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創收

想增加收入卻連覺都沒得睡?先讓寶寶睡過夜,媽媽才有重新開始的空間

有些媽媽想在家增加一點收入,但家裡有新生兒,根本別說創業或接案了,連洗澡都像打仗,更別說有時間靜下來思考未來。 那種「想做點什麼」的心,被日夜顛倒的生活打到幾乎快看不到。光是能完整吃一頓飯、坐下喝口水,都變成奢侈的幸福感。 有一陣子,我連「我還想做什麼」這件事都覺得太遙遠。每天腦袋像爛泥,連刷牙時都在想「寶寶什麼時候會醒」。甚至有時候寶寶明明睡得好好的,我卻好像聽見他在哭。 那一刻我心裡默默浮現一種無力感:「所以我接下來的人生,就是一直在哄睡、一直在等下一次醒來的哭聲嗎?」 這時候其實最影響媽媽生活品質的一件事,不是有沒有工作機會,也不是副業能不能立刻賺錢,而是寶寶到底能不能讓妳睡一覺。 沒睡飽的狀態,讓人難以思考、無法好好調節情緒,更別說計畫未來。睡眠變成了一切可能性的起點。 如果妳也正在「我想做點什麼,但我好累」的時期,也許可以從最根本的開始:先讓寶寶建立睡眠規律,讓自己有時間補眠、喘口氣,這樣才有可能重新找回一點屬於自己的時間與方向。 今天想分享三個讓我重拾睡眠的小技巧。如果妳最近也快被夜奶打敗,希望這篇對妳有幫助。 技巧一:建立「白天有活動、晚上好睡」的規律 以前我總覺得寶寶一哭就要抱、哭了就要哄睡,但其實這樣會讓寶寶分不清白天黑夜。 後來我開始安排一些簡單活動(像是白天曬太陽、講故事、做做寶寶操),慢慢幫寶寶建立白天活動、晚上休息的規律。寶寶就逐漸知道,白天是有光、有互動的,晚上是安靜、可以睡覺的時間。 簡單來說,我就是讓他白天多動一點、累一點,他晚上就比較有機會睡。 小提醒:白天活動不一定要很激烈,但要有光、有聲音、有互動。這樣寶寶才有機會認識時間,進而慢慢調整作息。 技巧二:睡前流程要固定,幫助寶寶「知道要睡覺了」 我們家後來固定每晚六點半洗澡、七點餵奶、七點半念故事、八點熄燈。每次照這流程做,寶寶就越來越能預期「喔,這些做完就該睡了」。 以前我很排斥那種一板一眼的育兒方式,覺得會不會太死板?但後來真的累到不行,我試著把流程定下來,結果效果超出預期。