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name: 編輯 刀大

媽媽的時間不是不夠用,是沒被留給自己:從忙到沒靈魂,到慢慢找回喘息感的日常練習

有一次,我在家附近的公園推著嬰兒車,聽見一位媽媽在電話裡講:「我根本沒有時間思考,連今天星期幾都不知道了。」 我笑了一下,不是因為她好笑,而是因為太懂了。 那種感覺像是昨日重現,一瞬間心酸就浮了上來。 當了媽媽之後,我也經歷過那種「一整天很忙,卻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麼」的生活。不是因為我們懶惰或沒規劃,而是因為時間從來不是我們的。 每一小時都被孩子的需求切得零碎,像是從來沒真正擁有過完整的時段。 我看到太多媽媽,把自己排到最後 有次洗衣服時,我停下來,發現桌上那杯泡了三次又涼掉的咖啡,已經放了兩個小時。 我不禁想:「我上一次好好喝完一杯熱的東西,是什麼時候?」 當媽後,每天身體一直在動,腦袋卻像斷線的電腦,偶爾會當機。不是不夠努力,而是我們總是將自己排在最後面。 從睜開眼睛那刻起,媽媽就像待機模式永遠在線。陪睡、煮飯、洗奶瓶、哄哭、餵副食品……這些日常瑣事串起來,像黑洞一樣,把整天吸得精光。 我曾經也買過很美的計畫本,想著「等孩子睡了,我要做點自己的事」。但每次孩子一睡,我不是在洗衣服,就是收玩具,再不然就是放空,然後自責又浪費時間。 後來我才明白,那根本不是時間管理的問題,是「沒有人幫忙」的問題。 而這就是最讓人無力的地方。 不是每個人都有後援。有些人老公長期不在家、孩子全靠自己顧,連生病都不敢倒下,因為沒有人可以接手。 這種「偽單親」狀態,是很多媽媽的日常:白天一人顧小孩、一邊煮飯;晚上一邊哄睡,還得提醒自己明天要繳帳單,處理所有家裡的大小事。 我們不是不努力,而是太孤單了。 媽媽的時間,不是拿來塞滿,而是要學著留空 我曾經以為時間管理就是「做更多事」、「把每一分鐘都用好」。 後來我才懂,真正的時間管理是「讓自己有選擇、有空間、有喘息的可能」。 所謂的選擇,是: 這些看似「鬆懈」的選擇,其實是媽媽最重要的自我照顧。 沒有人能一直燃燒自己,卻還能穩穩的抱著孩子走下去。 如果你也正在煩惱「怎麼規劃時間」,試試這幾件事: 這不是要你變成完美媽媽,而是讓你有勇氣對世界說:我今天真的好累,可以不那麼堅強一下嗎? 我知道,有些媽媽連「10分鐘」都像奢望。 那時的我也是,沒人幫、老公不在,孩子醒著我不能休息,孩子睡著我只想躺著。 所以我從「兩分鐘也好」開始。 孩子在旁邊玩積木時,我戴上耳機聽音樂。 煮飯時放一集喜劇,哪怕只聽三分鐘,也比沉默好受。 我們不是一次改變現狀,而是在縫隙裡找回一點點屬於自己的空氣。 這些微小的片刻,就是你時間感慢慢長回來的起點。 很多媽媽在夜深人靜時都想過:「如果我今天真的消失了,會有人發現嗎?」但其實我們不是想消失,是太久沒被看見。 我就是在這樣的混亂裡,慢慢找回自己的時間感 我開始察覺那些小小的「自己時間」有多重要:能喝完一杯熱茶、獨自走去巷口便利商店、寫完一段訊息。 不是靠計畫本,也不是靠自律,而是靠一點點的支持,讓我知道我不是一個人。 這也是我後來加入「8週存款成長營」這個媽媽社群的原因。 每週三中午,我們在線上聚一聚,聊聊那些媽媽也聽得懂的財商知識,也聊那些別人覺得沒什麼,但我們會崩潰的小事。 像是「今天又爆買尿布」、「預算怎麼都抓不準」、「我是不是又叫太多外送了」這些瑣碎,常常就是壓垮我們的最後一根稻草。 我喜歡那裡的氛圍:不是來上課,而是一起活過這週。 我們在那裡分享、陪伴、喘息,把自己的時間感,一塊一塊拼回來。 如果你也正在思考怎麼分配家庭的金錢與時間壓力,推薦你一起看看這篇:《新手爸媽怎麼分配育兒開銷?這個方法讓財務不再是引爆點》。 裡面提到的「金錢與時間的分工」,不只是讓財務變輕鬆,也是在提醒我們:妳不是該獨自扛起全部,育兒這件事,值得兩個人一起扛。 給妳,正在撐著的媽媽 你不是時間管理差,你只是太久沒被照顧了。 你不孤單,那些你不敢說出口的累,我們懂。 那些凌晨三點抱著孩子坐在地上偷偷流的眼淚,我們也流過。 妳已經撐很久了,真的可以,讓自己喘口氣了。 有時候,媽媽只是需要有人告訴她: 「妳今天已經很棒了,現在可以先休息一下沒關係。」 希望你也能在自己的生活裡,慢慢找回那個屬於自己的小空格,然後,溫柔地把自己放回來。 即使只有十分鐘,也值得。 因為媽媽的時間很珍貴,也很值得被好好守護。

媽媽的時間不是不夠用,是沒被留給自己:從忙到沒靈魂,到慢慢找回喘息感的日常練習 Read More »

