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規劃

財富自由其實有公式?兩位媽媽教練的《拿鐵因子》實用閱讀分享

你有想過財富自由其實是有公式的嗎?不是那種複雜的投資計算,而是三個任何人都能做到的生活秘密。 部落格小編最近聽了一場很特別的週三LiveTalk,是由記帳陪跑教練Mina和Althea一起進行的實用閱讀分享。她們用輕鬆對話的方式,帶大家深度解析《拿鐵因子》這本經典理財書,讓我聽完後有種原來理財可以這麼簡單的感覺! 本篇把這場精彩的雙人分享整理成文章,特別是她們提到的財富自由三個秘密,真的很適合每天忙得團團轉的新手媽媽們。 從生活小儀式看見習慣的力量 這場分享很有趣,一開始兩位教練聊起各自的工作前儀式。 Mina教練習慣每天開工前先喝一杯中杯美式咖啡,這是她進入專注工作前的專屬儀式。Althea教練則有不同的流程:打開行事曆確認今天要做的事,然後到測驗打字速度的網頁練習5分鐘,才開始正式工作。 聽起來像是無關緊要的小習慣,但這其實跟《拿鐵因子》書中的核心觀念息息相關:習慣的力量遠超過我們的想像。分享中提到,習慣其實是一種很省力的模式,我們的大腦都喜歡輕鬆不費力的。 想想看,我們每天有多少行為是在無意識中重複進行的? 理財也是一樣,與其靠意志力強迫自己記帳或存錢,不如把這些行為設計成自然而然的習慣。 具體的做法包括把記帳跟生活中某個固定行為綁在一起,比如設定固定時間播放一首特定音樂,在歌曲播完前完成當天的記帳。或者像Althea教練分享的實用例子:為了每天美美上班但不想煩惱穿搭,乾脆把衣服制服化,選定幾套類似款式輪流穿,既節省選擇的時間,又能維持良好形象。 這些小小的調整,一段時間後就會發現自己有了大大的進步。當我們把理財變成習慣,就不用每次都消耗意志力去「決定」要不要記帳、要不要存錢,而是自然而然地執行。 財富自由第一個秘密:先付錢給自己 《拿鐵因子》提到的第一個致富秘密是先付錢給自己。這個概念用飛機安全宣導來理解最貼切: Mina教練用這個比喻解釋:「空服員總是提醒乘客,遇到緊急狀況要先替自己戴上氧氣面罩,再去協助他人。這不是自私,而是確保自己有能力去幫助別人。」 這個觀念對很多媽媽來說特別重要卻也特別困難。分享中特別提到,家長們都容易先想到孩子,想把最好的給他們。但先把自己照顧好,才有能力去照顧其他人。這種心態是一種讓善意及能力都可以延續下去的生活智慧與態度。 在理財上也是同樣道理,只有先照顧好自己的財務安全,才有餘力去支持家人、幫助他人。很多人工作忙碌一整天,回家做完帳務記錄後發現,雖然花了不少錢,但生活卻缺少了成長感。我們常常忘記要為自己的學習、健康、未來做投資。 先付錢給自己不只是指存錢,也包括投資自己的成長。 這裡的投資自己可以是很具體的行動:為自己買一門有用的課程、定期健康檢查、或者每個月固定存一筆錢作為未來的安全感。 當我們開始重視自己的價值,自然就會做出更有利於長期發展的財務決策。 財富自由第二個秘密:好習慣勝過列預算 第二個秘密是養成習慣,而且書中特別強調:好習慣勝過列預算。 分享中提到自律性的習慣不太容易長期執行,所以建議把每天需要進行的事情,慢慢規劃設定成一個自動進行的系統,讓任務可以更自然而然地進行與完成。 從大腦運作的角度來看,有一個好的習慣,其實會比我們不停思考要怎麼做來得容易很多。固定的選擇模式可以讓大腦不用每次都費力思考,自然就能持續下去。 很多人理財失敗,不是因為不懂方法,而是無法持續執行。傳統的預算制定往往很理想化,列出密密麻麻的支出項目和精確金額,但現實生活中總有各種突發狀況打亂計畫。 與其花時間做完美的預算表,不如專注於建立幾個關鍵的理財習慣。比如養成每次想買非必要物品時,先等24小時再決定的習慣,或是每月固定轉帳一筆錢到儲蓄帳戶的習慣。 習慣的建立需要從簡單的地方開始。 就像把複雜的選擇簡化成固定模式一樣,理財習慣也要選擇容易執行的項目,讓大腦不會感到負擔。當第一個習慣穩定後,再慢慢加入其他習慣。 好習慣會產生複利效應,一個小習慣會帶動其他正向改變,逐漸建構出穩定的理財體系。這樣的方式比一次性的大改變更容易成功,也更能持續下去。 財富自由第三個秘密:現在就過富足的生活 第三個秘密可能是最顛覆的:現在就過富足的生活。 