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理財

新手媽媽的緊急基金:為什麼有了孩子更需要備用錢?

小編最近在媽媽群組裡,看到一位新手媽媽分享她的焦慮:「寶寶突然發高燒要住院,醫療費加上請假照顧的薪水損失,這個月預算完全爆掉…」底下一堆媽媽回應:「我也遇過!」、「真的超焦慮!」 這個故事讓我想到一個重要的理財觀念:當媽媽後,我們需要區分「會發生的支出」和「完全意料之外的狀況」。 本篇想跟大家好好聊聊,為什麼有了孩子後,緊急基金變得更重要?又該怎麼準備? 為什麼當媽媽後,更需要緊急基金? 1. 家庭責任變重,承受風險的能力降低 以前單身時,大不了省吃儉用撐過去。但現在有了孩子,尿布奶粉不能省、生病不能拖、該打的疫苗不能不打。 你會發現,當媽媽後的緊急基金,不只是為了自己,更是為了守護整個家庭的財務安全。 2. 收入變動風險增加 很多媽媽生完孩子後會面臨: 這時候如果沒有緊急基金當後盾,很容易陷入「想專心照顧孩子,卻又擔心經濟壓力」的焦慮循環。 3. 完全意料之外的重大支出 這裡小編想要特別說明:緊急基金是用來「避險」,不是用來「消費」的。 很多新手媽媽(包括我自己剛開始學理財時)會把所有「突然要花的錢」都當作緊急狀況,但其實應該這樣區分: 真正的緊急狀況(需要動用緊急基金): 雖然突然但可預期的支出(應該編列預算): 為什麼要這樣區分? 因為寶寶一定會生病、家電一定會壞、車子一定要保養,這些雖然不知道什麼時候發生,但它們「一定會發生」。 所以理想狀態是在每月預算中編列「醫療預備金」、「維修基金」等項目。 不過如果你是理財新手、第一次當媽媽,還不太清楚家裡到底需要建立哪些預算,第一次遇到這些狀況時,當然可以先用緊急基金處理。 但重點是:處理完後要開始思考如何建立預算,避免每次都用緊急基金。 新手媽媽的緊急基金要準備多少? 一般理財建議是準備3-6個月的生活費,但我認為當媽媽後,需要重新思考這個數字。 基本計算公式 緊急基金金額 = 每月家庭基本開銷 × 6個月 這裡的「基本開銷」包括: ⚠️ 注意:這裡不包含休閒娛樂支出 為什麼?因為真的遇到緊急狀況時(失業、重大意外),你應該也沒有心情出去玩。緊急基金計算的是「維持家庭基本運作」的最低金額,不是「維持原本生活品質」的金額。 所以假設每月維持家庭基本運作的最低金額 = 5 萬,理想緊急基金就是 5萬 × 6個月 = 30萬元。 但實際上可以分階段準備 30萬如果看起來很多,別擔心,我們可以分階段: 階段一:先存3個月(15萬) 這是基本安全網,能撐過短期的失業或收入中斷。 階段二:存到6個月(30萬) 這樣即使遇到較長時間的失業,也能有足夠的緩衝。 階段三(理想狀態):存到9-12個月 如果家庭收入來源單一(例如只有一個人工作)、或是自由工作者收入不穩定,建議存到9-12個月的生活費會更安心。 新手媽媽如何開始存緊急基金? 步驟1:盤點現有資源 先看看你現在手邊有多少可以立刻動用的錢: […]

新手媽媽的緊急基金:為什麼有了孩子更需要備用錢? Read More »

媽媽理財焦慮怎麼辦?從恐慌到安心的心態調整術

小編最近收到一位新手媽媽的私訊:「小編,我每天晚上都睡不著,一想到要幫孩子存教育基金、要規劃保險、還要學投資,就覺得好有壓力。明明知道理財很重要,但光是想到就焦慮得不得了,怎麼辦?」 看到這則訊息,小編深深感同身受。很多媽媽都有類似的經驗:當媽媽後突然意識到理財的重要性,卻被排山倒海的資訊和壓力壓得喘不過氣。 所以這篇,小編想和大家聊聊,當理財變成焦慮來源時,我們該如何調整心態,讓理財成為安心的開始,而不是壓力的源頭。 為什麼當媽媽後特別容易有理財焦慮? 1. 責任感瞬間加重 以前只要為自己負責,現在多了一個(或多個)小生命要照顧。教育基金、醫療費、未來的各種開銷,每一項都讓人感到沉重的責任感。 2. 收入結構改變 無論是完全沒收入的全職媽媽,還是因為育嬰假收入減少,經濟狀況的變化讓人對未來更沒有安全感。 3. 資訊過載造成選擇恐懼 網路上到處都是理財建議:要買保險、要投資ETF、要存緊急基金…每個都說很重要,但不知道該從哪裡開始。 4. 完美主義作祟 很多媽媽會想「我要給孩子最好的」,於是對理財規劃也有完美主義的期待,覺得一定要做到最好,反而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 如果你也有這些感受,先深呼吸一下。你不是一個人,這些焦慮都是很正常的。 5個心態調整技巧:從恐慌到安心 技巧1:接受「不完美」的開始 理財不是考試,沒有標準答案,更不需要一次就做到完美。 小編常常看到媽媽們為了「選不到最好的投資標的」而遲遲不敢開始,或者因為「記帳記得不夠仔細」就放棄記帳。 其實,一個不完美的開始,勝過完美的拖延。 實際行動: 記住,每一個小小的開始,都比完美的計畫更有價值。 技巧2:把焦慮轉化為學習動力 焦慮其實是大腦在提醒我們:「這件事很重要,需要關注。」 與其試圖消除焦慮,不如學會與它共處,把焦慮轉化為學習的動力。 實際行動: 小編發現,當你開始學習和行動時,焦慮往往會因為「我正在做一些事情」而減輕。 技巧3:建立「夠好就好」的標準 很多媽媽的焦慮來自於「我一定要給孩子最好的」這種想法。 但是,什麼是「最好的」?是最貴的保險?最高報酬的投資?還是最豐富的教育資源? 其實「夠好」往往比「最好」更重要。 重新定義「夠好」: 記住:你的愛和陪伴,比任何金錢規劃都更珍貴。 技巧4:聚焦當下,而非未來的所有可能 理財焦慮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想要控制所有未來的變數。 但是未來有太多不確定性,我們無法預測所有情況。與其為了20年後的各種可能性而焦慮,不如專注於現在可以掌控的事情。 當下可以掌控的事情: 實用練習: 當你開始擔心未來時,問自己:「我現在可以為這件事做什麼?」然後就去做那件事。 技巧5:尋找支持系統,不要一個人承擔 很多媽媽覺得理財是自己的責任,於是一個人默默承受所有壓力。 但是理財可以是家庭的共同任務,也可以有專業的支持系統。 建立支持系統: 小編特別推薦我們的「8週存款成長營」LINE社群,這裡有很多和你一樣的媽媽,大家會在群裡分享理財心得、互相鼓勵。每週三中午還有LiveTalk分享存錢記帳小技巧,讓你感受到「我不是一個人在努力」的溫暖支持。 當焦慮襲來時的急救包 有時候,即使知道這些道理,焦慮還是會突然襲來。小編為大家準備了一個「焦慮急救包」: 立即舒緩技巧 長期調節方法 從一位媽媽的真實故事說起 小編認識一位媽媽叫做小雅,她剛生完二寶時每天都為錢焦慮。晚上常常睡不著,腦中不斷計算各種開銷,擔心錢不夠用。 後來,她決定不再想太多,先從最簡單的記帳開始。第一個月記得亂七八糟,很多都忘記記,但她沒有放棄。 三個月後,她開始看到錢的流向;六個月後,她成功存到第一筆緊急基金;一年後,她開始投資ETF。 最重要的是,她的焦慮慢慢轉化成了安心感。

