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name: 編輯 刀大

新手爸媽旅遊基金這樣存!讓出國不再是奢侈夢想

每次滑到朋友的親子旅遊照片,心裡是不是都會想:「好羨慕,但我們哪有錢帶孩子出國?」 自從有了寶寶,光是奶粉尿布就讓荷包大失血,更別說還有一堆育兒用品要買。很多新手爸媽都覺得,出國旅遊已經變成「有錢人才能享受的奢侈品」。 小編最近整理了許多新手媽媽的困擾,發現其實很多家庭並不是真的「沒錢出國」,而是「不知道怎麼為出國存錢」。當媽媽後,理財重點確實需要重新調整,但這不代表要放棄所有的生活品質與夢想! 今天就來分享幾個專為新手爸媽設計的旅遊存錢方法,讓你們也能帶著寶貝創造美好的家庭回憶。 為什麼有了孩子後,出國變得這麼「奢侈」? 先來看看新手爸媽面臨的現實挑戰,了解問題才能找到解決方法。 育兒開銷突然暴增的現實衝擊 還記得沒有孩子的時候,兩個人說走就走的旅行嗎?現在光是奶粉尿布就是一筆不小的開銷,更別說還要考慮: 小編發現,很多新手媽媽都有同樣的感受:「以前覺得賺的錢還算夠用,怎麼有了孩子後,錢總是不夠?」這種突如其來的財務壓力,讓原本輕鬆的理財規劃完全被打亂。 旅遊成本也跟著翻倍 除了日常開銷增加,帶寶寶出國的花費也比以前高出許多。 難怪很多新手爸媽會覺得:「出國?想都不敢想!」但其實,換個角度思考,這些挑戰都是可以被解決的。 新手爸媽專用的旅遊存錢策略 接下來分享幾個實用的存錢方法,讓親子旅遊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策略1:重新定義你的旅遊目標 首先要調整對旅遊的期待,讓目標更實際可行。 從「說走就走」改為「計畫性出遊」 以前可能會臨時決定出國,但現在建議提前6個月到1年開始規劃。這樣不但能分散存錢壓力,也能確保訂到親子友善的住宿和航班。 設定實際可達成的目標 重點不是花多少錢,而是在能力範圍內創造美好回憶。有些家庭可能選擇經濟型住宿配合當地美食,有些家庭偏好舒適飯店搭配精緻餐廳,都是很棒的選擇! 策略2:善用「目標導向」存錢法 有了明確目標後,就需要系統性的存錢方法。 設立專門的旅遊帳戶 小編建議開設一個專門的「家庭旅遊基金」帳戶,每月固定轉入一定金額。看到數字慢慢增加,會讓存錢變得更有動力! 分階段存錢計畫 這種方式的好處是,即使中途有意外支出,也不會完全打亂計畫。 策略3:從日常生活「擠」出旅遊金 最實用的部分來了-如何在不影響基本生活品質的前提下,找到旅遊資金。 重新檢視家庭開支 很多新手媽媽會發現,認真記帳後才知道錢都花到哪裡去了。小編建議可以從這些地方「擠」出旅遊基金: 善用育兒相關的「意外收入」 這些錢原本就不在原有的生活預算中,直接存入旅遊基金是個不錯的選擇: 讓存錢變簡單的實用技巧 理論說完了,接下來分享一些讓存錢更容易執行的小撇步。 技巧1:自動化存錢機制 設定每月薪水入帳後,自動轉帳固定金額到旅遊專戶。這樣就不會因為「這個月花費比較多」而跳過存錢。 技巧2:365天存錢法的親子版 傳統的365天存錢法是每天存1-365元,但對新手爸媽來說可能太複雜。小編建議簡化版: 技巧3:「旅遊夢想視覺化」 心理層面的動力也很重要! 在家裡貼上想去的地方的照片,或是建立一個夢想板。當存錢動力不足時,看看這些照片會讓你重新燃起鬥志! 存錢路上的常見障礙與解決方案 小編整理了新手爸媽最容易遇到的存錢困難,以及對應的解決方法。 障礙1:育兒突發支出打亂計畫 寶寶的需求總是突如其來,該如何應對? 解決方案:設立「彈性緩衝金」 除了旅遊基金外,建議另外準備3-5萬元的家庭緊急備用金。這樣當寶寶突然生病需要就醫,或是臨時需要購買育兒用品時,就不會動用到旅遊基金。 障礙2:夫妻對出國優先順序不同調 有時候另一半可能覺得「有孩子了還出什麼國」,該怎麼溝通? 解決方案:開誠布公的討論 和另一半坐下來好好談談,了解彼此對家庭理財的想法。也許可以設定「達成某個理財目標後,就去旅遊慶祝」,讓旅遊變成共同努力的獎勵。 障礙3:覺得存錢速度太慢,容易放棄 一年才能出國一次,感覺好遙遠? 解決方案:設定階段性小目標 與其一次設定「存XX萬出國」的大目標,不如分成: […]

新手爸媽旅遊基金這樣存!讓出國不再是奢侈夢想 Read More »