分享中提出一個很棒的問題:「你每天做的事情和選擇,有讓你離夢想更近了嗎?」這個夢想不需要很遠大,可以只是一件你現在想做的事情。 對這個觀念有很深的感觸:我們很多時候都被『財務自由』搞得很焦慮,想著財務自由之後才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但是,我們明明就可以從現在開始做自己想做的事,不用等到財務自由啊。 很多人把財務自由當作遙遠的目標,覺得要等到有了足夠的錢才能開始享受生活、追求夢想。但《拿鐵因子》提醒我們,富足不等於有錢。富足生活並非單純靠金錢衡量,而是時間、健康、人際、成長與價值感的平衡。 每個人都可以依照自己的狀態與價值,創造屬於自己的富足生活。 Althea教練分享了很真實的人生感悟:「我25-30歲的時候是樂天派,覺得每個月有薪水,有存一點錢,也很開心花錢,生活就很幸福。到了30歲結婚、有小孩、轉職、想買房子等等,雖然發現20幾歲的自己沒有什麼規劃,但同樣地也沒有留下什麼遺憾。該玩的玩過了、該買的買過了,也可以穩下心來朝向自己真正想要的目標前進。現在40歲了,不會那麼恐慌,稍微有一點自信地說自己是有走在理財的路上。」 每個人生階段都有不同的富足定義,重點是在當下的條件中找到平衡和滿足感。財務規劃是為了支持這種富足生活,而不是為了累積財富而犧牲現在的快樂。 重新理解「拿鐵因子」的真正意義 很多人誤解「拿鐵因子」是要大家省下每一杯咖啡,變成苦行僧般的生活。但書中的真正意思是:拿鐵因子只是一個比喻,是指那些可花可不花的非必要支出。不是要求自己變成一個吝嗇的人,而是知道哪些該花,哪些可以有其他方法來替代花費與支出。 分享中也提到很重要的觀點:每個人所需要花的錢和想要花的錢,都是不一樣的。舉例來說,如果某個人出入都搭計程車,我們可能會覺得很奢侈,但也有可能這個人是坐輪椅、行動不便,所以才需要這樣的服務。對他而言,這些花在計程車上的錢,就是他的「需要」了。 每個人的必要支出都不一樣。對有些人來說,工作前的咖啡是重要的儀式感,那就是值得的花費。重點不是完全不花,而是清楚知道自己為什麼花這筆錢,以及這筆錢是否符合自己的價值觀和目標。 我們真正要檢視的是那些無意識的支出,那些可花可不花卻在不知不覺中累積的費用。當我們開始有意識地檢視支出,自然就會做出更符合長期利益的選擇。省下來的錢可以用在更重要的地方,比如投資自己的成長、家人的教育,或是實現真正想做的事情。 兩位教練帶來的陪伴力量 聽完這場雙人分享,我深深感受到陪伴學習的價值。兩位教練用輕鬆對話的方式,讓原本可能艱深的理財觀念變得親近易懂。她們不只分享書中理論,更融入各自的生活體驗和實際觀察,讓聽眾可以更容易理解和應用。 兩位教練的不同背景和觀點互相補充,Mina教練偏向理論整理和系統思考,Althea教練則更擅長生活實例和人生感悟,這樣的組合讓內容更豐富完整。對於想要學習理財的媽媽們來說,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偏好選擇更適合的教練風格。 理財其實不需要孤軍奮戰。有專業教練的指導,加上同儕的鼓勵,更容易建立穩定的理財習慣。如果你也想要有專業教練陪伴你實踐《拿鐵因子》的觀念,我們MomPower的記帳陪跑服務就是專門為媽媽們設計的。你可以指定Mina教練或Althea教練為你服務,不過實際安排會以教練們的時間為主,也可能由其他同樣專業的教練為你提供服務。 立即行動:免費加入學習社群 如果你也想聽到更多這樣的精彩分享,我們每週三中午都會在「8週存款成長營LINE社群」舉辦LiveTalk,由不同的專業教練分享實用的理財技巧和人生智慧。 這個社群完全免費加入,而且有很多同樣在學習成長的媽媽們互相鼓勵支持! 歡迎點擊下方連結加入我們: 👉 立即加入8週存款成長營LINE社群 結語:財富自由從今天的選擇開始 《拿鐵因子》教給我們的三個秘密:先付錢給自己、養成好習慣、現在就過富足的生活。 看起來簡單,實際上卻是很深刻的人生智慧。透過兩位教練的分享,我們看到這些觀念如何在真實生活中實踐和體現。 真正的財富不只是銀行帳戶的數字,更是對生活的掌控感、內心的安全感,以及實現自我價值的能力。而這些,都可以從今天開始培養。 […]