寶寶其實比我想像中還要需要「規律」。 小提醒:不需要安排太複雜的流程,重點是每天一樣。「每天一致」這件事,會給寶寶很大的安全感。 技巧三:半夜醒來先觀察,不要急著抱 以前寶寶一有動靜我就衝過去餵奶,後來才知道很多寶寶半夜哼哼唧唧是「轉換睡眠週期」,不一定需要介入。那時候我常常是寶寶根本還沒醒,我就先把他抱起來,結果反而把他吵醒了。 我真的有過超多次半夜像殭屍一樣抱他起來,結果我自己整晚沒睡,抱到眼神死。後來某次真的太累了,我決定先觀察一下,結果他翻個身又睡回去……我才恍然大悟,原來很多時候根本不用我! 小提醒:如果寶寶是真的大哭或明顯不舒服,當然還是要安撫。但不是每聲哼唧都等於「需要妳」,有時候他其實比妳想像中更有能力進入下一個睡眠循環。 每天多睡一點,就是進步的開始 我知道每個寶寶的作息都不一樣,每個家庭的情況也不一樣。有些方法可能對別人有效,對妳卻沒什麼用;但也可能某個小步驟,就剛好解決了妳正在卡關的那一段。 所以如果妳現在正熬夜熬到快崩潰,不妨試試這三個方法,看哪一個對妳們家有幫助。 有時候,我們不需要一次解決所有問題,只要今天比昨天多睡一點點,就已經是前進了。每天一點點的進步,就是媽媽最真實也最值得鼓勵的成就感。 那段每天凌晨哭著餵奶的日子,我記得很清楚,但我也記得,第一天寶寶睡滿六小時的那個晚上,我感動到差點開香檳(雖然根本沒力氣) 那晚之後,我才開始覺得:也許我真的能慢慢把生活找回來一點。 延伸閱讀 如果妳最近也在想:等寶寶睡穩後,能不能開始在家接案、兼職或增加一點收入? 這裡有兩篇文章可以陪妳慢慢思考,從現實出發,也從心裡出發: ➡️《媽媽如何增加收入?先看清錢怎麼流,再讓副業成為真正的幫手》 帶妳從記帳與資源盤點開始,穩穩走出自己的副業路,不再只是「想做卻好焦慮」。 ➡️《新手媽媽職涯怎麼選?全職、回職場、接案在家,哪種生活最適合你?》 幫妳整理各種選項的優缺點,幫助你釐清什麼最適合當下的妳。 這篇內容是根據我自己的經驗整理的,提供給跟我一樣曾經睡眠崩潰的新手媽媽參考。不過每個寶寶真的不一樣,如果妳試了還是不行,也可以考慮找育兒顧問或專業醫師幫忙,別讓自己一個人撐太久。

