新生兒用品要買齊嗎?哪些能等等買?新手媽媽預算思考3關鍵 Read More »

新手媽媽怎麼選?從月子中心 vs. 在家坐月子看懂產後預算規劃

這篇文章是我和一位準媽媽朋友的聊天延伸出來的。朋友開頭就說:「最近一直在想,到底要不要住月子中心?」 我問她:「那妳自己比較想哪一種?」 她說:「其實我不知道怎麼選,因為每種方式都有人說好,有人說不好,我也不太知道家裡目前財務到底能不能負擔得起。」 我們就這樣慢慢聊起來,沒有打開報表,也沒有立即下決定,只有一個念頭:「不急,先弄懂自己在意什麼。」 【真實對話起點】什麼是適合自己的選擇? 我問她:「那妳心裡最擔心的是什麼?」 她說:「我怕選錯。住月子中心好像比較輕鬆,但又怕花太多錢會影響之後的支出;如果選擇在家,又怕會太累,根本沒休息到。而且我也會擔心小孩出生之後的花費,像奶粉、尿布、疫苗、保母那些,感覺未來每個月都是錢…想到就有點不安。」 我點點頭:「那妳覺得,妳現在的狀況,有哪些條件或資源,是可以幫妳做選擇的?」 她苦笑:「這就是問題啊,我完全沒算過家裡的錢,也沒有什麼固定在記帳,我甚至不知道我們每個月實際花多少。」 我說:「沒關係啊,我們可以先從妳心裡的需求開始想。」 【花費比較表】月子中心 vs. 在家坐月子 項目 月子中心 在家坐月子 每日花費 NT$5,000~10,000 月嫂約NT$2,800~4,500 28天總額 NT$140,000~280,000 約NT$50,000~90,000(含月子餐、用品等) 優點 環境專業、照顧集中 彈性安排、費用較低 限制 價格高、需預約 需要有人協助或安排月嫂 我跟她一起看了這張表,然後問:「如果這兩個選項價格差了一倍以上,那妳會比較希望哪一種情況發生?」 她猶豫了一下說:「我好像其實希望能好好休息,但我又不敢說一定要花那麼多錢。」 我說:「妳的顧慮很合理,那我們可以再想一步:先不急著算錢,我們暫時把金額放一邊,來看看哪一種生活狀態比較貼近妳現在的需要。等搞清楚這件事後,我們再一起看預算怎麼搭配。」 👉 如果你卡在「不知道怎麼跟另一半溝通預算與選擇」,也可以參考這篇:〈夫妻金錢觀不同?這樣談錢不吵架!〉 【慢慢釐清的過程】不是比較,是回頭看自己 我問她:「妳有想過妳需要哪些幫助嗎?例如,是怕睡不好、沒人顧小孩、吃不好,還是單純希望有人在身邊讓妳安心?」 她沉默了一下,然後說:「好像每一點都有一點欸……我不確定我到底最需要什麼,但我知道我不想一個人撐。」 我說:「這句就很關鍵了。那妳覺得,在家坐月子的安排,有辦法幫妳達成這個嗎?還是月子中心比較有機會讓妳被照顧到?」 她想了想說:「可能…如果我找到信任的月嫂,也許在家也可以;但我現在真的不知道去哪找那種人。」 我回:「那或許我們現在要先處理的,不是要不要住月中,而是有沒有穩定的後援選項可以選。」 她點頭:「有點像是,先搞清楚有哪些條件,才能知道自己能選什麼對吧?」 我點頭:「對。而且有時候不是妳不會選,是根本沒有人幫妳把那些條件整理出來。」 【對話的尾聲】決定是慢慢走出來的,不是比出來的 我們聊到後來,她自己在紙上寫了一張表:「我擔心的事」、「我需要的支持」、「我可能有的資源」,然後發現其實她有些朋友也正在經歷類似的思考,只是她沒說出來。 我跟她說:「做預算、算花費,其實不是為了控制妳的選擇,而是幫妳看清楚什麼能做、什麼可能再等一下。這樣妳才能選得穩。」 她後來說:「謝謝妳聽我講這麼多,沒有急著給我答案,而是陪我一起釐清。」 我說:「每個人都可以慢慢看見屬於自己的方向,不用急著下決定,只要一步步往更貼近自己的選擇前進就好。」 那天聊完後我心裡想,其實很多媽媽都是在資訊不對稱與情緒焦慮中做出選擇的。如果能有人陪她一起釐清狀況,也許那些決定就不會那麼孤單、那麼慌張。 📩 所以如果妳現在也在面對類似的拉扯,不太確定自己狀況適合哪種安排,不用急著選,也不用一個人想。歡迎妳加入媽媽商學院官方Line@mompower,說說妳的情況,我們可以像今天這樣聊聊,幫妳一起釐清思緒,慢慢把答案找出來。