財富自由其實有公式?兩位媽媽教練的《拿鐵因子》實用閱讀分享 Read More »

新手媽媽專用記帳法:3 種最簡單的入門方式

當媽媽後是不是常常覺得錢像水一樣流走,月底看帳戶才驚覺「錢怎麼又不夠了?」 小編身邊很多新手媽媽朋友都有這個困擾,想記帳卻不知道從何開始或是試過幾天就放棄了。 其實記帳不是要你變成會計師,而是讓你看清楚錢的流向,並且慢慢找回對家庭財務的掌握感。這篇小編要來分享 3 種最適合新手媽媽的記帳方法。從最簡單的開始,一步步建立屬於你的理財習慣! 為什麼新手媽媽特別需要記帳? 在進入方法之前,小編想先聊聊:為什麼當了媽媽後,記帳變得這麼重要? 育兒開銷比想像中多很多 奶粉、尿布、副食品、衣服、玩具、醫療…每一項看起來不多,但加起來就是一筆可觀的數字。如果沒有記帳,真的很難記得錢都花去哪了。 收入可能減少,壓力卻變大 很多媽媽產後請育嬰假或減少工作時數,收入減少的同時,開銷反而增加,這種財務壓力如果沒有具體數字,很容易讓人焦慮到睡不著。 需要為孩子的未來做準備 教育金、緊急預備金、保險規劃…當媽媽後會發現,需要準備的錢突然變好多。記帳可以幫你看清現況,才知道該怎麼開始存錢。 好,那我們就來看看 3 種最適合新手媽媽的記帳方法吧! 完全新手的第一步:流水帳記帳法 適合對象:從來沒記過帳、不知道從何開始的媽媽核心概念:先不管分類和分析,只要把每一筆花費記下來就好 怎麼做? 記帳範例 10/2 今日總計: $1,000 這個方法的好處 小編的貼心提醒 很多媽媽會想「這樣記有用嗎?」老實說,流水帳記帳法的重點不是分析,而是讓你開始面對金錢。當你開始記錄,你就會開始注意自己的消費,這就是改變的第一步! 已記帳1-2個月:分類記帳法 適合對象:已經記帳1-2個月,想要更了解支出結構的媽媽核心概念:把花費分門別類,看清楚每個類別的佔比 怎麼做? 記帳範例 9 月支出統計: 本月總支出: $30,100 這個方法的好處 進階小技巧 當你熟悉分類記帳後,可以在每個大分類下再設小分類。例如: 寶寶相關可以細分: 這樣可以更精準地看出,寶寶開銷中哪一塊佔比最高。 已經能穩定記帳:目標導向記帳法 適合對象:已經能穩定記帳,想要開始存錢的媽媽核心概念:先設定存錢目標,再透過記帳監控進度 怎麼做? 這個方法的好處 小編的真心話 這個方法最適合「已經知道自己要什麼」的媽媽。如果你現在還在摸索階段,不用急著跳到這一步,先從流水帳或分類記帳開始就好。記帳是漸進式的,不是一步登天! 3種方法的比較表 記帳方法 難易度 適合階段 主要目的 所需時間 流水帳記帳 ⭐ 完全新手 養成記帳習慣

新手媽媽專用記帳法:3 種最簡單的入門方式 Read More »