媽媽理財焦慮怎麼辦?從恐慌到安心的心態調整術 Read More »

新手媽媽理財第一步:從混亂到有序的金錢管理

部落格小編最近收到很多新手媽媽的私訊,都在問同一個問題: 「我以前從來不管錢的事,都是老公在處理,但現在有了寶寶,突然覺得我也該學理財了,可是完全不知道從哪裡開始…」 看到這些訊息,我想起了一位學員曾經跟我分享過的話:「當媽媽之前,覺得理財是另一半的事;當媽媽之後,才發現理財是全家人的事。」 如果你也正處在這種「想學但不知道怎麼開始」的理財覺醒期,這篇文章就是專門為你寫的。 為什麼新手媽媽特別需要學理財? 責任感突然變重了 以前花錢只要考慮自己,現在卻要為孩子的未來負責。教育金、保險、日常開銷…每一筆支出都讓你開始思考:「這樣花錢對嗎?」 金錢角色重新分配 可能你以前沒有主動參與家庭財務管理,讓另一半處理所有財務決定,但當了媽媽後發現,育兒支出的細節只有你最清楚,不參與理財就無法掌握家庭財務的全貌。 收入結構改變了 不管是暫時離職、減少工作時間,還是增加育兒相關支出,家庭的金錢流向都和以前不一樣了,需要重新建立管理方式。 面對這些改變其實不用太過焦慮,因為這反而是你開始真正掌握財務主導權的好機會! 新手媽媽理財的3大迷思 在開始學理財之前,小編先跟大家破解幾個常見的迷思: 迷思一:「我數學不好,學不會理財」 理財不是數學考試,重點不在計算複雜的公式,而在於建立管理金錢的好習慣。所以只要會加減乘除,就足夠了! 迷思二:「沒錢還談什麼理財?」 理財不是有錢人的專利。即使預算緊張,學會分配每一塊錢、避免不必要的浪費,也是很重要的理財技能。 迷思三:「理財就是要投資賺錢」 對新手媽媽來說,理財的第一步不是投資,而是「管理」。先學會記帳、預算、存錢,建立穩固的財務基礎,再考慮投資。 從混亂到有序:新手媽媽理財4步驟 破解幾個常見的迷思後,就要進入實際執行的部分了! 別擔心,小編把步驟整理得很簡單,跟著做就能慢慢看到改變! 第一步:理解你的金錢現況 不用害怕面對數字,先從「看懂」開始。 坐下來花30分鐘,把以下資訊寫在紙上: 這個步驟的目的不是要做到分毫不差,而是讓你對家庭財務有「大概的概念」。很多媽媽做完這一步就鬆了一口氣,原來家裡的錢沒有想像中混亂。 第二步:開始簡單記帳 選擇最不會給你壓力的記帳方式。 新手媽媽的時間和精力都很有限,記帳方法要越簡單越好: 手機記帳APP:推薦使用有分類功能但操作簡單的APP,花3秒記錄就好。 信封分類法:把每月預算分裝在不同信封裡(生活費、育兒費、娛樂費),花完就沒了。 週記帳法:每週花10分鐘回想本週的主要支出,不用每筆都記,記住大項目即可。 記住,記帳的目的是幫你了解錢花到哪裡去了,不是要折磨你。如果某個方法讓你覺得有壓力,就換一個! 第三步:設定簡單的預算分配 用「三分法」開始你的預算規劃。 把家庭收入簡單分成三大塊: 這個比例不是標準答案,而是一個起點。每個家庭的狀況不同,你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調整,重點是開始有意識地分配金錢。 第四步:建立家庭財務溝通 讓另一半成為你的理財夥伴,而不是局外人。 很多新手媽媽開始學理財後,會遇到另一半不配合的問題。建議你: 定期財務會議:每月找個輕鬆的時間,一起檢視支出狀況,討論下個月的預算安排。 分工合作:不一定要兩個人都記帳,但可以分工負責不同類別的支出管理。 目標一致:一起討論短期和長期的財務目標,讓理財變成共同努力的方向。 給理財新手媽媽的實用建議 從「夠用」開始,不要追求完美 剛開始理財時,目標不是要做到「完美無缺」,而是要「夠用就好」。記帳記個大概、預算抓個範圍、存錢存一點點,都比什麼都不做來得好。 善用育兒津貼和補助 這是小編研究過後發現很多媽媽會忽略的!政府有很多育兒相關的津貼和補助,像是育兒津貼、托育補助、生育給付等,記得去申請!這些錢可以成為你們家理財的重要資源。 建立「媽媽專用基金」 除了家庭共同的儲蓄目標,建議你也為自己設立一個小小的「媽媽基金」,可能是100元、500元都沒關係,這是專門給你買喜歡的東西、或是學習成長用的錢。 這不是自私,而是提醒自己:即使當了媽媽,你依然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權利為自己的快樂和成長投資。 尋找學習資源和社群 理財路上不要一個人孤軍奮戰。可以加入媽媽理財社群、追蹤相關部落格、聽Podcast,或是找一位有經驗的朋友當你的理財導師。 如果你希望有更多陪伴和指導,MomPower