媽媽如何增加收入?先看清錢怎麼流,再讓副業成為真正的幫手

我發現很多媽媽的煩惱,跟我當初一模一樣: 明明育兒已經夠累了,還要擔心錢不夠用。 看到帳戶餘額滑落,心裡只剩一句話「到底錢都去哪了?」 這種無力感,不是因為我們花得特別多,而是因為:沒人教過我們怎麼掌握家庭財務。 錢一直留不住,是因為… 小孩剛出生那年,我明明沒亂花,帳戶餘額卻一直滑落。後來我回頭去看,才發現有3個地方在默默漏財: 沒有預算規劃,每個月都在「邊花邊懺悔」 像是嬰兒用品、親友紅包、媽媽團購…每一筆都合理,但加起來就驚人。當時我連基本的預算表都沒有,月底就是看著帳戶發呆。 不敢談錢,家務和財務都自己扛 老公常說:「有需要再跟我說。」但我常常”不想造成他的壓力”,結果很多家庭支出默默刷在自己卡上。後來才明白,家庭財務不是誰要扛全部,而是需要一起談、一起扛。 收入不穩,卻又一直忍不住「報復性花錢」 那陣子我接了一些案子有收入,但因為育兒壓力大,我常靠買東西來安慰自己。結果,花得比賺的還多,存不了錢也讓自己更焦慮。 想改善財務,先處理「流」的問題 有一位媽媽學員說得很好:「我現在不求變有錢人,只想每個月不再為錢焦慮。」 這就對了!與其拼命想賺更多,不如先找出財務漏洞,慢慢堵住。 ✅ 如果妳不知道錢花去哪了,先從記帳開始。 用 App 或紙本都可以,重點是建立「記得要看自己花了什麼」的習慣。 ✅ 如果每月都沒剩,可以用小額分類帳戶存錢 比如:每週轉200元到「自己存錢專用戶」,一點一點累積。 ✅ 如果家裡財務都是妳在管,可以試試開一次夫妻財務會議 就算只是聊聊下個月的支出,都有幫助。 如果妳覺得「這些道理我懂,但要怎麼跟另一半開口談錢,真的很難」,那妳不是一個人。很多媽媽都卡在「不想吵架但又很想溝通」的兩難中。這篇文章可以給妳一些靈感👉《夫妻金錢觀不同?這樣談錢不吵架!育兒家庭的理財溝通術》 增加收入前,先盤點妳手上的資源 很多媽媽一想到「增加收入」,就覺得壓力山大,甚至以為一定要花錢進修、砸錢學技術。 但其實在我們身邊,早就有不少可以運用的資源: 不需要一口氣做很多,從一樣妳有興趣、也有能力開始,就能慢慢累積信心與收入。 當妳開始行動,卻又總覺得錢怎麼存都不夠… 很多媽媽跟我說:「我想接案、想增加收入,但我根本不知道我家的錢現在長怎樣!」 其實真正讓我們行動卡關的,不是沒方法,而是看不清現況。 如果妳也有這種感覺,我很推薦妳試試我們的《60天記帳陪跑》服務。 不是要妳當會計師,而是: 很多媽媽都說:「原來,不是我不會記帳,是我一個人太難堅持。」 這句話聽起來簡單,背後卻藏著很多累積的壓力和孤單。 也有不少媽媽在終於看清楚收支狀況後,發現自己其實沒有那麼缺錢,反而安心了不少。 也有些媽媽則是在看懂數字之後,才真正知道:原來自己真的有差距,那就能抓到關鍵點,知道自己還差多少、該從哪裡開始補,而不是一直忙得很累卻不知道重點在哪。 那就讓我們陪妳撐過這60天,一起走向有底氣的生活。 我們不需要當女超人 妳不是要又顧小孩又賺大錢才算成功。 能夠穩定過生活、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每一步都為自己和家人多存一點底氣,這樣就夠好了。 因為當妳的步伐穩了,資產自然會一點一滴地累積起來。更重要的是妳會在這個過程中開始相信,自己真的有能力掌握生活。 我們不是在賺快錢,而是在重建一個穩穩的自己。

媽媽如何增加收入?先看清錢怎麼流,再讓副業成為真正的幫手 Read More »

新手媽媽好迷失?靠記帳、津貼、副業找回自信與經濟安全感

今天想講一個故事,是關於社群裡的一位媽媽學員。 這位媽媽學員在她寶寶三個月大的時候來參加記帳陪跑,開場第一句就說:「我覺得我好像消失了。」 我一開始還以為她在講社群帳號,但她接著說:「我每天只記得幾點要餵奶、幾點要拍嗝、幾點要洗奶瓶。我老公下班問我今天怎樣,我只說『還活著』。」 她不是沒準備的人,孩子出生前,她做了滿滿的育兒清單、費用試算表、甚至還買了寶寶專用的收納櫃(還標籤分類貼得超整齊那種)。 但真正進入新手媽媽狀態後,她發現自己準備的幾乎都是「怎麼照顧小孩」,但從來沒人提醒她,也要照顧「正在快速消耗的自己」。 有天,她發現自己戶頭只剩下不到五位數,連買尿布都要掙扎到底要不要換牌子。 她說那天她一邊查特價一邊哭,因為她不明白,怎麼會從一個薪水穩定、說走就走去旅行的自由女孩,變成現在這樣? 在陪跑的八週裡,她做了幾個轉變: 政府津貼不是「小錢」,它是妳的「安全錢」 那時我問她:「妳有請育嬰留停嗎?有領津貼嗎?」她說:「有啊,但我都拿去用在生活費上了。」 我跟她說,其實如果家裡還有另一半收入,這筆錢真的可以嘗試「只存不動」。不是因為它金額多,而是因為它代表一種「萬一真的不行了,我還有一點力量可以自己決定」的底氣。 🔍【津貼申請小提醒】 育嬰留職停薪津貼是勞保局提供的,符合資格的媽媽最多可以領6個月、每月原本投保薪資的6成。 📌 提醒:申請前需滿一年保險年資、已投保滿6個月,且在孩子滿3歲前申請,詳細可查勞保局官網。 存錢不是要妳變會記帳,是要妳「存得下來」 那時她問我:「我真的沒辦法記帳,有別的辦法嗎?」 當然有啊!我跟她說了一個叫『看帳戶就知道今天可以花多少』的懶人法。 她後來採用的做法是,開三個帳戶:生活帳戶、固定儲蓄帳戶、孩子帳戶,她的錢一進來就分完,生活帳戶不夠了就代表不能亂買,儲蓄帳戶碰都不碰。 這樣一來,她不用每天記,也不會一直覺得自己的錢不見。 她說那段時間她開始比較敢買自己想喝的咖啡,也比較不會因為「怎麼又亂花錢了」而內疚好幾天。 副業不是「工作」而是「找回價值感」的方式 陪跑的八週裡我們有聊到工作,她說自己以前做行銷企劃,但已經離職兩年多了,現在講起來會心虛,會懷疑:「這樣還算嗎?」 其實她不是不知道自己會什麼,只是太久沒用,太久沒有被問,也太久沒被誇獎了。 我跟她說:「算啊,只是妳太久沒用那部分的能力而已,我們可以慢慢找回來。」 重新出發前,先來盤點一下自己 後來她問我:「那我還可以做什麼嗎?」 我建議她,如果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可以先試試自我盤點3步驟: 有些媽媽發現自己其實蠻會講故事,就開始經營自媒體帳號;有些媽媽愛手作,就接起客製禮物;也有媽媽從寫社群文案開始,變成接案小編。 不用一開始就當老闆,也不用急著賺大錢,從「有一點點收入」、「有被需要的感覺」開始,就會慢慢累積起妳的自信跟價值感。 從被陪伴,到成為陪伴別人的人 我們聊著聊著,她忽然說:「我其實很喜歡這八週記帳陪跑的感覺耶,每週都有人陪我想、陪我看數字,原來不是只有我覺得混亂。」 記帳陪跑結束後,她做了一件讓我又驚又喜的事:她報名了我們的「記帳陪跑教練培訓」。 她說:「我想把我學會的這些,分享給其他跟我一樣剛開始很混亂的媽媽。」這不是一個突然的決定,而是因為這八週,她真的被幫到了,想讓這份陪伴延續下去。 現在的她,正在用自己走過的路,陪伴下一位媽媽整理混亂、重新站穩。 她曾說過一句讓我很有感的話:「我不是想變回以前那個我,而是想成為一個我自己也喜歡的版本。」 如果妳也在為了家庭暫時停下腳步,那也別忘了妳不是在「失去自己」,而是在「準備長出一個新的自己」。 這條路不會一瞬間走完,但每個小改變都值得被看見。 如果妳也正在想:我是不是也該來試試看?那就從記帳陪跑開始吧。它不是只有記帳,而是有人陪妳一起整理財務、重新看懂自己的日子,像她一樣,找回屬於自己的選擇權。 讓我們都能在育兒的混亂裡,慢慢找到下一步的力量。 妳不是一個人,我們一起慢慢走。