想增加收入卻連覺都沒得睡?先讓寶寶睡過夜,媽媽才有重新開始的空間

有些媽媽想在家增加一點收入,但家裡有新生兒,根本別說創業或接案了,連洗澡都像打仗,更別說有時間靜下來思考未來。 那種「想做點什麼」的心,被日夜顛倒的生活打到幾乎快看不到。光是能完整吃一頓飯、坐下喝口水,都變成奢侈的幸福感。 有一陣子,我連「我還想做什麼」這件事都覺得太遙遠。每天腦袋像爛泥,連刷牙時都在想「寶寶什麼時候會醒」。甚至有時候寶寶明明睡得好好的,我卻好像聽見他在哭。 那一刻我心裡默默浮現一種無力感:「所以我接下來的人生,就是一直在哄睡、一直在等下一次醒來的哭聲嗎?」 這時候其實最影響媽媽生活品質的一件事,不是有沒有工作機會,也不是副業能不能立刻賺錢,而是寶寶到底能不能讓妳睡一覺。 沒睡飽的狀態,讓人難以思考、無法好好調節情緒,更別說計畫未來。睡眠變成了一切可能性的起點。 如果妳也正在「我想做點什麼,但我好累」的時期,也許可以從最根本的開始:先讓寶寶建立睡眠規律,讓自己有時間補眠、喘口氣,這樣才有可能重新找回一點屬於自己的時間與方向。 今天想分享三個讓我重拾睡眠的小技巧。如果妳最近也快被夜奶打敗,希望這篇對妳有幫助。 技巧一:建立「白天有活動、晚上好睡」的規律 以前我總覺得寶寶一哭就要抱、哭了就要哄睡,但其實這樣會讓寶寶分不清白天黑夜。 後來我開始安排一些簡單活動(像是白天曬太陽、講故事、做做寶寶操),慢慢幫寶寶建立白天活動、晚上休息的規律。寶寶就逐漸知道,白天是有光、有互動的,晚上是安靜、可以睡覺的時間。 簡單來說,我就是讓他白天多動一點、累一點,他晚上就比較有機會睡。 小提醒:白天活動不一定要很激烈,但要有光、有聲音、有互動。這樣寶寶才有機會認識時間,進而慢慢調整作息。 技巧二:睡前流程要固定,幫助寶寶「知道要睡覺了」 我們家後來固定每晚六點半洗澡、七點餵奶、七點半念故事、八點熄燈。每次照這流程做,寶寶就越來越能預期「喔,這些做完就該睡了」。 以前我很排斥那種一板一眼的育兒方式,覺得會不會太死板?但後來真的累到不行,我試著把流程定下來,結果效果超出預期。寶寶其實比我想像中還要需要「規律」。 小提醒:不需要安排太複雜的流程,重點是每天一樣。「每天一致」這件事,會給寶寶很大的安全感。 技巧三:半夜醒來先觀察,不要急著抱 以前寶寶一有動靜我就衝過去餵奶,後來才知道很多寶寶半夜哼哼唧唧是「轉換睡眠週期」,不一定需要介入。那時候我常常是寶寶根本還沒醒,我就先把他抱起來,結果反而把他吵醒了。 我真的有過超多次半夜像殭屍一樣抱他起來,結果我自己整晚沒睡,抱到眼神死。後來某次真的太累了,我決定先觀察一下,結果他翻個身又睡回去……我才恍然大悟,原來很多時候根本不用我! 小提醒:如果寶寶是真的大哭或明顯不舒服,當然還是要安撫。但不是每聲哼唧都等於「需要妳」,有時候他其實比妳想像中更有能力進入下一個睡眠循環。 每天多睡一點,就是進步的開始 我知道每個寶寶的作息都不一樣,每個家庭的情況也不一樣。有些方法可能對別人有效,對妳卻沒什麼用;但也可能某個小步驟,就剛好解決了妳正在卡關的那一段。 所以如果妳現在正熬夜熬到快崩潰,不妨試試這三個方法,看哪一個對妳們家有幫助。 有時候,我們不需要一次解決所有問題,只要今天比昨天多睡一點點,就已經是前進了。每天一點點的進步,就是媽媽最真實也最值得鼓勵的成就感。 那段每天凌晨哭著餵奶的日子,我記得很清楚,但我也記得,第一天寶寶睡滿六小時的那個晚上,我感動到差點開香檳(雖然根本沒力氣) 那晚之後,我才開始覺得:也許我真的能慢慢把生活找回來一點。 延伸閱讀 如果妳最近也在想:等寶寶睡穩後,能不能開始在家接案、兼職或增加一點收入? 這裡有兩篇文章可以陪妳慢慢思考,從現實出發,也從心裡出發: ➡️《媽媽如何增加收入?先看清錢怎麼流,再讓副業成為真正的幫手》 帶妳從記帳與資源盤點開始,穩穩走出自己的副業路,不再只是「想做卻好焦慮」。 ➡️《新手媽媽職涯怎麼選?全職、回職場、接案在家,哪種生活最適合你?》 幫妳整理各種選項的優缺點,幫助你釐清什麼最適合當下的妳。 這篇內容是根據我自己的經驗整理的,提供給跟我一樣曾經睡眠崩潰的新手媽媽參考。不過每個寶寶真的不一樣,如果妳試了還是不行,也可以考慮找育兒顧問或專業醫師幫忙,別讓自己一個人撐太久。

想增加收入卻連覺都沒得睡?先讓寶寶睡過夜,媽媽才有重新開始的空間 Read More »