新手媽媽理財第一步:從混亂到有序的金錢管理

部落格小編最近收到很多新手媽媽的私訊,都在問同一個問題: 「我以前從來不管錢的事,都是老公在處理,但現在有了寶寶,突然覺得我也該學理財了,可是完全不知道從哪裡開始…」 看到這些訊息,我想起了一位學員曾經跟我分享過的話:「當媽媽之前,覺得理財是另一半的事;當媽媽之後,才發現理財是全家人的事。」 如果你也正處在這種「想學但不知道怎麼開始」的理財覺醒期,這篇文章就是專門為你寫的。 為什麼新手媽媽特別需要學理財? 責任感突然變重了 以前花錢只要考慮自己,現在卻要為孩子的未來負責。教育金、保險、日常開銷…每一筆支出都讓你開始思考:「這樣花錢對嗎?」 金錢角色重新分配 可能你以前沒有主動參與家庭財務管理,讓另一半處理所有財務決定,但當了媽媽後發現,育兒支出的細節只有你最清楚,不參與理財就無法掌握家庭財務的全貌。 收入結構改變了 不管是暫時離職、減少工作時間,還是增加育兒相關支出,家庭的金錢流向都和以前不一樣了,需要重新建立管理方式。 面對這些改變其實不用太過焦慮,因為這反而是你開始真正掌握財務主導權的好機會! 新手媽媽理財的3大迷思 在開始學理財之前,小編先跟大家破解幾個常見的迷思: 迷思一:「我數學不好,學不會理財」 理財不是數學考試,重點不在計算複雜的公式,而在於建立管理金錢的好習慣。所以只要會加減乘除,就足夠了! 迷思二:「沒錢還談什麼理財?」 理財不是有錢人的專利。即使預算緊張,學會分配每一塊錢、避免不必要的浪費,也是很重要的理財技能。 迷思三:「理財就是要投資賺錢」 對新手媽媽來說,理財的第一步不是投資,而是「管理」。先學會記帳、預算、存錢,建立穩固的財務基礎,再考慮投資。 從混亂到有序:新手媽媽理財4步驟 破解幾個常見的迷思後,就要進入實際執行的部分了! 別擔心,小編把步驟整理得很簡單,跟著做就能慢慢看到改變! 第一步:理解你的金錢現況 不用害怕面對數字,先從「看懂」開始。 坐下來花30分鐘,把以下資訊寫在紙上: 這個步驟的目的不是要做到分毫不差,而是讓你對家庭財務有「大概的概念」。很多媽媽做完這一步就鬆了一口氣,原來家裡的錢沒有想像中混亂。 第二步:開始簡單記帳 選擇最不會給你壓力的記帳方式。 新手媽媽的時間和精力都很有限,記帳方法要越簡單越好: 手機記帳APP:推薦使用有分類功能但操作簡單的APP,花3秒記錄就好。 信封分類法:把每月預算分裝在不同信封裡(生活費、育兒費、娛樂費),花完就沒了。 週記帳法:每週花10分鐘回想本週的主要支出,不用每筆都記,記住大項目即可。 記住,記帳的目的是幫你了解錢花到哪裡去了,不是要折磨你。如果某個方法讓你覺得有壓力,就換一個! 第三步:設定簡單的預算分配 用「三分法」開始你的預算規劃。 把家庭收入簡單分成三大塊: 這個比例不是標準答案,而是一個起點。每個家庭的狀況不同,你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調整,重點是開始有意識地分配金錢。 第四步:建立家庭財務溝通 讓另一半成為你的理財夥伴,而不是局外人。 很多新手媽媽開始學理財後,會遇到另一半不配合的問題。建議你: 定期財務會議:每月找個輕鬆的時間,一起檢視支出狀況,討論下個月的預算安排。 分工合作:不一定要兩個人都記帳,但可以分工負責不同類別的支出管理。 目標一致:一起討論短期和長期的財務目標,讓理財變成共同努力的方向。 給理財新手媽媽的實用建議 從「夠用」開始,不要追求完美 剛開始理財時,目標不是要做到「完美無缺」,而是要「夠用就好」。記帳記個大概、預算抓個範圍、存錢存一點點,都比什麼都不做來得好。 善用育兒津貼和補助 這是小編研究過後發現很多媽媽會忽略的!政府有很多育兒相關的津貼和補助,像是育兒津貼、托育補助、生育給付等,記得去申請!這些錢可以成為你們家理財的重要資源。 建立「媽媽專用基金」 除了家庭共同的儲蓄目標,建議你也為自己設立一個小小的「媽媽基金」,可能是100元、500元都沒關係,這是專門給你買喜歡的東西、或是學習成長用的錢。 這不是自私,而是提醒自己:即使當了媽媽,你依然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權利為自己的快樂和成長投資。 尋找學習資源和社群 理財路上不要一個人孤軍奮戰。可以加入媽媽理財社群、追蹤相關部落格、聽Podcast,或是找一位有經驗的朋友當你的理財導師。 如果你希望有更多陪伴和指導,MomPower

新手媽媽理財第一步:從混亂到有序的金錢管理 Read More »

帶寶寶出國前的小煩惱:為什麼我買不到旅平險?