新手媽媽好迷失?靠記帳、津貼、副業找回自信與經濟安全感 Read More »

新手媽媽如何幫孩子存教育基金?從第一筆紅包開始的理財起點

前陣子,我收到好幾位新手媽媽的私訊。 她們都問差不多的問題: 「我剛收到育兒補助/紅包,想幫孩子存教育基金,但我完全不懂理財,該怎麼開始?」 這問題我聽了上百次,每次都很想抱抱對方說:「你願意想這個問題,本身就很棒了。」 因為大部分人是選擇不想的,不是嗎?想了會焦慮,會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夠懂、不夠有錢。 但你願意停下來想「怎麼開始」,就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了。 不會理財不是你的錯,是沒人教我們怎麼開始 我知道你可能有這些煩惱: 這些,我全都經歷過。 生完小孩後,一堆資訊一股腦湧來,我在孩子打預防針的等待區滑手機,滑著滑著看到某某人說:「幫孩子準備教育金要趁早!」 那瞬間我腦子炸裂,心想:「是啦~但到底要怎麼做?」 不需要成為理財達人,先搞懂「這筆錢的意義」 孩子出生後收到的紅包或補助,看起來不多,但它可以是一個很有力量的起點。 我那時幫女兒開了一個帳戶,叫「教育起步金」。不是因為我有多懂投資,而是因為我想練習「為她留下一筆錢」這件事。 我設定每個月從我的帳戶轉個一千元進去。 這數字不驚人,但它讓我開始關注「我花錢的方式」,讓我開始學「怎麼做選擇」,而不是「怎麼找到答案」。 理出你的行動順序,比選工具更重要 先不急著問:「要投資什麼比較好?」 先問這三個問題: 想清楚這些,再來選工具會簡單很多。 如果你有概念,這些是媽媽們常用的幾個方式: 📌 定期定額存款:適合剛開始的你,幫自己先建立「留下來」的感覺。 📌 基金/ETF:適合已經有些儲蓄、願意學習一點投資的你。 📌 儲蓄險/保單規劃:有固定年期與領回機制,適合想要有明確目標的安排,但請記得「一定要先保護好自己」,再來談孩子。 教育金存得下來嗎?要先看整體財務穩不穩 我帶過很多記帳陪跑的學員,很多媽媽會說:「我有幫小孩存教育金!」但在陪跑過程中常聽到:「這筆錢我先挪去繳保費/修車/繳卡費…」 她們不是不想存,是因為生活太容易有突發狀況,而整體財務沒有先盤整好,所以孩子這筆錢,總是第一個被挪用。 這時候不是存錢方式錯了,而是要先讓「整體家庭財務」變穩、變清楚。 我會建議你,與其急著研究哪個理財工具比較好,不如先來試試看《記帳陪跑》服務。 這是一個一對一、有教練陪伴的練習過程。我們會陪你一步一步釐清家庭現金流、分類你的支出、找到適合自己的預算分配方式,讓你能真的把「教育基金」這件事放進生活裡,而不是靠意志力硬撐。 你會發現,當你能穩穩的存下第一筆錢、看懂自己的錢都去哪了,就會有更多餘裕來安排投資與未來。 看文章學不會,因為理財需要練習 理財不是知識問題,是練習問題。 很多媽媽都說:「我看了很多理財書、影片、Podcast,還是做不出來。」 因為理財不是懂了就會做,而是做過一次、做過一週、做過一個月,有人陪伴你調整、修正、撐過那段想放棄的時候,才會開始有感。 練習的過程可能會卡關、會懷疑,但只要不是一個人硬撐,就會比較有機會走下去。 延伸思考:孩子的錢存下來了,那大人的共識呢? 其實在陪跑的過程中,我常看到一件事:媽媽很努力地存錢、記帳、規劃,但另一半卻完全沒參與,甚至會說:「這麼早就想那些幹嘛?」 如果你在為孩子的未來做準備時,發現「不是錢怎麼存」的問題,而是「怎麼一起面對」這件事讓你卡住了,那你一定要看看這篇文章: 👉《新手爸媽怎麼分配育兒開銷?這個方法讓財務不再是引爆點》 這是一位媽媽的真實經驗,她一開始默默地記帳、努力存錢,後來也試著和先生討論花費,慢慢建立起共同帳戶、分攤育兒支出,磨合中找到了彼此能接受的方式。 也許也能幫你們家的「談錢」,不再變成「吵錢」。 給媽媽的邀請 如果你也正在為孩子的未來思考、存第一筆錢,真的歡迎你一起加入我們。 你可以從《記帳陪跑》開始,這是一個專為媽媽設計的理財入門服務,透過教練一對一陪你練習,把「記帳」變成真正可執行、看得見成效的行動。 你不是一個人,理財不該讓人焦慮,而是讓我們安心的工具。 而那第一筆錢,不只是一筆紅包或補助,是你送給孩子的一份溫柔承諾:「我會為你的未來,試著當一個學會留下來的媽媽。」