想增加收入卻連覺都沒得睡?先讓寶寶睡過夜,媽媽才有重新開始的空間 Read More »

新手媽媽職涯怎麼選?全職、回職場、接案在家,哪種生活最適合你?

當媽以後「到底要不要回去上班」是一個很難選擇的問題。 感覺每條路看起來都不錯,但一靠近就像踩到了陷阱,一進去就會開始懷疑:「我是不是選錯了?」 新手媽媽常見的焦慮與迷惘 新手媽媽超容易卡在選擇題裡,明明剛生完,身體還在恢復、每天都累個半死,但腦子卻已經開始上演焦慮小劇場: 尤其半夜餵奶的時候,一邊看著寶寶、一邊滑手機看別人升職加薪,心裡會冒出好多焦慮跟懷疑: 「我以前也很會工作啊,怎麼現在連剪指甲都要分兩天才剪得完…」 媽媽們的真實分享:不是妳一個人在掙扎 我們社群媽媽們的聊天內容,常常爆笑中又帶著真實。 像有位媽媽說:「每天顧小孩顧到哭,但想到要回職場又想吐。」 還有人說:「老公嘴巴說支持我回去上班,但每次小孩發燒還不是要我請假。」 還有媽媽笑說:「接案超自由,結果是在廁所一邊報價一邊擦屁股。」 所以真的不是妳太脆弱,而是媽媽這條路本來就很難。 每個選擇看起來都不錯,但背後都有它辛苦的地方。還要在這些選項裡做出一個最適合自己的決定,怎麼看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如果妳也想加入這種有溫度又懂媽媽的社群,歡迎來看這個群:8週存款成長營 常見職涯選擇:全職媽媽、回職場、在家接案的優缺點比較 當媽後我們最不缺的就是大道理,什麼「陪伴是最好的禮物」、「女人要有自己的事業」每天都有人講。但真正難的是怎麼在生活裡活出自己的選擇。 所以我們不講那些高高在上的話,來看看到底這三條路,媽媽們都怎麼說。 全職媽媽 優點: 挑戰: 回職場工作 優點: 挑戰: 在家工作(接案/遠距) 優點: 挑戰: 如何釐清自己的選擇方向? 我知道這種選擇題不是靠優缺點分析表就能選的。 但還是可以試著問自己幾個問題: 不用一下就選對路,人生又不是只有一次選擇的機會。 不管妳選哪一條路,我們都能陪妳一起準備 我不是來跟妳說:「來!買這個就能一勞永逸!」 而是想說:「不管妳選哪條路,我們可以一起把這條路走得更安心一點。」 像我們做的《家庭財務分析報告》不只是看投資而已,而是從收入結構、家庭支出、風險管理到未來的計劃,整合來幫妳釐清: 👉 想了解更多這份分析報告可以幫上什麼忙,這邊點一下就知道 總結:沒有對錯,只有合不合現在的妳 妳現在是誰,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會想走哪一條路,真的只有妳最清楚。 全職不是放棄,職場也不是自私,接案更不是偷懶。 妳只是在努力找到一條比較適合自己的路。 我們會在這裡,不管妳選哪條路,都陪妳一起把這條路走得更安心一點。也許是幫妳釐清預算,也許是拉妳一把別再懷疑自己。 說到這,其實很多媽媽卡住的點,真的不只是錢夠不夠,而是根本不知道怎麼開口跟另一半談錢。延伸來看這篇文章也很有幫助👉《夫妻金錢觀不同?這樣談錢不吵架!育兒家庭的理財溝通術》