最近暑假到了,小編收到好多媽媽的詢問:「為什麼我想幫寶寶買旅平險,保險公司卻說無法投保?」身為部落格小編,我決定深入研究這個問題,發現原來帶嬰幼兒出國的保險眉角真的不少!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我整理的心得。 為什麼保險公司說孩子「無法投保」? 小編看到有位媽媽在我們的社群裡哭訴:「明明大人可以輕鬆買旅平險,為什麼帶10個月大的寶寶出國卻被拒保?」相信很多新手爸媽都有過這樣的困惑。 其實背後有個重要的法規限制,就是所謂的「69萬保額上限」。根據保險法規定,15歲以下孩子的身故保額(包含壽險、意外險、旅平險)累計不能超過69萬元。許多孩子光是學生平安保險加上爸媽之前買的意外險,就已經接近這個上限了。 更麻煩的是,大部分旅平險都是「套餐式」設計,主約和附約有固定比例。如果孩子只剩幾萬元的投保空間,那醫療險保額可能只有幾百元,根本沒什麼實際保障效果。 原來還有「無身故保障」的選擇 不過研究後我發現,現在有些保險公司推出了專門給小朋友的「無身故保障」旅遊險! 這種保險不包含死亡理賠,專注在醫療和意外傷害保障,所以不會受到69萬限制。說實話,帶孩子出國我們最擔心的本來就是生病就醫,而不是其他意外,這樣的設計其實很貼心。 目前市面上確實有幾家保險公司提供這類商品,有些甚至還包含海外突發疾病保障,讓爸媽更安心。 醫療保障才是關鍵重點 想像一下這個情境:在日本某個深夜,寶寶突然發高燒,你們語言不通、人生地不熟,急著找醫院,結果醫療費超貴…這才是真正讓爸媽害怕的狀況啊! 一般來說,兒童旅平險的醫療保額大多在3-6萬左右,對於亞洲短程旅遊其實已經足夠應付常見的感冒發燒。如果是去歐美或者比較長天數的旅行,可能要考慮保額更高的方案。 特別要注意的是「法定傳染病保障」,對於免疫力還在發育的寶寶來說很重要。如果孩子在國外感染流感、腸病毒等,沒有這項保障可能面臨理賠爭議。 個人責任險:小孩闖禍的救星 除了醫療保障,還有一個常被忽略但超重要的項目:個人責任險! 小孩在新環境容易興奮過頭,可能不小心破壞飯店設施、撞倒昂貴物品,或是無意間碰撞到其他旅客。個人責任險的保費通常很便宜,但保障範圍可以從25萬到100萬,真的是低成本高保障的選擇。 我就聽過有媽媽分享,她家寶寶在韓國飯店大廳興奮跑跳,結果撞倒了昂貴花瓶,幸好有個人責任險幫忙處理賠償問題。 投保方式比你想的簡單 研究下來發現,其實投保方式沒那麼複雜: 7歲以下的孩子,爸媽可以直接網路投保,最快1小時就生效!對於臨時決定出國的家庭超方便。 7歲以上就需要孩子親自簽名,要提前幾天準備要保書。 建議全家投保同一家保險公司,這樣萬一需要理賠時,文件處理會方便很多。而且多數保險公司都規定要先幫爸媽投保,才能幫孩子加保。 實用的投保前檢查清單 整理了一個超實用的檢查清單給大家: Step 1:確認孩子現有保險額度翻出學生平安保險單和之前買的意外險,計算一下還有多少投保空間。 Step 2:選擇投保方式7歲以下選網路投保最快,時間充裕的話可以考慮要保書方案(通常醫療保額更高)。 Step 3:確認保障內容醫療保額夠用嗎?有包含法定傳染病嗎?個人責任險額度足夠嗎?有海外緊急救援服務嗎? Step 4:準備投保資料孩子身分證字號、信用卡、詳細旅遊行程。 別讓保險成為旅遊的阻礙 看完這些資訊,希望能幫助正在煩惱的爸媽們!記住一個重要原則:先求有保障,再求保障完美。 即使保額不是最高的,至少有基本保障總比什麼都沒有好。而且比起研究保險,這些事情其實更重要:出發前諮詢小兒科醫師、準備常用藥品、查好當地醫療資源、安排適合寶寶的行程。 當然,每家保險公司的條款和方案都不太一樣,實際投保時還是要仔細閱讀條款內容,或者找專業的保險顧問討論,畢竟保險商品會隨時調整更新。重點是找到最適合自己家庭狀況的保障方案! 想要更多理財支持?歡迎加入我們的學習社群! 寫完這篇文章,我深深覺得當爸媽真的不容易,要考慮的風險和花費比以前多好多!如果你也跟我一樣,希望學習更全面的家庭財務規劃,包括如何存旅遊基金、規劃保險預算等等。 很推薦加入我們的「8週存款成長營 | 每週三LiveTalk分享存錢記帳小技巧」群組!裡面有超過3100位媽媽一起討論家庭理財大小事,每週三中午還會有專業的理財規劃師和教練分享實用的生活財商技巧。 不管是想存旅遊基金、學習記帳方法,還是規劃家庭保險預算,都能在這裡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和專業建議。大家互相鼓勵、一起成長,讓理財變得不再孤單! 延伸閱讀 想了解更多帶寶寶出國的完整攻略嗎?小編也為大家準備了後續文章: 下一篇:帶嬰兒出國旅遊,旅平險這樣買才安心!實用投保檢查表詳細的投保流程、文件準備清單,還有超實用的檢查表讓你不會漏掉任何步驟! 完整攻略:全家出國旅遊預算怎麼抓?從機票到保險的完整花費規劃保險費該佔旅遊預算多少比例?如何聰明存旅遊基金?讓每一塊錢都花得有價值!