新手媽媽如何幫孩子存教育基金?從第一筆紅包開始的理財起點 Read More »

新生兒用品要買齊嗎?哪些能等等買?新手媽媽預算思考3關鍵

面對新生命的到來,準爸媽最先感受到的,除了喜悅,還有滿滿的「待買清單」。但在一連串「新手媽媽必備」的標籤轟炸下,到底哪些東西是真正需要的?哪些支出其實可以等等? 新生兒準備期:每樣東西看起來都超重要,但錢包卻開始哭 還記得那時懷孕初期,一打開網頁搜尋「新生兒用品準備清單」,跑出來的不是幾項必備,而是一整串像是要開育嬰百貨行的規模。 各大論壇、社團、部落客分享的清單上,奶瓶、溫奶器、推車、安全座椅、背巾、寶寶床……通通標註「新手媽媽必備」,還附上推薦連結。 那陣子真的是邊做筆記邊焦慮。每一樣看起來都好重要、不買好像會虧待孩子,但每買一樣,內心的小算盤就多跳一次警報。 後來才發現,有些東西根本用不到(很多買了之後甚至忘記自己有買,最後在大掃除才發現),或者其實可以先借、等有需要再入手。 生小孩為什麼這麼花錢?來自社會期待的「理想父母模板」 從我們準備迎接小孩開始,社會就不斷給我們「理想父母」的標準:用品要齊全、環境要無毒、每一步發展都要完美安排。彷彿沒有準備好所有東西,就會對不起孩子。 但理性一點問自己:我真的需要照著別人那套育兒方式來做嗎?還是可以走一條「比較適合我們家」的路? 其實最現實的育兒問題,不只是要不要買,而是「我們的家庭能不能承擔這樣的生活方式?」 當理想碰上現實,才會發現比起育兒清單,更重要的是:我們家怎麼分工?每個月能花多少?我們想給孩子什麼樣的陪伴與生活? 每個家庭的教養風格不同,預算分配也會長得不一樣 ✔ 有些人喜歡精緻育兒,每樣都用最好的,這樣她們有安全感。 ✔ 有些媽媽走極簡派,接受二手用品,把錢花在陪伴與體驗。 這些選擇沒有對錯,只有「適不適合妳們家的狀況與價值觀」。 我曾經有位學員,一開始為了要當完美媽媽,每樣都買最好的,但三個月後撐不住,不得不開始賣掉用不到的東西、申請育嬰留停。 她才開始真的盤點家庭預算,重新調整每月的花費比例,把錢放在真正對她來說重要的地方,也因此後來更安心、更快樂。 預算怎麼分?與其照清單買,不如先想清楚這幾件事 與其問「這東西可不可以買二手?會不會用不到?」不如反過來問: 👉 這東西我們家的生活真的需要嗎? 👉 如果先不買,有沒有備案?真的缺再補行不行? 👉 我們目前能夠承擔的育兒預算是多少? 有些人覺得推車超重要,有些人全程用背巾。有些人覺得一定要升級副食品鍋,有些人拿現有電鍋慢慢試。 每個選擇背後都是「當下的家庭狀況」和「媽媽的需求」在說話。 所以比起參考別人的採購經驗,更重要的是先回頭問:「什麼對我們家來說是最實用、最安心的選擇?」 回到預算這件事上:我們真的知道錢花去哪了嗎? 有些開支是幾乎跑不掉的,比如疫苗、健檢、寶寶的醫療費。但也有些花費,其實會因為育兒方式而有很大不同——比如奶粉 vs 親餵、尿布 vs 布尿布、副食品自己煮還是買現成的。 所以與其套用別人的分類方式,不如從幾個方向去想: 「我們家有多少時間?想把時間放在哪裡?」 「哪些是我自己覺得安心、必要的?哪些只是別人說一定要?」 「在我們目前的收入下,有多少錢可以分配在孩子身上,而不會讓整體生活太吃緊?」 如果這題讓妳卡住了——放心,很多媽媽都是從「不知道怎麼算」開始。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設計了《一對一60天記帳陪跑》,不是要妳變成會計師,而是陪妳把花錢的感覺變成清楚的數字,幫妳看懂錢到底花去哪、怎麼分配才不焦慮,讓「養小孩的花費」不再只是猜。 👉 點我看更多《記帳陪跑》的內容(適合剛開始想整理財務的媽媽) 延伸提醒:未來的支出,也別忘了預先思考 現在只是起點,未來的開支還包括: 這些都會慢慢出現,現在不需要一次準備好,但可以開始慢慢思考、開始預留彈性。 如果你在規劃預算的過程中,發現不只是「東西要不要買」的問題,而是跟另一半怎麼分工、怎麼分錢這塊也讓你卡卡的,那你可能會喜歡這篇: 👉 《新手爸媽怎麼分配育兒開銷?這個方法讓財務不再是引爆點》 這篇文章分享了一位媽媽從記帳陪跑到和另一半建立育兒共同帳戶的過程,裡面有很多夫妻協作的實例與方法,特別適合正在努力讓家庭變得更穩的你。 媽媽不是什麼都要自己扛,而是要學會「怎麼分配自己的資源與力氣」。 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妳從焦慮感裡退一步,找到自己的節奏。 我們一起慢慢來 🙂