新手媽媽理財第一步:從混亂到有序的金錢管理 Read More »

當媽媽後才發現錢不夠用?5個財務現實新手媽媽必知

還記得生完孩子的第一個月嗎?除了適應新生活節奏,最讓人措手不及的,可能就是突然發現「錢怎麼這麼不夠用?」 作為 MomPower 部落格小編,我最常收到新手媽媽的訊息就是:「以前覺得我們夫妻倆收入還不錯啊,為什麼有了孩子後,每個月都在擔心錢的問題?」如果你也有這樣的困惑,恭喜你,這表示你開始意識到家庭理財的重要性了! 今天想和你分享5個「當媽媽後的財務現實」,這些都是從零開始學理財的媽媽們,最需要先認清的事實。 現實1:育兒開銷比想像中高出30-50% 不只是奶粉尿布,看不見的花費更多 生孩子前,你可能已經做過功課,知道每個月奶粉錢大概多少、尿布錢大概多少。但真正開始養孩子後,你會發現那些「沒算進去」的開銷才是重點: 顯性開銷(容易預估的): 看不見的開銷(常被忽略的): 許多新手媽媽告訴我,光是這些額外開銷,就比原本預估多出不少。所以如果你發現每個月預算都爆表,先不要自責,這是正常現象。 重要的是,現在開始學會記錄和分析這些開銷,才能找到真正的解決方案。 現實2:收入可能暫時減少,但支出卻增加 產假、育嬰假的收入落差要面對 這個現實真的很殘酷,但必須面對:在最需要錢的時候,收入往往會減少。 常見的收入變化: 這種收入減少但支出增加的情況,是許多新手媽媽焦慮的主要來源。但其實,這也是讓你開始重視理財規劃的最佳時機。 應對策略: 現實3:未來教育費用壓力,比你想像的更早開始 不只是大學學費,從幼兒園就要準備 很多新手媽媽會想:「孩子還這麼小,教育費用還早吧?」但事實是,現在的教育開銷從很小就開始了: 0-3歲階段: 3-6歲階段: 看到這些數字,是不是開始覺得壓力很大?但別擔心,重點不是要你現在就準備好所有錢,而是要開始有「長期規劃」的概念。 許多媽媽跟我說,她們從寶寶的第一筆紅包開始,就開始學習如何為孩子存教育基金。這個習慣不只是在存錢,更是在培養自己的理財能力。 現實4:風險保障需要重新評估 有了孩子後,保險不是選擇,而是必需 成為媽媽後,你會發現自己開始很在意「萬一發生什麼事怎麼辦?」這種想法不是杞人憂天,而是責任感的展現。 需要重新思考的保障項目: 當媽媽後,你會開始思考更多「萬一」的情況:如果大人受傷無法工作怎麼辦?孩子生病需要住院的費用從哪來?如果家裡的經濟支柱出了狀況,家庭開銷要怎麼維持? 這些擔心不是多餘的,而是責任感的展現。但面對保險業務員的各種推銷,很容易被搞得更焦慮,不知道到底什麼才是真正需要的。 其實,保險規劃有個基本原則:先保大人,再保小孩;先保障基本的醫療和意外風險,再考慮其他。重點是要根據自己家庭的實際狀況和預算來配置,而不是被「這張很熱賣」的話術牽著走。 現實5:理財不能再靠感覺,需要系統化管理 從「差不多」到「精準掌握」的轉變 以前沒孩子的時候,可能覺得「錢夠用就好」、「差不多就行」。但當媽媽後,你會發現這樣的心態必須改變。 為什麼需要精準的財務管理: 從感覺管理到系統化管理的轉變: 以前的方式: 現在需要的方式: 這個轉變並不容易,特別是在忙碌的育兒生活中。但好消息是,一旦你開始建立這些習慣,你會發現對錢的焦慮感會大幅降低。 如果你也想和其他媽媽一起討論理財話題,歡迎加入我們的「8週存款成長營」LINE社群,目前已經有3100+位媽媽在裡面互相支持,一起學習理財! 寫在最後:理財覺醒是成長的開始 如果你看到這裡,發現自己中了好幾個「現實」,請不要感到沮喪。相反地,意識到這些問題,就是改變的第一步。 很多成功的媽媽都跟我分享,她們的理財能力,正是在當媽媽後才真正開始成長的。因為有了更強的動機(為了孩子),也有了更明確的目標(給家人更好的生活)。 記住這三個重點: 如果你想要更有系統地建立記帳習慣,我們的「記帳陪跑服務」就是專門為忙碌媽媽設計的,會有專業教練一對一指導你從零開始建立屬於自己的理財系統。 當媽後發現錢不夠用,不是你的錯,而是生活給你的新課題。而學會理財,不只是為了解決眼前的金錢問題,更是為了給自己和家人更安心的未來。 準備好開始你的理財覺醒之路了嗎?記住,每一個理財高手,都是從新手開始的。 延伸閱讀:

當媽媽後才發現錢不夠用?5個財務現實新手媽媽必知 Read More »

全家出國旅遊預算怎麼抓?從機票到保險的完整花費規劃

前兩篇分享了帶寶寶出國的保險知識和投保流程後,小編又收到新的靈魂提問:「道理都懂了,但一算預算就頭痛!帶一家大小出國到底要準備多少錢?」、「保險費應該佔旅遊預算的多少比例才合理?」 身為貼心小編,當然要來一篇超實用的預算規劃指南!今天就從頭到尾教大家,怎麼聰明分配旅遊預算,讓全家玩得開心又不會荷包大失血。 先算大頭:主要花費項目拆解 帶全家出國的花費比想像中複雜,但只要有系統地規劃,就不會漏算或超支。 必要支出(佔總預算 70-80%) 這些是無論如何都省不掉的基本花費: 交通費用(25-35%) 住宿費用(20-30%) 餐飲費用(15-20%) 證件與手續費(2-5%) 保障支出(佔總預算 3-8%) 這部分很重要但常被忽略: 保險費用 保險費用的合理佔比會根據旅遊地點和家庭風險承受度調整。一般來說: 彈性支出(佔總預算 15-25%) 這些可以根據預算彈性調整: 購物與紀念品(5-10%) 娛樂與景點(5-10%) 緊急備用金(5-8%) 不同目的地的預算分配策略 根據小編整理的經驗,不同類型的旅遊,預算分配重點會很不一樣: 亞洲短程親子遊(3-5天) 預算特色:機票便宜,住宿選擇多 建議分配: 省錢重點:善用廉航促銷、選擇地點方便的住宿 歐美長程深度遊(7-10天) 預算特色:機票是大宗,當地消費高 建議分配: 省錢重點:提早訂機票、選擇可開伙住宿、保險保額要足夠 國內親子遊(2-3天) 預算特色:免簽證、語言無障礙 建議分配: 省錢重點:善用國旅補助、選擇套裝行程 帶寶寶出國的隱藏成本 很多新手爸媽容易忽略這些額外花費,結果預算大爆表: 嬰幼兒特殊需求 飲食相關 用品相關 醫療準備 行程調整成本 彈性安排 小編建議:第一次帶寶寶出國,預算要抓比平常多 30-40%,才不會手忙腳亂! 聰明存旅遊基金的方法 看完預算分配,是不是覺得帶全家出國需要不少錢?別擔心,只要有計劃地存錢,夢想旅行絕對可以實現! 方法1:目標倒推法 Step 1:設定具體目標 Step 2:計算每月存款 15萬 ÷

全家出國旅遊預算怎麼抓?從機票到保險的完整花費規劃 Read More »

新手爸媽旅遊基金這樣存!讓出國不再是奢侈夢想

每次滑到朋友的親子旅遊照片,心裡是不是都會想:「好羨慕,但我們哪有錢帶孩子出國?」 自從有了寶寶,光是奶粉尿布就讓荷包大失血,更別說還有一堆育兒用品要買。很多新手爸媽都覺得,出國旅遊已經變成「有錢人才能享受的奢侈品」。 小編最近整理了許多新手媽媽的困擾,發現其實很多家庭並不是真的「沒錢出國」,而是「不知道怎麼為出國存錢」。當媽媽後,理財重點確實需要重新調整,但這不代表要放棄所有的生活品質與夢想! 今天就來分享幾個專為新手爸媽設計的旅遊存錢方法,讓你們也能帶著寶貝創造美好的家庭回憶。 為什麼有了孩子後,出國變得這麼「奢侈」? 先來看看新手爸媽面臨的現實挑戰,了解問題才能找到解決方法。 育兒開銷突然暴增的現實衝擊 還記得沒有孩子的時候,兩個人說走就走的旅行嗎?現在光是奶粉尿布就是一筆不小的開銷,更別說還要考慮: 小編發現,很多新手媽媽都有同樣的感受:「以前覺得賺的錢還算夠用,怎麼有了孩子後,錢總是不夠?」這種突如其來的財務壓力,讓原本輕鬆的理財規劃完全被打亂。 旅遊成本也跟著翻倍 除了日常開銷增加,帶寶寶出國的花費也比以前高出許多。 難怪很多新手爸媽會覺得:「出國?想都不敢想!」但其實,換個角度思考,這些挑戰都是可以被解決的。 新手爸媽專用的旅遊存錢策略 接下來分享幾個實用的存錢方法,讓親子旅遊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策略1:重新定義你的旅遊目標 首先要調整對旅遊的期待,讓目標更實際可行。 從「說走就走」改為「計畫性出遊」 以前可能會臨時決定出國,但現在建議提前6個月到1年開始規劃。這樣不但能分散存錢壓力,也能確保訂到親子友善的住宿和航班。 設定實際可達成的目標 重點不是花多少錢,而是在能力範圍內創造美好回憶。有些家庭可能選擇經濟型住宿配合當地美食,有些家庭偏好舒適飯店搭配精緻餐廳,都是很棒的選擇! 策略2:善用「目標導向」存錢法 有了明確目標後,就需要系統性的存錢方法。 設立專門的旅遊帳戶 小編建議開設一個專門的「家庭旅遊基金」帳戶,每月固定轉入一定金額。看到數字慢慢增加,會讓存錢變得更有動力! 分階段存錢計畫 這種方式的好處是,即使中途有意外支出,也不會完全打亂計畫。 策略3:從日常生活「擠」出旅遊金 最實用的部分來了-如何在不影響基本生活品質的前提下,找到旅遊資金。 重新檢視家庭開支 很多新手媽媽會發現,認真記帳後才知道錢都花到哪裡去了。小編建議可以從這些地方「擠」出旅遊基金: 善用育兒相關的「意外收入」 這些錢原本就不在原有的生活預算中,直接存入旅遊基金是個不錯的選擇: 讓存錢變簡單的實用技巧 理論說完了,接下來分享一些讓存錢更容易執行的小撇步。 技巧1:自動化存錢機制 設定每月薪水入帳後,自動轉帳固定金額到旅遊專戶。這樣就不會因為「這個月花費比較多」而跳過存錢。 技巧2:365天存錢法的親子版 傳統的365天存錢法是每天存1-365元,但對新手爸媽來說可能太複雜。小編建議簡化版: 技巧3:「旅遊夢想視覺化」 心理層面的動力也很重要! 在家裡貼上想去的地方的照片,或是建立一個夢想板。當存錢動力不足時,看看這些照片會讓你重新燃起鬥志! 存錢路上的常見障礙與解決方案 小編整理了新手爸媽最容易遇到的存錢困難,以及對應的解決方法。 障礙1:育兒突發支出打亂計畫 寶寶的需求總是突如其來,該如何應對? 解決方案:設立「彈性緩衝金」 除了旅遊基金外,建議另外準備3-5萬元的家庭緊急備用金。這樣當寶寶突然生病需要就醫,或是臨時需要購買育兒用品時,就不會動用到旅遊基金。 障礙2:夫妻對出國優先順序不同調 有時候另一半可能覺得「有孩子了還出什麼國」,該怎麼溝通? 解決方案:開誠布公的討論 和另一半坐下來好好談談,了解彼此對家庭理財的想法。也許可以設定「達成某個理財目標後,就去旅遊慶祝」,讓旅遊變成共同努力的獎勵。 障礙3:覺得存錢速度太慢,容易放棄 一年才能出國一次,感覺好遙遠? 解決方案:設定階段性小目標 與其一次設定「存XX萬出國」的大目標,不如分成:

新手爸媽旅遊基金這樣存!讓出國不再是奢侈夢想 Read More »

錢總是不夠用?新手媽媽常見的3個財務漏洞,你中了幾個?

「我也沒亂花啊,買的都是該買的……」 這幾乎是每個來參加記帳陪跑的媽媽,最常說的一句話。 媽媽們很努力記帳、也真的想省錢。但思考了一下自己的花費,覺得自己不是花在小孩身上,不然就是買生活必需,沒買什麼奢侈品、也沒亂刷卡,可帳戶的錢就是越來越薄,甚至還常常透支。 然後開始懷疑自己:「我是不是哪裡做錯了?還有哪裡可以省?還是其實我真的很會亂花?」 這些疑問和焦慮,在我自己剛當媽媽的時候也經歷過。 那時候生活整個大亂,感覺花錢像在衝刺,但收入像在散步,明明每餐自己煮、衣服是恩典牌、東西都用團購買最便宜的,但月底還是焦慮到不敢看存摺。 尤其是那種「一直有在花錢,但不知道花去哪」、「月底戶頭打開,瞬間想裝死」的感覺,真的超熟悉。 媽媽們都說:我也沒亂花,但錢到底都跑去哪了? 在做記帳陪跑的過程中,我聽過太多媽媽說出類似的心聲:「我也沒怎麼亂花啊,怎麼月底就沒錢了?」 「信用卡明明沒刷幾筆,怎麼快扣款時帳戶只剩下幾千塊?」 有位參與陪跑的媽媽跟我說,那時她正準備小孩入園,剛繳完學費和才藝費,轉頭孩子又發燒要看醫生,結果月底一看戶頭,只剩下兩千多,她當場眼淚就掉下來。 還有媽媽分享,她其實一直有記帳,但自己也搞不清楚到底在記什麼,記了一堆數字也不知道該怎麼看、怎麼用。等我陪她一起檢視才發現,原來她每月光是叫外送和小孩臨時花費,就默默超支好幾千。 這些情況是不是聽起來很熟悉? 每次有人在社群裡聊到這些例子,總會有一排點頭如搗蒜的留言。 這種問題往往是我們沒意識到錢怎麼用,或是有些開支看起來不大,累積起來卻是每月默默漏最多的地方。 新手媽媽常見的財務漏洞 在陪跑的過程中,我們也慢慢整理出一些最常見、但很容易被忽略的盲點。以下這三個,就是許多媽媽一開始沒注意到,後來才發現「原來我的錢就是從這裡流掉的!」的地方: 1. 不固定的花費沒列進預算 很多媽媽會記錄房租、水電、網路費,但那些不常出現,一出現就很大筆的東西常被遺漏,例如: 這些花費不算每月固定,但平均攤下來每個月都要「預留」一些錢來應付。 2. 只記帳不分類,數字再多也看不出問題 有些媽媽很認真記帳,但只是一筆一筆輸入App,沒有整理分類、定期回頭檢視分析,等於只是記錄,根本沒在管理。 每個月在育兒花多少?日用品佔多少?零食飲料是不是買過頭了?有哪些支出是重複的? 如果沒有分類,就很難設預算;如果沒有設預算,也很難知道哪裡該調整。所以分類,是從「記帳」走向「管理」的第一步。 3. 沒有掌握家庭總收支,錢都卡在別人身上 有些家庭收入是老公匯錢給太太,有些是夫妻各管各的帳。 不論哪種方式,如果媽媽自己沒有掌握「家裡整體進出多少錢」,常常就會出現這種情況: 看起來老公每月給得夠,但為什麼我還是每月都會不夠用? 因為妳只看到「一部分」的錢,而忽略了整體資源怎麼流動。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建議媽媽們在家裡當「財務長」,至少每個月有一次機會一起檢視帳本、聊聊未來支出安排。 延伸閱讀:《新手爸媽怎麼分配育兒開銷?這個方法讓財務不再是引爆點》 簡單三步驟,幫自己補起財務漏洞 知道了可能的漏洞,接下來最實際的問題是我到底要怎麼做,才不會每個月都焦慮,到處找錢,拆東補西? 這裡幫妳整理出三個簡單步驟,媽媽們都說,照著做之後,帳戶終於不再「見底見底又見底」。 第一步:設定「家庭預留金」帳戶 抓出一年內可能出現的突發或季節性開支,平均拆分成12個月金額,每月自動轉進「預留帳戶」 例如: 這樣遇到突發花費時,就比較不會手忙腳亂。 第二步:分類你的記帳項目(不只記而已) 像我們社群裡的媽媽,有人會把花費分成:必要生活費、育兒費、媽媽自己用的費用、娛樂零食…等。 這樣月底一看就知道:欸,我這個月在零食上花太多,是不是可以調整一下? 第三步:每月開一次家庭財務會議 不用太正式,跟家人聊聊15分鐘也好: 透過這種「共同掌握資訊」的過程,不只讓媽媽比較有安全感,也可以減少夫妻之間的溝通誤會。 想更穩定地存下錢,從建立記帳與預算習慣開始 我們社群裡有一個很受歡迎的服務叫做:「60天記帳陪跑」 不是單純要妳記帳,而是有教練陪妳一起: 最重要的是,有人會陪妳持續60天,建立新習慣,不用每次都半途而廢。 如果妳也有「錢不知道花去哪」、「總是存不到錢」的煩惱,可以點這邊看看這個服務適不適合妳。👉60天存款成長計畫,一對一陪伴諮詢 最後提醒,每個人的家庭情況不同,文章裡的方法適合「大多數」人,但仍建議妳依照自己的情況調整,或來聊聊會更清楚! 如果妳想要有人陪妳討論、彼此打氣,也可以加入我們的「8週存款成長營」社群,這是一個專為媽媽打造的Line社群,每週三會有LiveTalk分享記帳存錢技巧,也會一起挑戰儲蓄任務,讓理財這件事不再孤單。👉社群連結