新手媽媽職涯怎麼選?全職、回職場、接案在家,哪種生活最適合你? Read More »

在家帶小孩好累?3個方法幫你從崩潰邊緣慢慢走出來

我也曾經是那個,面對整天只會哭的嬰兒,最後抱著孩子一起崩潰大哭的新手媽媽。 那時我還不是現在的我,還不是什麼家庭財務規劃師,只是一個想當個好媽媽的平凡人。 但現實是每天醒來都像在打仗,半夜餵奶、白天煮飯、洗衣、收玩具,還要抱孩子、哄睡、陪看繪本、陪睡覺…連好好上個廁所,都成了一種奢侈。 我記得某天早上,我抱著女兒坐在馬桶上餵奶,頭髮油到可以炒菜,眼神呆滯。 我突然想:「我的人生,是不是就只能這樣了?」 那種無力感,我相信很多媽媽應該都懂。 明明全心全意照顧孩子,卻常常被忽略、被誤解,甚至被家人說:「只是顧小孩而已,又沒去上班,有什麼好累的?」 有時候還會聽到:「妳整天都在家,不是很閒嗎?」或者:「當媽媽就是這樣啊,有什麼好抱怨的?」 這些話我表面笑笑帶過,心裡卻一次次被戳中。有時我真心覺得,套任何人進來媽媽這個位置,有誰能不憂鬱? 但日子還是要過,孩子還是會哭,我也還是得過下去。只是慢慢的,我開始想:我能不能過得比現在的狀態好一點? 這篇文章分享的不是什麼「想開一點」這樣的廢話,而是 3 個真的有幫助我從崩潰邊緣慢慢走出來的方法。 方法一:讓身體真的休息,而不是躺著滑手機 以前我總覺得只要能滑一下手機、吃個甜食,就是放鬆,但這種放鬆很像「喝糖水續命」,暫時爽一下,馬上又回到累到靈魂出竅的狀態。 真正讓我恢復力氣的,是每天孩子小睡時,我逼自己去躺個 20 分鐘,不滑手機、不做家事。 這件事聽起來小,但真的改變我整個下午的情緒。 那種被小孩耗盡的疲累,不是滑幾分鐘手機能解決的。反而是閉上眼、讓大腦暫時關機,哪怕只是聽一段引導冥想,給耳朵一點安靜,身體和心才真的有機會緩下來。 方法二:有人說話比什麼都重要 全職育兒最難的,是「孤獨」。 想找個朋友聊聊,但常常話講不完一句,小孩就又大哭了;滑手機的時候,常常看到一堆比較、抱怨、推薦文,手機越滑越焦慮。 有時還會一滑就進了團購社團,顧小孩壓力大時忍不住就會爆買,當下覺得撫慰人心,但事後又開始有罪惡感,然後變成另一種焦慮。 那時我很需要一個地方,是能讓我放下比較,真正交流跟學習的空間。 後來我找到了一個媽媽社群,是每週三中午會有 LiveTalk 聊理財,裡面都是一樣在努力存錢、記帳、溫暖的媽媽們。 我們會互相打氣、交換怎麼買尿布最省錢、怎麼跟老公開口說「保險費太貴,我們該重新檢視一下」之類的事。 最重要的,不是學到什麼,而是「我不是自己一個人」。 如果妳也正在找一個溫暖又實用的社群,這裡是我很推薦的地方: 《8週存款成長營 | 每週三LiveTalk分享存錢記帳小技巧》,一起討論生活中的理財小事。 方法三:讓自己不只是撐過一天 以前的我,每天醒來只想問:今天怎麼撐過去? 後來有一天我突然想:「我總不能這樣過五年,甚至十年吧?」 於是我開始找資源,想學點什麼。不是為了賺錢或變厲害,而是想讓自己慢慢找回一點自信、一點存在感。 那時候我遇到了「媽媽商學院」 原本只是想下載一份記帳表單,結果一不小心就跟一群媽媽聊了起來了。 我發現裡面除了財務工具和知識,還有好多像我一樣的人,在彼此陪伴、分享各自的進步過程。 那段時間,我從零開始練習記帳、預算、分辨必要與衝動購物,也在這個過程裡,我漸漸的變得不再那麼焦慮。 後來我真的很喜歡這些方法,學著學著,也變成一位家庭財務規劃師。 現在的我,有機會陪著更多媽媽一起練習穩定家庭財務、減少焦慮,找回屬於自己的生活感與安全感,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感覺。 如果你也正在找「下一步能做什麼」,可以看看這篇:《新手媽媽好迷失?靠記帳、津貼、副業找回自信與經濟安全感》 最後想跟你說: 如果妳也覺得很累,請記得這樣的感覺真的很正常,因為這個社會太習慣媽媽要自己搞定一切,但我們不是機器,也不是聖人,對吧? 我們需要一點喘息,需要有人陪,也需要一些方向感。 這篇文章分享的三個方法: 如果你想更了解我們在做的事情,或想看看有沒有適合你目前階段的資源與活動,歡迎加我們媽媽商學院的官方 LINE,一起聊聊、慢慢探索。 生活不會馬上變簡單,但你可以一點一點,累積出屬於自己的安全感。