當我想用繪本陪孩子學財商,卻被現實打臉的那一年

我記得我第一次接觸到「兒童財商繪本」的時候,是在女兒一歲半左右,那時候我看到繪本,腦袋就腦補出一些畫面:女兒坐在我腿上,我一邊唸故事,一邊自然地談錢、談選擇、談責任。從小養成金錢觀,未來她就不會像我一樣三十歲還在煩怎麼理財。 這個畫面是不是很美? 當下真的有一種「這就是我做媽媽的使命」的感覺。 結果現實呢? 完全不是這麼回事。 現實是我女兒翻書超快,0.2秒一頁,完全不給我開口的機會。最喜歡的不是故事書,是可以貼貼紙、發出聲音、還有洞可以挖的那種。 繪本? 她才不管那些故事有沒有理財意義,她只想看可愛動物跟會動的機關! 所以我一開始真的很挫敗,想著自己是不是太天真。以為只要我有心,孩子就會跟著配合,結果直接被現實狠狠打臉。 我想學財商,根本是生活逼的 其實我會開始注意「兒童財商」這個詞,完全不是因為我多厲害,而是因為我真的很窮(?)。 生小孩後,各種開銷像爆炸一樣:奶粉、尿布、保險、醫療、玩具、課程……每一樣都需要錢。 原本以為雙薪還可以撐一下,結果等我育嬰假開始,瞬間變成帳單堆滿桌,存款砍半再砍半。 我有努力記帳啊,但每一筆都像在提醒我:「你怎麼又花錢了」那種焦慮的感覺真的很煎熬。 直到某天我在滑手機,看到一句話: 「大人不是教小孩理財,是小孩讓大人開始面對自己的金錢觀。」 我突然停住。 原來學習理財,是在學會怎麼面對生活,怎麼在有限資源裡做選擇。 開始,比選書更重要 想從小建立孩子的金錢觀,很多媽媽會從「找對一本財商繪本」開始,但更需要思考的是:我們能不能先踏出第一步,開始跟孩子談錢這件事。 很多人以為只要買對書、找對資源、規劃好讀書時間,就萬事OK。 但育兒現實通常不是那麼一回事,尤其「教孩子理財」這件事,光是找到一本你覺得「好像不錯的繪本」都已經耗掉半條命了。 結果好不容易想開始讀,孩子一句「我不要聽這個」就讓全場陣亡。 所以真正困難的,不是選哪一本,而是: 我想說故事,她只想去玩 你知道我準備故事那天有多興奮嗎? 還特地挑了晚上氣氛剛好的時候,結果女兒直接起身說:「我想去玩積木。」 有時坐下 5 秒就跑走,有時翻個幾頁就喊無聊,有時我講一半,她突然指著圖問:「這是什麼?為什麼這個熊沒有穿褲子?」 我一開始真的很想翻白眼,也覺得自己是個失敗的媽媽。 結果後來我才知道原來這樣是正常的,所以我後來調整了一下心態也換了個做法。 我不再要求女兒要乖乖聽完一本書,而是她願意翻,我就跟著聊。她跳頁沒關係,我就跳著講。有時她根本沒理我,我就自己唸開心的(有點像精神分裂XD)。久了她反而會問我:「你剛剛說什麼?」 這些看起來像是沒效果的行為,其實都在種一顆小種子,讓她慢慢熟悉「媽媽講故事=我們在互動=我們在談一些生活裡重要的事」。 媽媽不是老師,但可以一起練功 後來在社群上看到有個媽媽分享:「我不是為了小孩去學兒童財商,我是為了讓自己學會怎麼講、怎麼在生活裡不尷尬地談錢。」 這瞬間我又被擊中了! 原來不是我一個人覺得難,是大家都卡在「要怎麼講得自然、孩子又聽得懂」。 像是: 這些都不是教科書,是我們每天都會遇到的小場景。 我很喜歡一句話:「我們不是要孩子變有錢,而是讓他對金錢有感,願意做選擇,也願意承擔後果。」 我後來發現,我根本不是在教她什麼大道理,而是讓自己先變成一個可以談錢、願意談錢、不再逃避錢的媽媽。 想開始前,先聽聽別人怎麼做 如果你正卡在「不知道怎麼教孩子理財」,或是「覺得自己不夠專業」,這裡有一些前輩爸媽與財務教練的經驗可以參考,幫助你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式。 有時候自己摸索真的太慢、太累,尤其當你每天都已經在育兒和生活中耗盡電力,還要「從零開始研究財商」,光聽到這幾個字就讓人想躺平追劇。 但我後來發現,其實只要有個地方可以聽聽別人怎麼做,像是: 你就會突然有靈感、有方向,甚至有勇氣覺得:「我也來試試看!」 像我推薦的這兩堂課,就是這樣陪我重新起步的: 【輕鬆累積財商思維,陪妳養出富小孩】 用12本經典書目,帶你一起從家庭教育的角度出發,學會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建立孩子的財富觀。 沒有艱深名詞,有的是很多「啊,這可以這樣講喔」的小啟發。 【培養孩子的理財素養,從繪本共讀開始】 從12本兒童財商繪本共讀出發,這些故事,其實不只講給孩子聽,更像是在陪媽媽自己一起學。 生活場景怎麼轉成練習機會?這堂課用故事+對話幫你做到。 加入【富小孩養成基地社群】

當我想用繪本陪孩子學財商,卻被現實打臉的那一年 Read More »

新手媽媽職涯怎麼選?全職、回職場、接案在家,哪種生活最適合你?

當媽以後「到底要不要回去上班」是一個很難選擇的問題。 感覺每條路看起來都不錯,但一靠近就像踩到了陷阱,一進去就會開始懷疑:「我是不是選錯了?」 新手媽媽常見的焦慮與迷惘 新手媽媽超容易卡在選擇題裡,明明剛生完,身體還在恢復、每天都累個半死,但腦子卻已經開始上演焦慮小劇場: 尤其半夜餵奶的時候,一邊看著寶寶、一邊滑手機看別人升職加薪,心裡會冒出好多焦慮跟懷疑: 「我以前也很會工作啊,怎麼現在連剪指甲都要分兩天才剪得完…」 媽媽們的真實分享:不是妳一個人在掙扎 我們社群媽媽們的聊天內容,常常爆笑中又帶著真實。 像有位媽媽說:「每天顧小孩顧到哭,但想到要回職場又想吐。」 還有人說:「老公嘴巴說支持我回去上班,但每次小孩發燒還不是要我請假。」 還有媽媽笑說:「接案超自由,結果是在廁所一邊報價一邊擦屁股。」 所以真的不是妳太脆弱,而是媽媽這條路本來就很難。 每個選擇看起來都不錯,但背後都有它辛苦的地方。還要在這些選項裡做出一個最適合自己的決定,怎麼看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如果妳也想加入這種有溫度又懂媽媽的社群,歡迎來看這個群:8週存款成長營 常見職涯選擇:全職媽媽、回職場、在家接案的優缺點比較 當媽後我們最不缺的就是大道理,什麼「陪伴是最好的禮物」、「女人要有自己的事業」每天都有人講。但真正難的是怎麼在生活裡活出自己的選擇。 所以我們不講那些高高在上的話,來看看到底這三條路,媽媽們都怎麼說。 全職媽媽 優點: 挑戰: 回職場工作 優點: 挑戰: 在家工作(接案/遠距) 優點: 挑戰: 如何釐清自己的選擇方向? 我知道這種選擇題不是靠優缺點分析表就能選的。 但還是可以試著問自己幾個問題: 不用一下就選對路,人生又不是只有一次選擇的機會。 不管妳選哪一條路,我們都能陪妳一起準備 我不是來跟妳說:「來!買這個就能一勞永逸!」 而是想說:「不管妳選哪條路,我們可以一起把這條路走得更安心一點。」 像我們做的《家庭財務分析報告》不只是看投資而已,而是從收入結構、家庭支出、風險管理到未來的計劃,整合來幫妳釐清: 👉 想了解更多這份分析報告可以幫上什麼忙,這邊點一下就知道 總結:沒有對錯,只有合不合現在的妳 妳現在是誰,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會想走哪一條路,真的只有妳最清楚。 全職不是放棄,職場也不是自私,接案更不是偷懶。 妳只是在努力找到一條比較適合自己的路。 我們會在這裡,不管妳選哪條路,都陪妳一起把這條路走得更安心一點。也許是幫妳釐清預算,也許是拉妳一把別再懷疑自己。 說到這,其實很多媽媽卡住的點,真的不只是錢夠不夠,而是根本不知道怎麼開口跟另一半談錢。延伸來看這篇文章也很有幫助👉《夫妻金錢觀不同?這樣談錢不吵架!育兒家庭的理財溝通術》