新生兒用品要買齊嗎?哪些能等等買?新手媽媽預算思考3關鍵 Read More »

新手爸媽怎麼分配育兒開銷?這個方法讓財務不再是引爆點

你們家也有這種狀況嗎?小孩出生後,除了奶粉、尿布跟睡眠不足,夫妻之間最容易吵的話題就是:「到底育兒的錢跟時間該怎麼分才公平?」 前幾天朋友M就跟我抱怨:「每次幫孩子買東西,老公都說『你決定就好』,聽起來很貼心,但刷卡的時候卻是我的戶頭,一次兩次就算了,久了心裡真的會覺得不舒服。但又不好意思講,他也有出別的費用,難道是我太計較?」 我一聽就秒懂!這真的不是計較,這是安全感的問題啊!尤其很多媽媽生完孩子後可能轉兼職、甚至離職,收入減少,但開銷卻越來越多,壓力真的會超大。 開不了口的育兒帳,學員媽媽怎麼成功跟老公談錢? 我們有一位參加過「60天記帳陪跑」的學員A媽媽,她和先生原本也以為把錢分得很清楚,先生負責房貸、水電等固定開銷,她則負責孩子的奶粉、尿布、保母等育兒費用。 結果她很快發現自己這邊的支出越來越吃緊,完全跟不上開銷的速度。 她當時沒有立刻跟先生反應,而是選擇先參加媽媽商學院的「60天記帳陪跑」。透過教練的陪伴,她一步步搞懂自己的財務狀況,也建立了對理財的信心。有了具體的數據和底氣之後,才順利坐下來和先生好好討論。 後來他們一起開設「育兒共同帳戶」,依照收入比例共同儲蓄,專門支付育兒支出。這個做法不但更公平,也讓彼此在討論錢這件事時,少了很多情緒,心情也輕鬆許多。 3個簡單步驟,讓夫妻避免為育兒錢吵架 根據媽媽社群裡大家分享成功的做法,我幫大家整理了一下: 時間管理也超重要,媽媽怎麼才有喘息空間? 除了錢,媽媽們更大的壓力常常是時間。許多媽媽都說:「生了孩子後,我一天根本不夠用!」 社群裡的S媽媽就曾經因為時間管理失衡,焦慮到天天哭。後來她跟先生一起規劃「育兒輪班表」,每週開一次家庭會議,明確分配誰顧孩子、誰做家務。先生還會固定讓她有半天完全自由,好好放鬆。 新手媽媽的3個時間管理小技巧 有了知識還不夠,重點是怎麼跟另一半好好溝通! 我發現很多媽媽,其實不是缺乏知識和步驟,而是缺乏把這些觀念有效跟另一半溝通的方法。 如果你也總覺得「明明知道該怎麼做,但講到老公那邊就卡住」,很推薦你延伸看看這篇:〈夫妻金錢觀不同?這樣談錢不吵架!〉,裡面分享怎麼從「價值觀」開場,而不是「直接談錢」,讓溝通不再像地雷區。 同時也歡迎你加入我們的「八週記帳LINE社群」,這裡有許多媽媽彼此分享經驗與討論溝通方法,或許你能從群友們的實際經驗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做法與情緒支持。 最後要記得喔,育兒這件事是夫妻一起的事情,你們是隊友,不是對手!只要把事情講清楚、規劃好,就能讓家庭更幸福輕鬆啦!

新手爸媽怎麼分配育兒開銷?這個方法讓財務不再是引爆點 Read More »

新生兒醫療險怎麼買?避開常見業務話術,媽媽也能買對保單!