在家帶小孩好累?3個方法幫你從崩潰邊緣慢慢走出來 Read More »

媽媽要回去上班嗎?托育vs自己顧的選擇,不是只有錢的問題

這篇文章是和一位朋友聊天後的有感而發。她是一位新手媽媽,寶寶才剛滿三個月,這陣子每天都在思考:「我要不要回去上班?還是乾脆先在家顧小孩就好?」 她的語氣裡有滿滿的焦慮、困惑和不安。我們聊著聊著,她突然問我一句話:「如果我賺的錢都拿去付托育費,那我到底是去工作?還是自己在家顧比較省?」 這句話讓我很有感,因為我曾經也陷入一模一樣的煩惱,所以想寫下來,給現在也正在經歷這段混亂選擇期的妳。 我不是來幫妳下決定的,而是想陪妳一起慢慢梳理,把腦中的打結鬆開一點點,讓思緒更有空間喘息,也能對自己的選擇多一點信心與理解。 「我工作只是拿去付托育費,這樣有比較好嗎?」 這句話,我真的聽過太多次了。 包括我自己,也曾經在某段時間裡,反覆思考這句話帶來的焦慮感: 「每月的薪水幾乎都用在托育上,下班路上趕著去接孩子,小孩突然發燒還要請假,回家後還要煮飯、照顧孩子、整理家裡。這樣的生活,是不是太辛苦了?還是我先不要工作,在家照顧孩子?反正薪水也都拿去付托育費了…」 表面上看起來像是單純的數字比較,但實際上,這背後藏著好多層問題: 不只是錢,更是「未來的選擇權」 當我們說「不划算」的時候,常常沒有把「未來的可能性」算進去。 托育費看起來像是支出,但它有時候其實是在撐住妳的未來。 我有一位學員A,她孩子1歲就回去上班,薪水幾乎全用在托育上。她說:「有一陣子真的很懷疑自己在幹嘛,但現在想起來,那段時間,是我職涯往上爬的關鍵。」 也有媽媽選擇自己顧孩子,同時用有限的時間經營副業。 像我自己,當初就是在女兒午睡時間開始學文案、接記帳陪跑,雖然步調慢,但也一步步累積出自己的節奏。 即使只是每週協助一兩位媽媽學習記帳,也是一種專業的練習與堆疊。這些經驗,就像一塊塊拼圖,在未來的某一天,會組成妳的新舞台。 托育是花錢還是省錢?一張表幫妳理清楚 選項 現金支出 成本隱性 長遠效益 自己帶 少 職涯中斷、心理壓力 節省托育費,可能失去職場連結 工作+托育 高 通勤、加班壓力 保有職場機會與升遷可能 部分托育+在家接案 中 自律與規劃挑戰 累積作品、保留彈性與未來選擇權 這張表沒有正確答案,它只是提供我們一種「拆解選擇」的方式。 每個家庭的條件不同,每個媽媽也有不同的內心渴望。與其硬套一個標準答案,不如問問自己:「現在的選擇,是不是符合我此刻的狀態?」 如果你正在考慮在家接案或兼職 我知道這條路不輕鬆,尤其小孩還小,常常是邊哄睡邊打字,邊煮飯邊開會。 但如果妳心裡有一點點想試試、想準備的聲音,不妨從一件小事開始。 像我自己,就是從記自己的家庭帳開始,後來才加入【記帳陪跑教練培訓】,慢慢把這件事變成穩定的收入。 它不是什麼快速致富的方法,而是一步步建立自己節奏的過程。像種下一棵樹,前幾年看不出什麼,但等到孩子上學了,這棵樹就能慢慢長成妳的支撐。 最後,還是回到妳們家的節奏 托育或自己顧,從來都不是二選一,而是要看「妳的家庭現在需要什麼?」「妳自己希望成為什麼樣的媽媽?」 如果妳想多一點方法,來和另一半好好聊聊怎麼分擔照顧與金錢的壓力,推薦妳看看這篇:《新手爸媽怎麼分配育兒開銷?這個方法讓財務不再是引爆點》 裡面有一些我們實際協助爸媽梳理家庭財務與溝通分工的小方法,說不定妳也會有靈感。 我想邀請妳和自己聊聊 做選擇前,不妨先盤點一下現在的資源與限制 這些問題也可以找信任的朋友聊聊。妳不是孤單的,這些掙扎很多人都有。 妳有選擇,也有時間慢慢找出屬於妳的方式。 如果妳也正在思考未來的收入方式、想找到配合育兒生活的節奏,不用急著做決定,也歡迎先來找我們聊聊,說不定會有不一樣的想法和方向。加媽媽商學院官方 LINE:@mompower,直接私訊我們就可以。如果妳也想知道怎麼開始整理家庭收支、或對我們的記帳陪跑服務好奇,也可以順便問問,我們都很樂意陪妳聊聊。 這篇文章,不是為了給妳標準答案,而是想讓妳知道: 每個媽媽的選擇都值得被理解,每個家庭都有自己適合的步調。 如果妳也正走在這段探索的路上,希望這些文字能陪妳走一小段路。 我們慢慢來,一起找出適合自己的節奏。

媽媽要回去上班嗎?托育vs自己顧的選擇,不是只有錢的問題 Read More »