新手媽媽職涯怎麼選?全職、回職場、接案在家,哪種生活最適合你? Read More »

在家帶小孩好累?3個方法幫你從崩潰邊緣慢慢走出來

我也曾經是那個,面對整天只會哭的嬰兒,最後抱著孩子一起崩潰大哭的新手媽媽。 那時我還不是現在的我,還不是什麼家庭財務規劃師,只是一個想當個好媽媽的平凡人。 但現實是每天醒來都像在打仗,半夜餵奶、白天煮飯、洗衣、收玩具,還要抱孩子、哄睡、陪看繪本、陪睡覺…連好好上個廁所,都成了一種奢侈。 我記得某天早上,我抱著女兒坐在馬桶上餵奶,頭髮油到可以炒菜,眼神呆滯。 我突然想:「我的人生,是不是就只能這樣了?」 那種無力感,我相信很多媽媽應該都懂。 明明全心全意照顧孩子,卻常常被忽略、被誤解,甚至被家人說:「只是顧小孩而已,又沒去上班,有什麼好累的?」 有時候還會聽到:「妳整天都在家,不是很閒嗎?」或者:「當媽媽就是這樣啊,有什麼好抱怨的?」 這些話我表面笑笑帶過,心裡卻一次次被戳中。有時我真心覺得,套任何人進來媽媽這個位置,有誰能不憂鬱? 但日子還是要過,孩子還是會哭,我也還是得過下去。只是慢慢的,我開始想:我能不能過得比現在的狀態好一點? 這篇文章分享的不是什麼「想開一點」這樣的廢話,而是 3 個真的有幫助我從崩潰邊緣慢慢走出來的方法。 方法一:讓身體真的休息,而不是躺著滑手機 以前我總覺得只要能滑一下手機、吃個甜食,就是放鬆,但這種放鬆很像「喝糖水續命」,暫時爽一下,馬上又回到累到靈魂出竅的狀態。 真正讓我恢復力氣的,是每天孩子小睡時,我逼自己去躺個 20 分鐘,不滑手機、不做家事。 這件事聽起來小,但真的改變我整個下午的情緒。 那種被小孩耗盡的疲累,不是滑幾分鐘手機能解決的。反而是閉上眼、讓大腦暫時關機,哪怕只是聽一段引導冥想,給耳朵一點安靜,身體和心才真的有機會緩下來。 方法二:有人說話比什麼都重要 全職育兒最難的,是「孤獨」。 想找個朋友聊聊,但常常話講不完一句,小孩就又大哭了;滑手機的時候,常常看到一堆比較、抱怨、推薦文,手機越滑越焦慮。 有時還會一滑就進了團購社團,顧小孩壓力大時忍不住就會爆買,當下覺得撫慰人心,但事後又開始有罪惡感,然後變成另一種焦慮。 那時我很需要一個地方,是能讓我放下比較,真正交流跟學習的空間。 後來我找到了一個媽媽社群,是每週三中午會有 LiveTalk 聊理財,裡面都是一樣在努力存錢、記帳、溫暖的媽媽們。 我們會互相打氣、交換怎麼買尿布最省錢、怎麼跟老公開口說「保險費太貴,我們該重新檢視一下」之類的事。 最重要的,不是學到什麼,而是「我不是自己一個人」。 如果妳也正在找一個溫暖又實用的社群,這裡是我很推薦的地方: 《8週存款成長營 | 每週三LiveTalk分享存錢記帳小技巧》,一起討論生活中的理財小事。 方法三:讓自己不只是撐過一天 以前的我,每天醒來只想問:今天怎麼撐過去? 後來有一天我突然想:「我總不能這樣過五年,甚至十年吧?」 於是我開始找資源,想學點什麼。不是為了賺錢或變厲害,而是想讓自己慢慢找回一點自信、一點存在感。 那時候我遇到了「媽媽商學院」 原本只是想下載一份記帳表單,結果一不小心就跟一群媽媽聊了起來了。 我發現裡面除了財務工具和知識,還有好多像我一樣的人,在彼此陪伴、分享各自的進步過程。 那段時間,我從零開始練習記帳、預算、分辨必要與衝動購物,也在這個過程裡,我漸漸的變得不再那麼焦慮。 後來我真的很喜歡這些方法,學著學著,也變成一位家庭財務規劃師。 現在的我,有機會陪著更多媽媽一起練習穩定家庭財務、減少焦慮,找回屬於自己的生活感與安全感,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感覺。 如果你也正在找「下一步能做什麼」,可以看看這篇:《新手媽媽好迷失?靠記帳、津貼、副業找回自信與經濟安全感》 最後想跟你說: 如果妳也覺得很累,請記得這樣的感覺真的很正常,因為這個社會太習慣媽媽要自己搞定一切,但我們不是機器,也不是聖人,對吧? 我們需要一點喘息,需要有人陪,也需要一些方向感。 這篇文章分享的三個方法: 如果你想更了解我們在做的事情,或想看看有沒有適合你目前階段的資源與活動,歡迎加我們媽媽商學院的官方 LINE,一起聊聊、慢慢探索。 生活不會馬上變簡單,但你可以一點一點,累積出屬於自己的安全感。

在家帶小孩好累?3個方法幫你從崩潰邊緣慢慢走出來 Read More »

錢總是不夠用?新手媽媽常見的3個財務漏洞,你中了幾個?