錢總是不夠用?新手媽媽常見的3個財務漏洞,你中了幾個? Read More »

媽媽的時間不是不夠用,是沒被留給自己:從忙到沒靈魂,到慢慢找回喘息感的日常練習

有一次,我在家附近的公園推著嬰兒車,聽見一位媽媽在電話裡講:「我根本沒有時間思考,連今天星期幾都不知道了。」 我笑了一下,不是因為她好笑,而是因為太懂了。 那種感覺像是昨日重現,一瞬間心酸就浮了上來。 當了媽媽之後,我也經歷過那種「一整天很忙,卻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麼」的生活。不是因為我們懶惰或沒規劃,而是因為時間從來不是我們的。 每一小時都被孩子的需求切得零碎,像是從來沒真正擁有過完整的時段。 我看到太多媽媽,把自己排到最後 有次洗衣服時,我停下來,發現桌上那杯泡了三次又涼掉的咖啡,已經放了兩個小時。 我不禁想:「我上一次好好喝完一杯熱的東西,是什麼時候?」 當媽後,每天身體一直在動,腦袋卻像斷線的電腦,偶爾會當機。不是不夠努力,而是我們總是將自己排在最後面。 從睜開眼睛那刻起,媽媽就像待機模式永遠在線。陪睡、煮飯、洗奶瓶、哄哭、餵副食品……這些日常瑣事串起來,像黑洞一樣,把整天吸得精光。 我曾經也買過很美的計畫本,想著「等孩子睡了,我要做點自己的事」。但每次孩子一睡,我不是在洗衣服,就是收玩具,再不然就是放空,然後自責又浪費時間。 後來我才明白,那根本不是時間管理的問題,是「沒有人幫忙」的問題。 而這就是最讓人無力的地方。 不是每個人都有後援。有些人老公長期不在家、孩子全靠自己顧,連生病都不敢倒下,因為沒有人可以接手。 這種「偽單親」狀態,是很多媽媽的日常:白天一人顧小孩、一邊煮飯;晚上一邊哄睡,還得提醒自己明天要繳帳單,處理所有家裡的大小事。 我們不是不努力,而是太孤單了。 媽媽的時間,不是拿來塞滿,而是要學著留空 我曾經以為時間管理就是「做更多事」、「把每一分鐘都用好」。 後來我才懂,真正的時間管理是「讓自己有選擇、有空間、有喘息的可能」。 所謂的選擇,是: 這些看似「鬆懈」的選擇,其實是媽媽最重要的自我照顧。 沒有人能一直燃燒自己,卻還能穩穩的抱著孩子走下去。 如果你也正在煩惱「怎麼規劃時間」,試試這幾件事: 這不是要你變成完美媽媽,而是讓你有勇氣對世界說:我今天真的好累,可以不那麼堅強一下嗎? 我知道,有些媽媽連「10分鐘」都像奢望。 那時的我也是,沒人幫、老公不在,孩子醒著我不能休息,孩子睡著我只想躺著。 所以我從「兩分鐘也好」開始。 孩子在旁邊玩積木時,我戴上耳機聽音樂。 煮飯時放一集喜劇,哪怕只聽三分鐘,也比沉默好受。 我們不是一次改變現狀,而是在縫隙裡找回一點點屬於自己的空氣。 這些微小的片刻,就是你時間感慢慢長回來的起點。 很多媽媽在夜深人靜時都想過:「如果我今天真的消失了,會有人發現嗎?」但其實我們不是想消失,是太久沒被看見。 我就是在這樣的混亂裡,慢慢找回自己的時間感 我開始察覺那些小小的「自己時間」有多重要:能喝完一杯熱茶、獨自走去巷口便利商店、寫完一段訊息。 不是靠計畫本,也不是靠自律,而是靠一點點的支持,讓我知道我不是一個人。 這也是我後來加入「8週存款成長營」這個媽媽社群的原因。 每週三中午,我們在線上聚一聚,聊聊那些媽媽也聽得懂的財商知識,也聊那些別人覺得沒什麼,但我們會崩潰的小事。 像是「今天又爆買尿布」、「預算怎麼都抓不準」、「我是不是又叫太多外送了」這些瑣碎,常常就是壓垮我們的最後一根稻草。 我喜歡那裡的氛圍:不是來上課,而是一起活過這週。 我們在那裡分享、陪伴、喘息,把自己的時間感,一塊一塊拼回來。 如果你也正在思考怎麼分配家庭的金錢與時間壓力,推薦你一起看看這篇:《新手爸媽怎麼分配育兒開銷?這個方法讓財務不再是引爆點》。 裡面提到的「金錢與時間的分工」,不只是讓財務變輕鬆,也是在提醒我們:妳不是該獨自扛起全部,育兒這件事,值得兩個人一起扛。 給妳,正在撐著的媽媽 你不是時間管理差,你只是太久沒被照顧了。 你不孤單,那些你不敢說出口的累,我們懂。 那些凌晨三點抱著孩子坐在地上偷偷流的眼淚,我們也流過。 妳已經撐很久了,真的可以,讓自己喘口氣了。 有時候,媽媽只是需要有人告訴她: 「妳今天已經很棒了,現在可以先休息一下沒關係。」 希望你也能在自己的生活裡,慢慢找回那個屬於自己的小空格,然後,溫柔地把自己放回來。 即使只有十分鐘,也值得。 因為媽媽的時間很珍貴,也很值得被好好守護。