今天要來聊一個很多新手爸媽都超煩惱的問題——「新生兒醫療險到底要怎麼買?」尤其面對滿天飛的推銷訊息、熱賣保單,還沒生完就開始焦慮:「我是不是太慢?會不會買不到?」 這篇文章不是保險業務視角,而是寫給像妳一樣,正在為孩子多想一步、卻也不想踩雷的媽媽們。讓妳用媽媽的語言,搞懂保險到底怎麼挑比較不會後悔。 為什麼很多媽媽保錯保單? 我陪過很多媽媽聊保單,她們都說過這種話: 「朋友說這張熱門我就買了。」 「業務講太快,我根本來不及問。」 「我以為有保,結果根本沒保到重點。」 這種狀況不是少數。所以我才想寫這篇,讓妳不需要先看一堆條文,也可以先掌握幾個方向,知道哪些是容易踩雷的地段。 根據數據:寶寶住院真的比你想的多 根據衛福部112年的統計,0~4歲的孩子總人口約79萬人,光是住院人數就將近12萬人,也就是說,幾乎每7個孩子裡,就有1個住過院。📎 資料來源:衛福部112年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統計 所以很多人會說,剛出生最好就先準備好醫療險,不是因為怕,而是因為真的比較容易遇上突發狀況。 但也不是說「買了就安心」,因為如果條款沒搞懂、保障買歪,到時候真的用不上,那個失落感真的會想翻桌。 怎麼選擇適合寶寶的醫療險?4個重點避開地雷 那如果妳現在已經有點眉角了,也知道不是買越貴越好,接下來這四個方向,妳可以當成整理思緒的提醒,幫自己找出最適合你家寶寶的那張保單。 1. 不要只聽「這張很熱賣」,要看你家寶寶的狀況 有些業務會說:「這張很搶手,錯過就買不到了!」聽起來真的會讓人焦慮到心跳加速。尤其是對新手媽媽來說,整天都在擔心寶寶的健康與發展,再加上一堆人說「這要趕快保」,真的很容易讓人覺得自己是不是太慢了、是不是錯過了什麼。 我知道,這種壓力真的會壓在心裡。尤其你只是想幫孩子多準備一點的時候。 但每個寶寶的體質、出生狀況都不一樣,像是早產、體重偏低、出生有一點小狀況的,都可能會讓保險公司用「不符合承保條件」為由拒保。 所以其實最好的做法是:還在懷孕的時候,就先開始了解醫療險的條款與限制,等寶寶出生、報完戶口拿到身分證號,就能馬上送件投保。 不是要妳變成超前部署女王,而是讓自己在迎接沒日沒夜生活前,先多準備一點「心裡不慌」的空間。 2. 實支實付 vs. 住院日額,差在哪? 這兩個理賠方式是醫療險裡的基本組合,但很多人只聽名字會以為:「不就是住院就會賠嗎?」其實中間的眉角差很多: 這兩種預算充足的情況下建議搭配著保,因為寶寶住院的時候,常常是媽媽全天顧病房、爸爸還要顧大寶,還得排班。住院日額可以補貼這段時間你請假顧小孩的成本,而實支則是補醫療費用。 3. 保單條款到底寫了什麼?這些小字才是重點! 很多媽媽以為「實支實付」就是我花多少,保險就賠多少,但其實根本不是這麼簡單。保險公司會看你花的項目是不是符合條款、是不是在保單認定的範圍裡。 像這些條款的定義,就很容易踩雷: 所以真的,千萬不要只聽業務說「這很完整、很熱賣」就簽下去,自己先搞懂條款內容,才不會到時候在理賠現場被打回票,氣到想拿保單丟人。 4. 預算也要顧,別把錢都壓在寶寶身上 當了爸媽之後,我們很自然地想把最好的都給孩子。什麼都想先幫他準備好、保好,生怕哪個地方沒顧到。但其實,保險不是只看誰年紀小、風險高就先保誰,而是要回到「整體家庭的配置」來思考。 我們不是不愛孩子,而是要知道怎麼配置資源才不會讓自己先倒。保險的角色,是在風險來的時候,讓一家人都站得住。 所以如果預算有限,寶寶可以先保基本的實支+日額,大人也一定要顧好自己的風險保障。不是為了自己,是為了整個家可以平穩度過那些「萬一真的來了」的時候。 👉 你也曾一頭熱地查保險、研究產品,最後反而更迷惘,不妨延伸看看這篇:〈我只想幫寶寶存紅包,為什麼變成在研究ETF?〉,講的就是我們這種「只想做好一件事,結果越查越怕做錯」的媽媽心情,看完真的會鬆一口氣。 搞懂整體財務,保單才能選對 有一位媽媽在寶寶出生後不久,寶寶因為發燒住院了三天。她原本以為有保險可以申請理賠,結果才發現,自己當初挑的那張保單竟然不包含住院給付,完全派不上用場。 她一邊照顧寶寶,一邊處理醫療費用的壓力,還要扛著「怎麼沒早點弄清楚」的懊惱。後來她來找我時,說自己其實不是沒想過要保,只是資訊太多太亂,每次想處理就被生活打斷,直到這次住院才被逼著正面面對。 我們一起做了《家庭財務分析報告》,把整個家庭的保障、支出、保費重新攤開來看,才發現她的大人保障完全沒顧到、孩子的保單設計也不太符合實際風險。這份報告讓她第一次有了清楚的全貌,知道什麼是該先補強、什麼可以等。 📌 推薦服務:《家庭財務分析報告》比起只做保單健檢,這份報告幫你看懂整體家庭財務狀況,理清保費預算與保障排序,少花冤枉錢、也少一點心累。 她後來跟我說:「早知道這樣分析一遍可以這麼清楚,我早就做了,不用這次住院來逼我學功課。」 小結:媽媽不是什麼都要懂,但可以更有選擇權 很多媽媽會覺得「我是不是太晚知道了?」但其實我們每天在育兒的混亂中都在學、都在試,能願意多看一眼、多問一句,就已經很棒了。 如果妳有在研究保單、聽過業務講了一大堆結果還是搞不懂,或者妳只是想先搞清楚「我到底該從哪裡開始看懂保單」,這邊有個免費課程資源可以先看看: 🎁 免費領取|《拒當保險肥羊》條款教學課程(限時10天觀看)幫妳把那些「業務不會主動講的細節」整理起來,用聽得懂的方式慢慢講,妳可以自己選擇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再來買。👉 加入媽媽商學院官方Line@mompower,輸入關鍵字”買對新生兒醫療險” 可免費兌換課程。 如果這篇文章讓妳少走一點冤枉路,歡迎分享給妳的媽媽朋友,也可以私訊我聊聊,我會盡量用最懂媽媽的方式,陪妳一起把這件事處理好。

新生兒醫療險怎麼買?避開常見業務話術,媽媽也能買對保單! Read More »