「我也沒亂花啊,買的都是該買的……」 這幾乎是每個來參加記帳陪跑的媽媽,最常說的一句話。 媽媽們很努力記帳、也真的想省錢。但思考了一下自己的花費,覺得自己不是花在小孩身上,不然就是買生活必需,沒買什麼奢侈品、也沒亂刷卡,可帳戶的錢就是越來越薄,甚至還常常透支。 然後開始懷疑自己:「我是不是哪裡做錯了?還有哪裡可以省?還是其實我真的很會亂花?」 這些疑問和焦慮,在我自己剛當媽媽的時候也經歷過。 那時候生活整個大亂,感覺花錢像在衝刺,但收入像在散步,明明每餐自己煮、衣服是恩典牌、東西都用團購買最便宜的,但月底還是焦慮到不敢看存摺。 尤其是那種「一直有在花錢,但不知道花去哪」、「月底戶頭打開,瞬間想裝死」的感覺,真的超熟悉。 媽媽們都說:我也沒亂花,但錢到底都跑去哪了? 在做記帳陪跑的過程中,我聽過太多媽媽說出類似的心聲:「我也沒怎麼亂花啊,怎麼月底就沒錢了?」 「信用卡明明沒刷幾筆,怎麼快扣款時帳戶只剩下幾千塊?」 有位參與陪跑的媽媽跟我說,那時她正準備小孩入園,剛繳完學費和才藝費,轉頭孩子又發燒要看醫生,結果月底一看戶頭,只剩下兩千多,她當場眼淚就掉下來。 還有媽媽分享,她其實一直有記帳,但自己也搞不清楚到底在記什麼,記了一堆數字也不知道該怎麼看、怎麼用。等我陪她一起檢視才發現,原來她每月光是叫外送和小孩臨時花費,就默默超支好幾千。 這些情況是不是聽起來很熟悉? 每次有人在社群裡聊到這些例子,總會有一排點頭如搗蒜的留言。 這種問題往往是我們沒意識到錢怎麼用,或是有些開支看起來不大,累積起來卻是每月默默漏最多的地方。 新手媽媽常見的財務漏洞 在陪跑的過程中,我們也慢慢整理出一些最常見、但很容易被忽略的盲點。以下這三個,就是許多媽媽一開始沒注意到,後來才發現「原來我的錢就是從這裡流掉的!」的地方: 1. 不固定的花費沒列進預算 很多媽媽會記錄房租、水電、網路費,但那些不常出現,一出現就很大筆的東西常被遺漏,例如: 這些花費不算每月固定,但平均攤下來每個月都要「預留」一些錢來應付。 2. 只記帳不分類,數字再多也看不出問題 有些媽媽很認真記帳,但只是一筆一筆輸入App,沒有整理分類、定期回頭檢視分析,等於只是記錄,根本沒在管理。 每個月在育兒花多少?日用品佔多少?零食飲料是不是買過頭了?有哪些支出是重複的? 如果沒有分類,就很難設預算;如果沒有設預算,也很難知道哪裡該調整。所以分類,是從「記帳」走向「管理」的第一步。 3. 沒有掌握家庭總收支,錢都卡在別人身上 有些家庭收入是老公匯錢給太太,有些是夫妻各管各的帳。 不論哪種方式,如果媽媽自己沒有掌握「家裡整體進出多少錢」,常常就會出現這種情況: 看起來老公每月給得夠,但為什麼我還是每月都會不夠用? 因為妳只看到「一部分」的錢,而忽略了整體資源怎麼流動。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建議媽媽們在家裡當「財務長」,至少每個月有一次機會一起檢視帳本、聊聊未來支出安排。 延伸閱讀:《新手爸媽怎麼分配育兒開銷?這個方法讓財務不再是引爆點》 簡單三步驟,幫自己補起財務漏洞 知道了可能的漏洞,接下來最實際的問題是我到底要怎麼做,才不會每個月都焦慮,到處找錢,拆東補西? 這裡幫妳整理出三個簡單步驟,媽媽們都說,照著做之後,帳戶終於不再「見底見底又見底」。 第一步:設定「家庭預留金」帳戶 抓出一年內可能出現的突發或季節性開支,平均拆分成12個月金額,每月自動轉進「預留帳戶」 例如: 這樣遇到突發花費時,就比較不會手忙腳亂。 第二步:分類你的記帳項目(不只記而已) 像我們社群裡的媽媽,有人會把花費分成:必要生活費、育兒費、媽媽自己用的費用、娛樂零食…等。 這樣月底一看就知道:欸,我這個月在零食上花太多,是不是可以調整一下? 第三步:每月開一次家庭財務會議 不用太正式,跟家人聊聊15分鐘也好: 透過這種「共同掌握資訊」的過程,不只讓媽媽比較有安全感,也可以減少夫妻之間的溝通誤會。 想更穩定地存下錢,從建立記帳與預算習慣開始 我們社群裡有一個很受歡迎的服務叫做:「60天記帳陪跑」 不是單純要妳記帳,而是有教練陪妳一起: 最重要的是,有人會陪妳持續60天,建立新習慣,不用每次都半途而廢。 如果妳也有「錢不知道花去哪」、「總是存不到錢」的煩惱,可以點這邊看看這個服務適不適合妳。👉60天存款成長計畫,一對一陪伴諮詢 最後提醒,每個人的家庭情況不同,文章裡的方法適合「大多數」人,但仍建議妳依照自己的情況調整,或來聊聊會更清楚! 如果妳想要有人陪妳討論、彼此打氣,也可以加入我們的「8週存款成長營」社群,這是一個專為媽媽打造的Line社群,每週三會有LiveTalk分享記帳存錢技巧,也會一起挑戰儲蓄任務,讓理財這件事不再孤單。👉社群連結

錢總是不夠用?新手媽媽常見的3個財務漏洞,你中了幾個? Read More »