帶寶寶出國前的小煩惱:為什麼我買不到旅平險? Read More »

媽媽如何增加收入?先看清錢怎麼流,再讓副業成為真正的幫手

我發現很多媽媽的煩惱,跟我當初一模一樣: 明明育兒已經夠累了,還要擔心錢不夠用。 看到帳戶餘額滑落,心裡只剩一句話「到底錢都去哪了?」 這種無力感,不是因為我們花得特別多,而是因為:沒人教過我們怎麼掌握家庭財務。 錢一直留不住,是因為… 小孩剛出生那年,我明明沒亂花,帳戶餘額卻一直滑落。後來我回頭去看,才發現有3個地方在默默漏財: 沒有預算規劃,每個月都在「邊花邊懺悔」 像是嬰兒用品、親友紅包、媽媽團購…每一筆都合理,但加起來就驚人。當時我連基本的預算表都沒有,月底就是看著帳戶發呆。 不敢談錢,家務和財務都自己扛 老公常說:「有需要再跟我說。」但我常常”不想造成他的壓力”,結果很多家庭支出默默刷在自己卡上。後來才明白,家庭財務不是誰要扛全部,而是需要一起談、一起扛。 收入不穩,卻又一直忍不住「報復性花錢」 那陣子我接了一些案子有收入,但因為育兒壓力大,我常靠買東西來安慰自己。結果,花得比賺的還多,存不了錢也讓自己更焦慮。 想改善財務,先處理「流」的問題 有一位媽媽學員說得很好:「我現在不求變有錢人,只想每個月不再為錢焦慮。」 這就對了!與其拼命想賺更多,不如先找出財務漏洞,慢慢堵住。 ✅ 如果妳不知道錢花去哪了,先從記帳開始。 用 App 或紙本都可以,重點是建立「記得要看自己花了什麼」的習慣。 ✅ 如果每月都沒剩,可以用小額分類帳戶存錢 比如:每週轉200元到「自己存錢專用戶」,一點一點累積。 ✅ 如果家裡財務都是妳在管,可以試試開一次夫妻財務會議 就算只是聊聊下個月的支出,都有幫助。 如果妳覺得「這些道理我懂,但要怎麼跟另一半開口談錢,真的很難」,那妳不是一個人。很多媽媽都卡在「不想吵架但又很想溝通」的兩難中。這篇文章可以給妳一些靈感👉《夫妻金錢觀不同?這樣談錢不吵架!育兒家庭的理財溝通術》 增加收入前,先盤點妳手上的資源 很多媽媽一想到「增加收入」,就覺得壓力山大,甚至以為一定要花錢進修、砸錢學技術。 但其實在我們身邊,早就有不少可以運用的資源: 不需要一口氣做很多,從一樣妳有興趣、也有能力開始,就能慢慢累積信心與收入。 當妳開始行動,卻又總覺得錢怎麼存都不夠… 很多媽媽跟我說:「我想接案、想增加收入,但我根本不知道我家的錢現在長怎樣!」 其實真正讓我們行動卡關的,不是沒方法,而是看不清現況。 如果妳也有這種感覺,我很推薦妳試試我們的《60天記帳陪跑》服務。 不是要妳當會計師,而是: 很多媽媽都說:「原來,不是我不會記帳,是我一個人太難堅持。」 這句話聽起來簡單,背後卻藏著很多累積的壓力和孤單。 也有不少媽媽在終於看清楚收支狀況後,發現自己其實沒有那麼缺錢,反而安心了不少。 也有些媽媽則是在看懂數字之後,才真正知道:原來自己真的有差距,那就能抓到關鍵點,知道自己還差多少、該從哪裡開始補,而不是一直忙得很累卻不知道重點在哪。 那就讓我們陪妳撐過這60天,一起走向有底氣的生活。 我們不需要當女超人 妳不是要又顧小孩又賺大錢才算成功。 能夠穩定過生活、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每一步都為自己和家人多存一點底氣,這樣就夠好了。 因為當妳的步伐穩了,資產自然會一點一滴地累積起來。更重要的是妳會在這個過程中開始相信,自己真的有能力掌握生活。 我們不是在賺快錢,而是在重建一個穩穩的自己。

媽媽如何增加收入?先看清錢怎麼流,再讓副業成為真正的幫手 Read More »