媽媽的時間不是不夠用,是沒被留給自己:從忙到沒靈魂,到慢慢找回喘息感的日常練習 Read More »

新生兒用品要買齊嗎?哪些能等等買?新手媽媽預算思考3關鍵

面對新生命的到來,準爸媽最先感受到的,除了喜悅,還有滿滿的「待買清單」。但在一連串「新手媽媽必備」的標籤轟炸下,到底哪些東西是真正需要的?哪些支出其實可以等等? 新生兒準備期:每樣東西看起來都超重要,但錢包卻開始哭 還記得那時懷孕初期,一打開網頁搜尋「新生兒用品準備清單」,跑出來的不是幾項必備,而是一整串像是要開育嬰百貨行的規模。 各大論壇、社團、部落客分享的清單上,奶瓶、溫奶器、推車、安全座椅、背巾、寶寶床……通通標註「新手媽媽必備」,還附上推薦連結。 那陣子真的是邊做筆記邊焦慮。每一樣看起來都好重要、不買好像會虧待孩子,但每買一樣,內心的小算盤就多跳一次警報。 後來才發現,有些東西根本用不到(很多買了之後甚至忘記自己有買,最後在大掃除才發現),或者其實可以先借、等有需要再入手。 生小孩為什麼這麼花錢?來自社會期待的「理想父母模板」 從我們準備迎接小孩開始,社會就不斷給我們「理想父母」的標準:用品要齊全、環境要無毒、每一步發展都要完美安排。彷彿沒有準備好所有東西,就會對不起孩子。 但理性一點問自己:我真的需要照著別人那套育兒方式來做嗎?還是可以走一條「比較適合我們家」的路? 其實最現實的育兒問題,不只是要不要買,而是「我們的家庭能不能承擔這樣的生活方式?」 當理想碰上現實,才會發現比起育兒清單,更重要的是:我們家怎麼分工?每個月能花多少?我們想給孩子什麼樣的陪伴與生活? 每個家庭的教養風格不同,預算分配也會長得不一樣 ✔ 有些人喜歡精緻育兒,每樣都用最好的,這樣她們有安全感。 ✔ 有些媽媽走極簡派,接受二手用品,把錢花在陪伴與體驗。 這些選擇沒有對錯,只有「適不適合妳們家的狀況與價值觀」。 我曾經有位學員,一開始為了要當完美媽媽,每樣都買最好的,但三個月後撐不住,不得不開始賣掉用不到的東西、申請育嬰留停。 她才開始真的盤點家庭預算,重新調整每月的花費比例,把錢放在真正對她來說重要的地方,也因此後來更安心、更快樂。 預算怎麼分?與其照清單買,不如先想清楚這幾件事 與其問「這東西可不可以買二手?會不會用不到?」不如反過來問: 👉 這東西我們家的生活真的需要嗎? 👉 如果先不買,有沒有備案?真的缺再補行不行? 👉 我們目前能夠承擔的育兒預算是多少? 有些人覺得推車超重要,有些人全程用背巾。有些人覺得一定要升級副食品鍋,有些人拿現有電鍋慢慢試。 每個選擇背後都是「當下的家庭狀況」和「媽媽的需求」在說話。 所以比起參考別人的採購經驗,更重要的是先回頭問:「什麼對我們家來說是最實用、最安心的選擇?」 回到預算這件事上:我們真的知道錢花去哪了嗎? 有些開支是幾乎跑不掉的,比如疫苗、健檢、寶寶的醫療費。但也有些花費,其實會因為育兒方式而有很大不同——比如奶粉 vs 親餵、尿布 vs 布尿布、副食品自己煮還是買現成的。 所以與其套用別人的分類方式,不如從幾個方向去想: 「我們家有多少時間?想把時間放在哪裡?」 「哪些是我自己覺得安心、必要的?哪些只是別人說一定要?」 「在我們目前的收入下,有多少錢可以分配在孩子身上,而不會讓整體生活太吃緊?」 如果這題讓妳卡住了——放心,很多媽媽都是從「不知道怎麼算」開始。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設計了《一對一60天記帳陪跑》,不是要妳變成會計師,而是陪妳把花錢的感覺變成清楚的數字,幫妳看懂錢到底花去哪、怎麼分配才不焦慮,讓「養小孩的花費」不再只是猜。 👉 點我看更多《記帳陪跑》的內容(適合剛開始想整理財務的媽媽) 延伸提醒:未來的支出,也別忘了預先思考 現在只是起點,未來的開支還包括: 這些都會慢慢出現,現在不需要一次準備好,但可以開始慢慢思考、開始預留彈性。 如果你在規劃預算的過程中,發現不只是「東西要不要買」的問題,而是跟另一半怎麼分工、怎麼分錢這塊也讓你卡卡的,那你可能會喜歡這篇: 👉 《新手爸媽怎麼分配育兒開銷?這個方法讓財務不再是引爆點》 這篇文章分享了一位媽媽從記帳陪跑到和另一半建立育兒共同帳戶的過程,裡面有很多夫妻協作的實例與方法,特別適合正在努力讓家庭變得更穩的你。 媽媽不是什麼都要自己扛,而是要學會「怎麼分配自己的資源與力氣」。 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妳從焦慮感裡退一步,找到自己的節奏。 我們一起慢慢來 🙂