媽媽要回去上班嗎?托育vs自己顧的選擇,不是只有錢的問題

這篇文章是和一位朋友聊天後的有感而發。她是一位新手媽媽,寶寶才剛滿三個月,這陣子每天都在思考:「我要不要回去上班?還是乾脆先在家顧小孩就好?」 她的語氣裡有滿滿的焦慮、困惑和不安。我們聊著聊著,她突然問我一句話:「如果我賺的錢都拿去付托育費,那我到底是去工作?還是自己在家顧比較省?」 這句話讓我很有感,因為我曾經也陷入一模一樣的煩惱,所以想寫下來,給現在也正在經歷這段混亂選擇期的妳。 我不是來幫妳下決定的,而是想陪妳一起慢慢梳理,把腦中的打結鬆開一點點,讓思緒更有空間喘息,也能對自己的選擇多一點信心與理解。 「我工作只是拿去付托育費,這樣有比較好嗎?」 這句話,我真的聽過太多次了。 包括我自己,也曾經在某段時間裡,反覆思考這句話帶來的焦慮感: 「每月的薪水幾乎都用在托育上,下班路上趕著去接孩子,小孩突然發燒還要請假,回家後還要煮飯、照顧孩子、整理家裡。這樣的生活,是不是太辛苦了?還是我先不要工作,在家照顧孩子?反正薪水也都拿去付托育費了…」 表面上看起來像是單純的數字比較,但實際上,這背後藏著好多層問題: 不只是錢,更是「未來的選擇權」 當我們說「不划算」的時候,常常沒有把「未來的可能性」算進去。 托育費看起來像是支出,但它有時候其實是在撐住妳的未來。 我有一位學員A,她孩子1歲就回去上班,薪水幾乎全用在托育上。她說:「有一陣子真的很懷疑自己在幹嘛,但現在想起來,那段時間,是我職涯往上爬的關鍵。」 也有媽媽選擇自己顧孩子,同時用有限的時間經營副業。 像我自己,當初就是在女兒午睡時間開始學文案、接記帳陪跑,雖然步調慢,但也一步步累積出自己的節奏。 即使只是每週協助一兩位媽媽學習記帳,也是一種專業的練習與堆疊。這些經驗,就像一塊塊拼圖,在未來的某一天,會組成妳的新舞台。 托育是花錢還是省錢?一張表幫妳理清楚 選項 現金支出 成本隱性 長遠效益 自己帶 少 職涯中斷、心理壓力 節省托育費,可能失去職場連結 工作+托育 高 通勤、加班壓力 保有職場機會與升遷可能 部分托育+在家接案 中 自律與規劃挑戰 累積作品、保留彈性與未來選擇權 這張表沒有正確答案,它只是提供我們一種「拆解選擇」的方式。 每個家庭的條件不同,每個媽媽也有不同的內心渴望。與其硬套一個標準答案,不如問問自己:「現在的選擇,是不是符合我此刻的狀態?」 如果你正在考慮在家接案或兼職 我知道這條路不輕鬆,尤其小孩還小,常常是邊哄睡邊打字,邊煮飯邊開會。 但如果妳心裡有一點點想試試、想準備的聲音,不妨從一件小事開始。 像我自己,就是從記自己的家庭帳開始,後來才加入【記帳陪跑教練培訓】,慢慢把這件事變成穩定的收入。 它不是什麼快速致富的方法,而是一步步建立自己節奏的過程。像種下一棵樹,前幾年看不出什麼,但等到孩子上學了,這棵樹就能慢慢長成妳的支撐。 最後,還是回到妳們家的節奏 托育或自己顧,從來都不是二選一,而是要看「妳的家庭現在需要什麼?」「妳自己希望成為什麼樣的媽媽?」 如果妳想多一點方法,來和另一半好好聊聊怎麼分擔照顧與金錢的壓力,推薦妳看看這篇:《新手爸媽怎麼分配育兒開銷?這個方法讓財務不再是引爆點》 裡面有一些我們實際協助爸媽梳理家庭財務與溝通分工的小方法,說不定妳也會有靈感。 我想邀請妳和自己聊聊 做選擇前,不妨先盤點一下現在的資源與限制 這些問題也可以找信任的朋友聊聊。妳不是孤單的,這些掙扎很多人都有。 妳有選擇,也有時間慢慢找出屬於妳的方式。 如果妳也正在思考未來的收入方式、想找到配合育兒生活的節奏,不用急著做決定,也歡迎先來找我們聊聊,說不定會有不一樣的想法和方向。加媽媽商學院官方 LINE:@mompower,直接私訊我們就可以。如果妳也想知道怎麼開始整理家庭收支、或對我們的記帳陪跑服務好奇,也可以順便問問,我們都很樂意陪妳聊聊。 這篇文章,不是為了給妳標準答案,而是想讓妳知道: 每個媽媽的選擇都值得被理解,每個家庭都有自己適合的步調。 如果妳也正走在這段探索的路上,希望這些文字能陪妳走一小段路。 我們慢慢來,一起找出適合自己的節奏。

媽媽要回去上班嗎?托育vs自己顧的選擇,不是只有錢的問題 Read More »