新手媽媽怎麼選?從月子中心 vs. 在家坐月子看懂產後預算規劃

這篇文章是我和一位準媽媽朋友的聊天延伸出來的。朋友開頭就說:「最近一直在想,到底要不要住月子中心?」 我問她:「那妳自己比較想哪一種?」 她說:「其實我不知道怎麼選,因為每種方式都有人說好,有人說不好,我也不太知道家裡目前財務到底能不能負擔得起。」 我們就這樣慢慢聊起來,沒有打開報表,也沒有立即下決定,只有一個念頭:「不急,先弄懂自己在意什麼。」 【真實對話起點】什麼是適合自己的選擇? 我問她:「那妳心裡最擔心的是什麼?」 她說:「我怕選錯。住月子中心好像比較輕鬆,但又怕花太多錢會影響之後的支出;如果選擇在家,又怕會太累,根本沒休息到。而且我也會擔心小孩出生之後的花費,像奶粉、尿布、疫苗、保母那些,感覺未來每個月都是錢…想到就有點不安。」 我點點頭:「那妳覺得,妳現在的狀況,有哪些條件或資源,是可以幫妳做選擇的?」 她苦笑:「這就是問題啊,我完全沒算過家裡的錢,也沒有什麼固定在記帳,我甚至不知道我們每個月實際花多少。」 我說:「沒關係啊,我們可以先從妳心裡的需求開始想。」 【花費比較表】月子中心 vs. 在家坐月子 項目 月子中心 在家坐月子 每日花費 NT$5,000~10,000 月嫂約NT$2,800~4,500 28天總額 NT$140,000~280,000 約NT$50,000~90,000(含月子餐、用品等) 優點 環境專業、照顧集中 彈性安排、費用較低 限制 價格高、需預約 需要有人協助或安排月嫂 我跟她一起看了這張表,然後問:「如果這兩個選項價格差了一倍以上,那妳會比較希望哪一種情況發生?」 她猶豫了一下說:「我好像其實希望能好好休息,但我又不敢說一定要花那麼多錢。」 我說:「妳的顧慮很合理,那我們可以再想一步:先不急著算錢,我們暫時把金額放一邊,來看看哪一種生活狀態比較貼近妳現在的需要。等搞清楚這件事後,我們再一起看預算怎麼搭配。」 👉 如果你卡在「不知道怎麼跟另一半溝通預算與選擇」,也可以參考這篇:〈夫妻金錢觀不同?這樣談錢不吵架!〉 【慢慢釐清的過程】不是比較,是回頭看自己 我問她:「妳有想過妳需要哪些幫助嗎?例如,是怕睡不好、沒人顧小孩、吃不好,還是單純希望有人在身邊讓妳安心?」 她沉默了一下,然後說:「好像每一點都有一點欸……我不確定我到底最需要什麼,但我知道我不想一個人撐。」 我說:「這句就很關鍵了。那妳覺得,在家坐月子的安排,有辦法幫妳達成這個嗎?還是月子中心比較有機會讓妳被照顧到?」 她想了想說:「可能…如果我找到信任的月嫂,也許在家也可以;但我現在真的不知道去哪找那種人。」 我回:「那或許我們現在要先處理的,不是要不要住月中,而是有沒有穩定的後援選項可以選。」 她點頭:「有點像是,先搞清楚有哪些條件,才能知道自己能選什麼對吧?」 我點頭:「對。而且有時候不是妳不會選,是根本沒有人幫妳把那些條件整理出來。」 【對話的尾聲】決定是慢慢走出來的,不是比出來的 我們聊到後來,她自己在紙上寫了一張表:「我擔心的事」、「我需要的支持」、「我可能有的資源」,然後發現其實她有些朋友也正在經歷類似的思考,只是她沒說出來。 我跟她說:「做預算、算花費,其實不是為了控制妳的選擇,而是幫妳看清楚什麼能做、什麼可能再等一下。這樣妳才能選得穩。」 她後來說:「謝謝妳聽我講這麼多,沒有急著給我答案,而是陪我一起釐清。」 我說:「每個人都可以慢慢看見屬於自己的方向,不用急著下決定,只要一步步往更貼近自己的選擇前進就好。」 那天聊完後我心裡想,其實很多媽媽都是在資訊不對稱與情緒焦慮中做出選擇的。如果能有人陪她一起釐清狀況,也許那些決定就不會那麼孤單、那麼慌張。 📩 所以如果妳現在也在面對類似的拉扯,不太確定自己狀況適合哪種安排,不用急著選,也不用一個人想。歡迎妳加入媽媽商學院官方Line@mompower,說說妳的情況,我們可以像今天這樣聊聊,幫妳一起釐清思緒,慢慢把答案找出來。

新手媽媽怎麼選?從月子中心 vs. 在家坐月子看懂產後預算規劃 Read More »

我只想幫寶寶存紅包,為什麼變成在研究ETF?|新手媽媽的理財起點

那天一個大學同學傳訊息給我。 她生完第二胎後,辭掉了原本的工作,在家顧小孩快一年。她說:「我有點焦慮,我是不是該幫寶寶開個帳戶?我看群組裡有人在討論基金、ETF什麼的,我是不是也該弄一下?」 我看著訊息,心裡想著:「啊,又來了,這個問題。」 因為她不是第一個來問這個問題的媽媽。 在八週社群裡也有好幾位媽媽提過類似的煩惱,甚至連我們陪跑學員,都會在整理收支時突然問:「那孩子紅包怎麼處理比較好?」 大家都想做點什麼,但也都很怕做錯什麼。 帳戶開好了,然後咧? 我問那位同學:「你希望這筆錢是做什麼的?」 她愣了一下,說:「就是……紅包先放起來吧,以後可以當教育基金之類的?」 我聽到「之類的」這三個字,就知道她還沒真的想清楚。 我笑著跟她說,其實妳跟我以前一模一樣。 我女兒剛出生那年,我也很快跑去幫她開戶,紅包存進去,看著金額慢慢增加,覺得自己很棒,超有媽媽責任感(還幻想她成年後會感動落淚) 但幾個月後,我打開網銀看到那筆錢,突然冒出一個念頭:「欸……我到底是要拿這筆錢幹嘛?」 想做對,結果反而不敢動 那位同學接著說:「我有去查資料啦,但基金好像有風險,ETF要開戶我有點怕怕的,保險又聽說容易被話術……我現在有點不敢動了。」 我心裡苦笑 每一個想做功課的媽媽,最後都會變成資訊焦慮的受害者。 不是她不努力,是因為太多「這也可以、那也不錯」,結果變成哪一個都不敢選。 因為每一個選項背後,都好像藏著一句:「萬一你選錯了,孩子就失去了未來的一個機會」 這種壓力,真的會讓人停住。 所以我只問她四個問題 我沒給她推薦任何工具,只問了她: 她一邊聽一邊在筆記,最後抬頭說:「欸!這樣我才發現…我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多少錢欸。」 我點頭說:「所以你不是選不出工具,你是還沒想清楚目標。」 我們常常以為財務焦慮來自『不知道要選什麼』,但其實,更多時候是『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去哪裡』。 等你搞清楚了,就不會那麼焦慮了 當你知道: 單純存其實不太可能達標,就算加上一點投資報酬率,可能還是會有一些差距。 這時候你才會開始思考:「那我是不是要調整投入金額?還是調整目標金額?或是了解一些投資工具幫助自己達成目標?」 這樣你就會更清楚自己要的到底是什麼,而不是在網路上打「最穩的基金推薦」亂槍打鳥。 這時候你去看工具,才有方向,也比較知道要選什麼。 如果你想整體釐清,不只是為了這筆錢 我跟那位同學說,如果妳想整體都釐清,不只是這筆紅包錢,而是你們家的教育金、退休金、保險、投資,要怎麼安排最剛好,我會推薦妳來上我們的《幸福家庭財務長》。 這不是什麼「一夕致富」的快速解法,而是教你慢慢釐清目標、建立習慣、看懂工具、做出適合你家的安排。 妳會學會怎麼把財務這件事變成「可掌握、可調整」的流程,而不是一直靠直覺或焦慮下決定。 後來那位同學真的報名了。 她傳訊息跟我說:「課有些地方我聽不太懂,但至少我現在不會亂買東西了,會停下來想:欸,這筆錢到底是要幫我完成什麼?」 我跟她說:「不懂沒關係啊,本來就不是每個人一開始都很懂。重點是你願意開始想,也知道可以問、有人可以討論,這才是最重要的事。」 👉 如果你也曾陷入「到底該怎麼處理這筆為孩子準備的錢」的迷惘,不妨延伸看看這篇:〈新手爸媽怎麼分配育兒開銷?這個方法讓財務不再是引爆點〉,裡面從記帳與分工的角度出發,幫你跟另一半建立更公平的財務協作,也讓育兒支出不再只是妳一個人的責任。 也許這就是我們這一代媽媽在學的事——不是變成理財專家,而是願意讓每筆錢都有意義、讓自己有選擇。 這些選擇也許今天看不出成果,但等孩子真的需要一筆錢、一個支持的時候,妳會慶幸,自己曾經默默開始準備。