新生兒用品要買齊嗎?哪些能等等買?新手媽媽預算思考3關鍵 Read More »

新手媽媽怎麼選?從月子中心 vs. 在家坐月子看懂產後預算規劃

這篇文章是我和一位準媽媽朋友的聊天延伸出來的。朋友開頭就說:「最近一直在想,到底要不要住月子中心?」 我問她:「那妳自己比較想哪一種?」 她說:「其實我不知道怎麼選,因為每種方式都有人說好,有人說不好,我也不太知道家裡目前財務到底能不能負擔得起。」 我們就這樣慢慢聊起來,沒有打開報表,也沒有立即下決定,只有一個念頭:「不急,先弄懂自己在意什麼。」 【真實對話起點】什麼是適合自己的選擇? 我問她:「那妳心裡最擔心的是什麼?」 她說:「我怕選錯。住月子中心好像比較輕鬆,但又怕花太多錢會影響之後的支出;如果選擇在家,又怕會太累,根本沒休息到。而且我也會擔心小孩出生之後的花費,像奶粉、尿布、疫苗、保母那些,感覺未來每個月都是錢…想到就有點不安。」 我點點頭:「那妳覺得,妳現在的狀況,有哪些條件或資源,是可以幫妳做選擇的?」 她苦笑:「這就是問題啊,我完全沒算過家裡的錢,也沒有什麼固定在記帳,我甚至不知道我們每個月實際花多少。」 我說:「沒關係啊,我們可以先從妳心裡的需求開始想。」 【花費比較表】月子中心 vs. 在家坐月子 項目 月子中心 在家坐月子 每日花費 NT$5,000~10,000 月嫂約NT$2,800~4,500 28天總額 NT$140,000~280,000 約NT$50,000~90,000(含月子餐、用品等) 優點 環境專業、照顧集中 彈性安排、費用較低 限制 價格高、需預約 需要有人協助或安排月嫂 我跟她一起看了這張表,然後問:「如果這兩個選項價格差了一倍以上,那妳會比較希望哪一種情況發生?」 她猶豫了一下說:「我好像其實希望能好好休息,但我又不敢說一定要花那麼多錢。」 我說:「妳的顧慮很合理,那我們可以再想一步:先不急著算錢,我們暫時把金額放一邊,來看看哪一種生活狀態比較貼近妳現在的需要。等搞清楚這件事後,我們再一起看預算怎麼搭配。」 👉 如果你卡在「不知道怎麼跟另一半溝通預算與選擇」,也可以參考這篇:〈夫妻金錢觀不同?這樣談錢不吵架!〉 【慢慢釐清的過程】不是比較,是回頭看自己 我問她:「妳有想過妳需要哪些幫助嗎?例如,是怕睡不好、沒人顧小孩、吃不好,還是單純希望有人在身邊讓妳安心?」 她沉默了一下,然後說:「好像每一點都有一點欸……我不確定我到底最需要什麼,但我知道我不想一個人撐。」 我說:「這句就很關鍵了。那妳覺得,在家坐月子的安排,有辦法幫妳達成這個嗎?還是月子中心比較有機會讓妳被照顧到?」 她想了想說:「可能…如果我找到信任的月嫂,也許在家也可以;但我現在真的不知道去哪找那種人。」 我回:「那或許我們現在要先處理的,不是要不要住月中,而是有沒有穩定的後援選項可以選。」 她點頭:「有點像是,先搞清楚有哪些條件,才能知道自己能選什麼對吧?」 我點頭:「對。而且有時候不是妳不會選,是根本沒有人幫妳把那些條件整理出來。」 【對話的尾聲】決定是慢慢走出來的,不是比出來的 我們聊到後來,她自己在紙上寫了一張表:「我擔心的事」、「我需要的支持」、「我可能有的資源」,然後發現其實她有些朋友也正在經歷類似的思考,只是她沒說出來。 我跟她說:「做預算、算花費,其實不是為了控制妳的選擇,而是幫妳看清楚什麼能做、什麼可能再等一下。這樣妳才能選得穩。」 她後來說:「謝謝妳聽我講這麼多,沒有急著給我答案,而是陪我一起釐清。」 我說:「每個人都可以慢慢看見屬於自己的方向,不用急著下決定,只要一步步往更貼近自己的選擇前進就好。」 那天聊完後我心裡想,其實很多媽媽都是在資訊不對稱與情緒焦慮中做出選擇的。如果能有人陪她一起釐清狀況,也許那些決定就不會那麼孤單、那麼慌張。 📩 所以如果妳現在也在面對類似的拉扯,不太確定自己狀況適合哪種安排,不用急著選,也不用一個人想。歡迎妳加入媽媽商學院官方Line@mompower,說說妳的情況,我們可以像今天這樣聊聊,幫妳一起釐清思緒,慢慢把答案找出來。

新手媽媽怎麼選?從月子中心 vs. 在家坐月子看懂產後預算規劃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