媽媽的時間不是不夠用,是沒被留給自己:從忙到沒靈魂,到慢慢找回喘息感的日常練習

有一次,我在家附近的公園推著嬰兒車,聽見一位媽媽在電話裡講:「我根本沒有時間思考,連今天星期幾都不知道了。」 我笑了一下,不是因為她好笑,而是因為太懂了。 那種感覺像是昨日重現,一瞬間心酸就浮了上來。 當了媽媽之後,我也經歷過那種「一整天很忙,卻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麼」的生活。不是因為我們懶惰或沒規劃,而是因為時間從來不是我們的。 每一小時都被孩子的需求切得零碎,像是從來沒真正擁有過完整的時段。 我看到太多媽媽,把自己排到最後 有次洗衣服時,我停下來,發現桌上那杯泡了三次又涼掉的咖啡,已經放了兩個小時。 我不禁想:「我上一次好好喝完一杯熱的東西,是什麼時候?」 當媽後,每天身體一直在動,腦袋卻像斷線的電腦,偶爾會當機。不是不夠努力,而是我們總是將自己排在最後面。 從睜開眼睛那刻起,媽媽就像待機模式永遠在線。陪睡、煮飯、洗奶瓶、哄哭、餵副食品……這些日常瑣事串起來,像黑洞一樣,把整天吸得精光。 我曾經也買過很美的計畫本,想著「等孩子睡了,我要做點自己的事」。但每次孩子一睡,我不是在洗衣服,就是收玩具,再不然就是放空,然後自責又浪費時間。 後來我才明白,那根本不是時間管理的問題,是「沒有人幫忙」的問題。 而這就是最讓人無力的地方。 不是每個人都有後援。有些人老公長期不在家、孩子全靠自己顧,連生病都不敢倒下,因為沒有人可以接手。 這種「偽單親」狀態,是很多媽媽的日常:白天一人顧小孩、一邊煮飯;晚上一邊哄睡,還得提醒自己明天要繳帳單,處理所有家裡的大小事。 我們不是不努力,而是太孤單了。 媽媽的時間,不是拿來塞滿,而是要學著留空 我曾經以為時間管理就是「做更多事」、「把每一分鐘都用好」。 後來我才懂,真正的時間管理是「讓自己有選擇、有空間、有喘息的可能」。 所謂的選擇,是: 這些看似「鬆懈」的選擇,其實是媽媽最重要的自我照顧。 沒有人能一直燃燒自己,卻還能穩穩的抱著孩子走下去。 如果你也正在煩惱「怎麼規劃時間」,試試這幾件事: 這不是要你變成完美媽媽,而是讓你有勇氣對世界說:我今天真的好累,可以不那麼堅強一下嗎? 我知道,有些媽媽連「10分鐘」都像奢望。 那時的我也是,沒人幫、老公不在,孩子醒著我不能休息,孩子睡著我只想躺著。 所以我從「兩分鐘也好」開始。 孩子在旁邊玩積木時,我戴上耳機聽音樂。 煮飯時放一集喜劇,哪怕只聽三分鐘,也比沉默好受。 我們不是一次改變現狀,而是在縫隙裡找回一點點屬於自己的空氣。 這些微小的片刻,就是你時間感慢慢長回來的起點。 很多媽媽在夜深人靜時都想過:「如果我今天真的消失了,會有人發現嗎?」但其實我們不是想消失,是太久沒被看見。 我就是在這樣的混亂裡,慢慢找回自己的時間感 我開始察覺那些小小的「自己時間」有多重要:能喝完一杯熱茶、獨自走去巷口便利商店、寫完一段訊息。 不是靠計畫本,也不是靠自律,而是靠一點點的支持,讓我知道我不是一個人。 這也是我後來加入「8週存款成長營」這個媽媽社群的原因。 每週三中午,我們在線上聚一聚,聊聊那些媽媽也聽得懂的財商知識,也聊那些別人覺得沒什麼,但我們會崩潰的小事。 像是「今天又爆買尿布」、「預算怎麼都抓不準」、「我是不是又叫太多外送了」這些瑣碎,常常就是壓垮我們的最後一根稻草。 我喜歡那裡的氛圍:不是來上課,而是一起活過這週。 我們在那裡分享、陪伴、喘息,把自己的時間感,一塊一塊拼回來。 如果你也正在思考怎麼分配家庭的金錢與時間壓力,推薦你一起看看這篇:《新手爸媽怎麼分配育兒開銷?這個方法讓財務不再是引爆點》。 裡面提到的「金錢與時間的分工」,不只是讓財務變輕鬆,也是在提醒我們:妳不是該獨自扛起全部,育兒這件事,值得兩個人一起扛。 給妳,正在撐著的媽媽 你不是時間管理差,你只是太久沒被照顧了。 你不孤單,那些你不敢說出口的累,我們懂。 那些凌晨三點抱著孩子坐在地上偷偷流的眼淚,我們也流過。 妳已經撐很久了,真的可以,讓自己喘口氣了。 有時候,媽媽只是需要有人告訴她: 「妳今天已經很棒了,現在可以先休息一下沒關係。」 希望你也能在自己的生活裡,慢慢找回那個屬於自己的小空格,然後,溫柔地把自己放回來。 即使只有十分鐘,也值得。 因為媽媽的時間很珍貴,也很值得被好好守護。

媽媽的時間不是不夠用,是沒被留給自己:從忙到沒靈魂,到慢慢找回喘息感的日常練習 Read More »

媽媽如何增加收入?先看清錢怎麼流,再讓副業成為真正的幫手

我發現很多媽媽的煩惱,跟我當初一模一樣: 明明育兒已經夠累了,還要擔心錢不夠用。 看到帳戶餘額滑落,心裡只剩一句話「到底錢都去哪了?」 這種無力感,不是因為我們花得特別多,而是因為:沒人教過我們怎麼掌握家庭財務。 錢一直留不住,是因為… 小孩剛出生那年,我明明沒亂花,帳戶餘額卻一直滑落。後來我回頭去看,才發現有3個地方在默默漏財: 沒有預算規劃,每個月都在「邊花邊懺悔」 像是嬰兒用品、親友紅包、媽媽團購…每一筆都合理,但加起來就驚人。當時我連基本的預算表都沒有,月底就是看著帳戶發呆。 不敢談錢,家務和財務都自己扛 老公常說:「有需要再跟我說。」但我常常”不想造成他的壓力”,結果很多家庭支出默默刷在自己卡上。後來才明白,家庭財務不是誰要扛全部,而是需要一起談、一起扛。 收入不穩,卻又一直忍不住「報復性花錢」 那陣子我接了一些案子有收入,但因為育兒壓力大,我常靠買東西來安慰自己。結果,花得比賺的還多,存不了錢也讓自己更焦慮。 想改善財務,先處理「流」的問題 有一位媽媽學員說得很好:「我現在不求變有錢人,只想每個月不再為錢焦慮。」 這就對了!與其拼命想賺更多,不如先找出財務漏洞,慢慢堵住。 ✅ 如果妳不知道錢花去哪了,先從記帳開始。 用 App 或紙本都可以,重點是建立「記得要看自己花了什麼」的習慣。 ✅ 如果每月都沒剩,可以用小額分類帳戶存錢 比如:每週轉200元到「自己存錢專用戶」,一點一點累積。 ✅ 如果家裡財務都是妳在管,可以試試開一次夫妻財務會議 就算只是聊聊下個月的支出,都有幫助。 如果妳覺得「這些道理我懂,但要怎麼跟另一半開口談錢,真的很難」,那妳不是一個人。很多媽媽都卡在「不想吵架但又很想溝通」的兩難中。這篇文章可以給妳一些靈感👉《夫妻金錢觀不同?這樣談錢不吵架!育兒家庭的理財溝通術》 增加收入前,先盤點妳手上的資源 很多媽媽一想到「增加收入」,就覺得壓力山大,甚至以為一定要花錢進修、砸錢學技術。 但其實在我們身邊,早就有不少可以運用的資源: 不需要一口氣做很多,從一樣妳有興趣、也有能力開始,就能慢慢累積信心與收入。 當妳開始行動,卻又總覺得錢怎麼存都不夠… 很多媽媽跟我說:「我想接案、想增加收入,但我根本不知道我家的錢現在長怎樣!」 其實真正讓我們行動卡關的,不是沒方法,而是看不清現況。 如果妳也有這種感覺,我很推薦妳試試我們的《60天記帳陪跑》服務。 不是要妳當會計師,而是: 很多媽媽都說:「原來,不是我不會記帳,是我一個人太難堅持。」 這句話聽起來簡單,背後卻藏著很多累積的壓力和孤單。 也有不少媽媽在終於看清楚收支狀況後,發現自己其實沒有那麼缺錢,反而安心了不少。 也有些媽媽則是在看懂數字之後,才真正知道:原來自己真的有差距,那就能抓到關鍵點,知道自己還差多少、該從哪裡開始補,而不是一直忙得很累卻不知道重點在哪。 那就讓我們陪妳撐過這60天,一起走向有底氣的生活。 我們不需要當女超人 妳不是要又顧小孩又賺大錢才算成功。 能夠穩定過生活、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每一步都為自己和家人多存一點底氣,這樣就夠好了。 因為當妳的步伐穩了,資產自然會一點一滴地累積起來。更重要的是妳會在這個過程中開始相信,自己真的有能力掌握生活。 我們不是在賺快錢,而是在重建一個穩穩的自己。