新生兒用品要買齊嗎?哪些能等等買?新手媽媽預算思考3關鍵

面對新生命的到來,準爸媽最先感受到的,除了喜悅,還有滿滿的「待買清單」。但在一連串「新手媽媽必備」的標籤轟炸下,到底哪些東西是真正需要的?哪些支出其實可以等等? 新生兒準備期:每樣東西看起來都超重要,但錢包卻開始哭 還記得那時懷孕初期,一打開網頁搜尋「新生兒用品準備清單」,跑出來的不是幾項必備,而是一整串像是要開育嬰百貨行的規模。 各大論壇、社團、部落客分享的清單上,奶瓶、溫奶器、推車、安全座椅、背巾、寶寶床……通通標註「新手媽媽必備」,還附上推薦連結。 那陣子真的是邊做筆記邊焦慮。每一樣看起來都好重要、不買好像會虧待孩子,但每買一樣,內心的小算盤就多跳一次警報。 後來才發現,有些東西根本用不到(很多買了之後甚至忘記自己有買,最後在大掃除才發現),或者其實可以先借、等有需要再入手。 生小孩為什麼這麼花錢?來自社會期待的「理想父母模板」 從我們準備迎接小孩開始,社會就不斷給我們「理想父母」的標準:用品要齊全、環境要無毒、每一步發展都要完美安排。彷彿沒有準備好所有東西,就會對不起孩子。 但理性一點問自己:我真的需要照著別人那套育兒方式來做嗎?還是可以走一條「比較適合我們家」的路? 其實最現實的育兒問題,不只是要不要買,而是「我們的家庭能不能承擔這樣的生活方式?」 當理想碰上現實,才會發現比起育兒清單,更重要的是:我們家怎麼分工?每個月能花多少?我們想給孩子什麼樣的陪伴與生活? 每個家庭的教養風格不同,預算分配也會長得不一樣 ✔ 有些人喜歡精緻育兒,每樣都用最好的,這樣她們有安全感。 ✔ 有些媽媽走極簡派,接受二手用品,把錢花在陪伴與體驗。 這些選擇沒有對錯,只有「適不適合妳們家的狀況與價值觀」。 我曾經有位學員,一開始為了要當完美媽媽,每樣都買最好的,但三個月後撐不住,不得不開始賣掉用不到的東西、申請育嬰留停。 她才開始真的盤點家庭預算,重新調整每月的花費比例,把錢放在真正對她來說重要的地方,也因此後來更安心、更快樂。 預算怎麼分?與其照清單買,不如先想清楚這幾件事 與其問「這東西可不可以買二手?會不會用不到?」不如反過來問: 👉 這東西我們家的生活真的需要嗎? 👉 如果先不買,有沒有備案?真的缺再補行不行? 👉 我們目前能夠承擔的育兒預算是多少? 有些人覺得推車超重要,有些人全程用背巾。有些人覺得一定要升級副食品鍋,有些人拿現有電鍋慢慢試。 每個選擇背後都是「當下的家庭狀況」和「媽媽的需求」在說話。 所以比起參考別人的採購經驗,更重要的是先回頭問:「什麼對我們家來說是最實用、最安心的選擇?」 回到預算這件事上:我們真的知道錢花去哪了嗎? 有些開支是幾乎跑不掉的,比如疫苗、健檢、寶寶的醫療費。但也有些花費,其實會因為育兒方式而有很大不同——比如奶粉 vs 親餵、尿布 vs 布尿布、副食品自己煮還是買現成的。 所以與其套用別人的分類方式,不如從幾個方向去想: 「我們家有多少時間?想把時間放在哪裡?」 「哪些是我自己覺得安心、必要的?哪些只是別人說一定要?」 「在我們目前的收入下,有多少錢可以分配在孩子身上,而不會讓整體生活太吃緊?」 如果這題讓妳卡住了——放心,很多媽媽都是從「不知道怎麼算」開始。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設計了《一對一60天記帳陪跑》,不是要妳變成會計師,而是陪妳把花錢的感覺變成清楚的數字,幫妳看懂錢到底花去哪、怎麼分配才不焦慮,讓「養小孩的花費」不再只是猜。 👉 點我看更多《記帳陪跑》的內容(適合剛開始想整理財務的媽媽) 延伸提醒:未來的支出,也別忘了預先思考 現在只是起點,未來的開支還包括: 這些都會慢慢出現,現在不需要一次準備好,但可以開始慢慢思考、開始預留彈性。 如果你在規劃預算的過程中,發現不只是「東西要不要買」的問題,而是跟另一半怎麼分工、怎麼分錢這塊也讓你卡卡的,那你可能會喜歡這篇: 👉 《新手爸媽怎麼分配育兒開銷?這個方法讓財務不再是引爆點》 這篇文章分享了一位媽媽從記帳陪跑到和另一半建立育兒共同帳戶的過程,裡面有很多夫妻協作的實例與方法,特別適合正在努力讓家庭變得更穩的你。 媽媽不是什麼都要自己扛,而是要學會「怎麼分配自己的資源與力氣」。 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妳從焦慮感裡退一步,找到自己的節奏。 我們一起慢慢來 🙂

新生兒用品要買齊嗎?哪些能等等買?新手媽媽預算思考3關鍵 Read More »