我只想幫寶寶存紅包,為什麼變成在研究ETF?|新手媽媽的理財起點 Read More »

夫妻金錢觀不同?這樣談錢不吵架!育兒家庭的理財溝通術

「老公說錢都給我管,但我根本不知道他到底存多少。」 「我問他孩子教育基金要怎麼存,他回我一句『再說』,然後就沒下文了。」 這類對話,在媽媽社群裡越來越常見,看到這種留言,我都會在心裡回「我懂,我真的懂」,因為我也曾經歷過一樣的卡關期。 有位媽媽說:「小孩出生後的前三個月,我每天半夜泡奶,一邊滑手機查奶粉哪裡買最便宜。」 另一位媽媽苦笑說:「教育基金的事,我問三次老公都說『再說』,我只好自己上網研究基金跟儲蓄險的差別。」 聽起來像是尊重,但久了會發現,這其實是一種默默被放生的感覺。 生了孩子之後,家庭支出暴增,奶粉、尿布、托嬰、疫苗、保險……樣樣都要錢,也樣樣都可能成為夫妻間的壓力來源。 媽媽常常是那個先焦慮的人,因為她在意、因為她想準備、因為她背後有滿滿的「如果以後不夠怎麼辦?」的預設。 但另一半如果沒有同樣的焦慮,或是不知道怎麼回應,就很容易變成「妳決定就好」的回應模式。 久了,就會形成一種不平衡。 夫妻金錢觀不同,到底為什麼這麼煩? 我後來才知道,很多媽媽都遇過這種「一邊焦慮、一邊被放生」的狀況。其實不是老公不愛家,而是——我們從來沒好好談過錢。 對錢的認知、花錢的習慣、風險的想法……每對夫妻都可能完全不同。有人覺得買保險是浪費錢,有人覺得不保才可怕;有人覺得存教育基金是必備,有人覺得「小孩以後自己會想辦法」。 但偏偏,這些都不是講一次就能解決的。 不想吵架,也不想默默吞下:這樣談錢比較不傷感情 這幾年我學會幾個比較溫和、但實用的理財溝通方法,分享給妳: 1. 先聊「價值觀」,不要一開始就談錢 比起直接問「要不要幫孩子買保險?」 我會先問:「你覺得我們最想給孩子什麼?」 有人會說安全感、有人會說機會、有人說自由——這些答案可以幫助我們看見對方的核心價值,再去談怎麼用錢實現。 2. 把「我覺得你都不管錢」換成「我有點焦慮,想一起想想辦法」 有時候不是對方不想管,而是他不知道怎麼幫,或者覺得妳都已經處理好了,他插手反而麻煩。 改用情緒出發,而不是指責出發,比較容易開啟對話。 3. 把家庭財務視覺化,一起面對現況 很多媽媽說,自己努力記帳、查資料、比價,但老公就是無感。這時候,不妨把財務畫出來,像用圖表呈現收支流向、預算分配,讓另一半也能「看見」家裡的金流,才有機會一起討論、一起面對。 看見全貌,才能一起討論未來 有一位學員跟我說,她原本都一個人在煩錢的事,老公永遠一句「妳決定就好」帶過。直到她主動找他一起看《家庭財務分析報告》,用圖表講清楚每月的花費、財務缺口、未來支出,才終於讓老公坐下來,好好聽她說。 她說:「那天他第一次主動說『我們是不是該開個家庭財務會議?』我真的有點想哭,終於不是我一個人在煩了。」 這種轉變不是奇蹟,而是因為她選擇了不再悶著頭硬撐,而是找工具、找方法、找出口。 她的轉變讓我印象很深。 因為很多夫妻不是沒有愛,而是沒有同一張地圖可以一起看。 當家庭財務的全貌從「我自己想一想」變成「我們一起看一看」,很多原本無法好好說的話,才開始有機會被聽見。 《家庭財務分析報告》不是一份冷冰冰的數字,而是一個讓兩個人坐下來,好好聊生活、聊未來的工具。 從對立到同行:讓錢的對話變成一起的事 其實談錢這件事,本來就不容易,尤其在孩子出生、支出變多、角色調整期,兩人很容易不小心就進入「一人努力、一人逃避」的循環。 但我們不是對立的,而是站在同一邊。 如果你也覺得老公對錢總是很被動,不妨試試從「理解彼此價值觀」開始,再一起整理家庭財務,把現況看清楚,讓「錢」這個話題,變成你們一起面對的共同任務,而不是只屬於某一個人的責任。 👉 延伸閱讀:〈新手爸媽怎麼分配育兒開銷?這個方法讓財務不再是引爆點〉

夫妻金錢觀不同?這樣談錢不吵架!育兒家庭的理財溝通術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