新手媽媽怎麼選?從月子中心 vs. 在家坐月子看懂產後預算規劃 Read More »

我只想幫寶寶存紅包,為什麼變成在研究ETF?|新手媽媽的理財起點

那天一個大學同學傳訊息給我。 她生完第二胎後,辭掉了原本的工作,在家顧小孩快一年。她說:「我有點焦慮,我是不是該幫寶寶開個帳戶?我看群組裡有人在討論基金、ETF什麼的,我是不是也該弄一下?」 我看著訊息,心裡想著:「啊,又來了,這個問題。」 因為她不是第一個來問這個問題的媽媽。 在八週社群裡也有好幾位媽媽提過類似的煩惱,甚至連我們陪跑學員,都會在整理收支時突然問:「那孩子紅包怎麼處理比較好?」 大家都想做點什麼,但也都很怕做錯什麼。 帳戶開好了,然後咧? 我問那位同學:「你希望這筆錢是做什麼的?」 她愣了一下,說:「就是……紅包先放起來吧,以後可以當教育基金之類的?」 我聽到「之類的」這三個字,就知道她還沒真的想清楚。 我笑著跟她說,其實妳跟我以前一模一樣。 我女兒剛出生那年,我也很快跑去幫她開戶,紅包存進去,看著金額慢慢增加,覺得自己很棒,超有媽媽責任感(還幻想她成年後會感動落淚) 但幾個月後,我打開網銀看到那筆錢,突然冒出一個念頭:「欸……我到底是要拿這筆錢幹嘛?」 想做對,結果反而不敢動 那位同學接著說:「我有去查資料啦,但基金好像有風險,ETF要開戶我有點怕怕的,保險又聽說容易被話術……我現在有點不敢動了。」 我心裡苦笑 每一個想做功課的媽媽,最後都會變成資訊焦慮的受害者。 不是她不努力,是因為太多「這也可以、那也不錯」,結果變成哪一個都不敢選。 因為每一個選項背後,都好像藏著一句:「萬一你選錯了,孩子就失去了未來的一個機會」 這種壓力,真的會讓人停住。 所以我只問她四個問題 我沒給她推薦任何工具,只問了她: 她一邊聽一邊在筆記,最後抬頭說:「欸!這樣我才發現…我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多少錢欸。」 我點頭說:「所以你不是選不出工具,你是還沒想清楚目標。」 我們常常以為財務焦慮來自『不知道要選什麼』,但其實,更多時候是『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去哪裡』。 等你搞清楚了,就不會那麼焦慮了 當你知道: 單純存其實不太可能達標,就算加上一點投資報酬率,可能還是會有一些差距。 這時候你才會開始思考:「那我是不是要調整投入金額?還是調整目標金額?或是了解一些投資工具幫助自己達成目標?」 這樣你就會更清楚自己要的到底是什麼,而不是在網路上打「最穩的基金推薦」亂槍打鳥。 這時候你去看工具,才有方向,也比較知道要選什麼。 如果你想整體釐清,不只是為了這筆錢 我跟那位同學說,如果妳想整體都釐清,不只是這筆紅包錢,而是你們家的教育金、退休金、保險、投資,要怎麼安排最剛好,我會推薦妳來上我們的《幸福家庭財務長》。 這不是什麼「一夕致富」的快速解法,而是教你慢慢釐清目標、建立習慣、看懂工具、做出適合你家的安排。 妳會學會怎麼把財務這件事變成「可掌握、可調整」的流程,而不是一直靠直覺或焦慮下決定。 後來那位同學真的報名了。 她傳訊息跟我說:「課有些地方我聽不太懂,但至少我現在不會亂買東西了,會停下來想:欸,這筆錢到底是要幫我完成什麼?」 我跟她說:「不懂沒關係啊,本來就不是每個人一開始都很懂。重點是你願意開始想,也知道可以問、有人可以討論,這才是最重要的事。」 👉 如果你也曾陷入「到底該怎麼處理這筆為孩子準備的錢」的迷惘,不妨延伸看看這篇:〈新手爸媽怎麼分配育兒開銷?這個方法讓財務不再是引爆點〉,裡面從記帳與分工的角度出發,幫你跟另一半建立更公平的財務協作,也讓育兒支出不再只是妳一個人的責任。 也許這就是我們這一代媽媽在學的事——不是變成理財專家,而是願意讓每筆錢都有意義、讓自己有選擇。 這些選擇也許今天看不出成果,但等孩子真的需要一筆錢、一個支持的時候,妳會慶幸,自己曾經默默開始準備。

我只想幫寶寶存紅包,為什麼變成在研究ETF?|新手媽媽的理財起點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