新手媽媽怎麼選?從月子中心 vs. 在家坐月子看懂產後預算規劃

這篇文章是我和一位準媽媽朋友的聊天延伸出來的。朋友開頭就說:「最近一直在想,到底要不要住月子中心?」 我問她:「那妳自己比較想哪一種?」 她說:「其實我不知道怎麼選,因為每種方式都有人說好,有人說不好,我也不太知道家裡目前財務到底能不能負擔得起。」 我們就這樣慢慢聊起來,沒有打開報表,也沒有立即下決定,只有一個念頭:「不急,先弄懂自己在意什麼。」 【真實對話起點】什麼是適合自己的選擇? 我問她:「那妳心裡最擔心的是什麼?」 她說:「我怕選錯。住月子中心好像比較輕鬆,但又怕花太多錢會影響之後的支出;如果選擇在家,又怕會太累,根本沒休息到。而且我也會擔心小孩出生之後的花費,像奶粉、尿布、疫苗、保母那些,感覺未來每個月都是錢…想到就有點不安。」 我點點頭:「那妳覺得,妳現在的狀況,有哪些條件或資源,是可以幫妳做選擇的?」 她苦笑:「這就是問題啊,我完全沒算過家裡的錢,也沒有什麼固定在記帳,我甚至不知道我們每個月實際花多少。」 我說:「沒關係啊,我們可以先從妳心裡的需求開始想。」 【花費比較表】月子中心 vs. 在家坐月子 項目 月子中心 在家坐月子 每日花費 NT$5,000~10,000 月嫂約NT$2,800~4,500 28天總額 NT$140,000~280,000 約NT$50,000~90,000(含月子餐、用品等) 優點 環境專業、照顧集中 彈性安排、費用較低 限制 價格高、需預約 需要有人協助或安排月嫂 我跟她一起看了這張表,然後問:「如果這兩個選項價格差了一倍以上,那妳會比較希望哪一種情況發生?」 她猶豫了一下說:「我好像其實希望能好好休息,但我又不敢說一定要花那麼多錢。」 我說:「妳的顧慮很合理,那我們可以再想一步:先不急著算錢,我們暫時把金額放一邊,來看看哪一種生活狀態比較貼近妳現在的需要。等搞清楚這件事後,我們再一起看預算怎麼搭配。」 👉 如果你卡在「不知道怎麼跟另一半溝通預算與選擇」,也可以參考這篇:〈夫妻金錢觀不同?這樣談錢不吵架!〉 【慢慢釐清的過程】不是比較,是回頭看自己 我問她:「妳有想過妳需要哪些幫助嗎?例如,是怕睡不好、沒人顧小孩、吃不好,還是單純希望有人在身邊讓妳安心?」 她沉默了一下,然後說:「好像每一點都有一點欸……我不確定我到底最需要什麼,但我知道我不想一個人撐。」 我說:「這句就很關鍵了。那妳覺得,在家坐月子的安排,有辦法幫妳達成這個嗎?還是月子中心比較有機會讓妳被照顧到?」 她想了想說:「可能…如果我找到信任的月嫂,也許在家也可以;但我現在真的不知道去哪找那種人。」 我回:「那或許我們現在要先處理的,不是要不要住月中,而是有沒有穩定的後援選項可以選。」 她點頭:「有點像是,先搞清楚有哪些條件,才能知道自己能選什麼對吧?」 我點頭:「對。而且有時候不是妳不會選,是根本沒有人幫妳把那些條件整理出來。」 【對話的尾聲】決定是慢慢走出來的,不是比出來的 我們聊到後來,她自己在紙上寫了一張表:「我擔心的事」、「我需要的支持」、「我可能有的資源」,然後發現其實她有些朋友也正在經歷類似的思考,只是她沒說出來。 我跟她說:「做預算、算花費,其實不是為了控制妳的選擇,而是幫妳看清楚什麼能做、什麼可能再等一下。這樣妳才能選得穩。」 她後來說:「謝謝妳聽我講這麼多,沒有急著給我答案,而是陪我一起釐清。」 我說:「每個人都可以慢慢看見屬於自己的方向,不用急著下決定,只要一步步往更貼近自己的選擇前進就好。」 那天聊完後我心裡想,其實很多媽媽都是在資訊不對稱與情緒焦慮中做出選擇的。如果能有人陪她一起釐清狀況,也許那些決定就不會那麼孤單、那麼慌張。 📩 所以如果妳現在也在面對類似的拉扯,不太確定自己狀況適合哪種安排,不用急著選,也不用一個人想。歡迎妳加入媽媽商學院官方Line@mompower,說說妳的情況,我們可以像今天這樣聊聊,幫妳一起釐清思緒,慢慢把答案找出來。

新手媽媽怎麼選?從月子中心 vs. 在家坐月子看懂產後預算規劃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