媽媽如何增加收入?先看清錢怎麼流,再讓副業成為真正的幫手 Read More »

新手媽媽好迷失?靠記帳、津貼、副業找回自信與經濟安全感

今天想講一個故事,是關於社群裡的一位媽媽學員。 這位媽媽學員在她寶寶三個月大的時候來參加記帳陪跑,開場第一句就說:「我覺得我好像消失了。」 我一開始還以為她在講社群帳號,但她接著說:「我每天只記得幾點要餵奶、幾點要拍嗝、幾點要洗奶瓶。我老公下班問我今天怎樣,我只說『還活著』。」 她不是沒準備的人,孩子出生前,她做了滿滿的育兒清單、費用試算表、甚至還買了寶寶專用的收納櫃(還標籤分類貼得超整齊那種)。 但真正進入新手媽媽狀態後,她發現自己準備的幾乎都是「怎麼照顧小孩」,但從來沒人提醒她,也要照顧「正在快速消耗的自己」。 有天,她發現自己戶頭只剩下不到五位數,連買尿布都要掙扎到底要不要換牌子。 她說那天她一邊查特價一邊哭,因為她不明白,怎麼會從一個薪水穩定、說走就走去旅行的自由女孩,變成現在這樣? 在陪跑的八週裡,她做了幾個轉變: 政府津貼不是「小錢」,它是妳的「安全錢」 那時我問她:「妳有請育嬰留停嗎?有領津貼嗎?」她說:「有啊,但我都拿去用在生活費上了。」 我跟她說,其實如果家裡還有另一半收入,這筆錢真的可以嘗試「只存不動」。不是因為它金額多,而是因為它代表一種「萬一真的不行了,我還有一點力量可以自己決定」的底氣。 🔍【津貼申請小提醒】 育嬰留職停薪津貼是勞保局提供的,符合資格的媽媽最多可以領6個月、每月原本投保薪資的6成。 📌 提醒:申請前需滿一年保險年資、已投保滿6個月,且在孩子滿3歲前申請,詳細可查勞保局官網。 存錢不是要妳變會記帳,是要妳「存得下來」 那時她問我:「我真的沒辦法記帳,有別的辦法嗎?」 當然有啊!我跟她說了一個叫『看帳戶就知道今天可以花多少』的懶人法。 她後來採用的做法是,開三個帳戶:生活帳戶、固定儲蓄帳戶、孩子帳戶,她的錢一進來就分完,生活帳戶不夠了就代表不能亂買,儲蓄帳戶碰都不碰。 這樣一來,她不用每天記,也不會一直覺得自己的錢不見。 她說那段時間她開始比較敢買自己想喝的咖啡,也比較不會因為「怎麼又亂花錢了」而內疚好幾天。 副業不是「工作」而是「找回價值感」的方式 陪跑的八週裡我們有聊到工作,她說自己以前做行銷企劃,但已經離職兩年多了,現在講起來會心虛,會懷疑:「這樣還算嗎?」 其實她不是不知道自己會什麼,只是太久沒用,太久沒有被問,也太久沒被誇獎了。 我跟她說:「算啊,只是妳太久沒用那部分的能力而已,我們可以慢慢找回來。」 重新出發前,先來盤點一下自己 後來她問我:「那我還可以做什麼嗎?」 我建議她,如果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可以先試試自我盤點3步驟: 有些媽媽發現自己其實蠻會講故事,就開始經營自媒體帳號;有些媽媽愛手作,就接起客製禮物;也有媽媽從寫社群文案開始,變成接案小編。 不用一開始就當老闆,也不用急著賺大錢,從「有一點點收入」、「有被需要的感覺」開始,就會慢慢累積起妳的自信跟價值感。 從被陪伴,到成為陪伴別人的人 我們聊著聊著,她忽然說:「我其實很喜歡這八週記帳陪跑的感覺耶,每週都有人陪我想、陪我看數字,原來不是只有我覺得混亂。」 記帳陪跑結束後,她做了一件讓我又驚又喜的事:她報名了我們的「記帳陪跑教練培訓」。 她說:「我想把我學會的這些,分享給其他跟我一樣剛開始很混亂的媽媽。」這不是一個突然的決定,而是因為這八週,她真的被幫到了,想讓這份陪伴延續下去。 現在的她,正在用自己走過的路,陪伴下一位媽媽整理混亂、重新站穩。 她曾說過一句讓我很有感的話:「我不是想變回以前那個我,而是想成為一個我自己也喜歡的版本。」 如果妳也在為了家庭暫時停下腳步,那也別忘了妳不是在「失去自己」,而是在「準備長出一個新的自己」。 這條路不會一瞬間走完,但每個小改變都值得被看見。 如果妳也正在想:我是不是也該來試試看?那就從記帳陪跑開始吧。它不是只有記帳,而是有人陪妳一起整理財務、重新看懂自己的日子,像她一樣,找回屬於自己的選擇權。 讓我們都能在育兒的混亂裡,慢慢找到下一步的力量。 妳不是一個人,我們一起慢慢走。

新手媽媽好迷失?靠記帳、津貼、副業找回自信與經濟安全感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