媽媽如何增加收入?先看清錢怎麼流,再讓副業成為真正的幫手

我發現很多媽媽的煩惱,跟我當初一模一樣: 明明育兒已經夠累了,還要擔心錢不夠用。 看到帳戶餘額滑落,心裡只剩一句話「到底錢都去哪了?」 這種無力感,不是因為我們花得特別多,而是因為:沒人教過我們怎麼掌握家庭財務。 錢一直留不住,是因為… 小孩剛出生那年,我明明沒亂花,帳戶餘額卻一直滑落。後來我回頭去看,才發現有3個地方在默默漏財: 沒有預算規劃,每個月都在「邊花邊懺悔」 像是嬰兒用品、親友紅包、媽媽團購…每一筆都合理,但加起來就驚人。當時我連基本的預算表都沒有,月底就是看著帳戶發呆。 不敢談錢,家務和財務都自己扛 老公常說:「有需要再跟我說。」但我常常”不想造成他的壓力”,結果很多家庭支出默默刷在自己卡上。後來才明白,家庭財務不是誰要扛全部,而是需要一起談、一起扛。 收入不穩,卻又一直忍不住「報復性花錢」 那陣子我接了一些案子有收入,但因為育兒壓力大,我常靠買東西來安慰自己。結果,花得比賺的還多,存不了錢也讓自己更焦慮。 想改善財務,先處理「流」的問題 有一位媽媽學員說得很好:「我現在不求變有錢人,只想每個月不再為錢焦慮。」 這就對了!與其拼命想賺更多,不如先找出財務漏洞,慢慢堵住。 ✅ 如果妳不知道錢花去哪了,先從記帳開始。 用 App 或紙本都可以,重點是建立「記得要看自己花了什麼」的習慣。 ✅ 如果每月都沒剩,可以用小額分類帳戶存錢 比如:每週轉200元到「自己存錢專用戶」,一點一點累積。 ✅ 如果家裡財務都是妳在管,可以試試開一次夫妻財務會議 就算只是聊聊下個月的支出,都有幫助。 如果妳覺得「這些道理我懂,但要怎麼跟另一半開口談錢,真的很難」,那妳不是一個人。很多媽媽都卡在「不想吵架但又很想溝通」的兩難中。這篇文章可以給妳一些靈感👉《夫妻金錢觀不同?這樣談錢不吵架!育兒家庭的理財溝通術》 增加收入前,先盤點妳手上的資源 很多媽媽一想到「增加收入」,就覺得壓力山大,甚至以為一定要花錢進修、砸錢學技術。 但其實在我們身邊,早就有不少可以運用的資源: 不需要一口氣做很多,從一樣妳有興趣、也有能力開始,就能慢慢累積信心與收入。 當妳開始行動,卻又總覺得錢怎麼存都不夠… 很多媽媽跟我說:「我想接案、想增加收入,但我根本不知道我家的錢現在長怎樣!」 其實真正讓我們行動卡關的,不是沒方法,而是看不清現況。 如果妳也有這種感覺,我很推薦妳試試我們的《60天記帳陪跑》服務。 不是要妳當會計師,而是: 很多媽媽都說:「原來,不是我不會記帳,是我一個人太難堅持。」 這句話聽起來簡單,背後卻藏著很多累積的壓力和孤單。 也有不少媽媽在終於看清楚收支狀況後,發現自己其實沒有那麼缺錢,反而安心了不少。 也有些媽媽則是在看懂數字之後,才真正知道:原來自己真的有差距,那就能抓到關鍵點,知道自己還差多少、該從哪裡開始補,而不是一直忙得很累卻不知道重點在哪。 那就讓我們陪妳撐過這60天,一起走向有底氣的生活。 我們不需要當女超人 妳不是要又顧小孩又賺大錢才算成功。 能夠穩定過生活、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每一步都為自己和家人多存一點底氣,這樣就夠好了。 因為當妳的步伐穩了,資產自然會一點一滴地累積起來。更重要的是妳會在這個過程中開始相信,自己真的有能力掌握生活。 我們不是在賺快錢,而是在重建一個穩穩的自己。

媽媽如何增加收入?先看清錢怎麼流,再讓副業成為真正的幫手 Read More »

新手媽媽好迷失?靠記帳、津貼、副業找回自信與經濟安全感

今天想講一個故事,是關於社群裡的一位媽媽學員。 這位媽媽學員在她寶寶三個月大的時候來參加記帳陪跑,開場第一句就說:「我覺得我好像消失了。」 我一開始還以為她在講社群帳號,但她接著說:「我每天只記得幾點要餵奶、幾點要拍嗝、幾點要洗奶瓶。我老公下班問我今天怎樣,我只說『還活著』。」 她不是沒準備的人,孩子出生前,她做了滿滿的育兒清單、費用試算表、甚至還買了寶寶專用的收納櫃(還標籤分類貼得超整齊那種)。 但真正進入新手媽媽狀態後,她發現自己準備的幾乎都是「怎麼照顧小孩」,但從來沒人提醒她,也要照顧「正在快速消耗的自己」。 有天,她發現自己戶頭只剩下不到五位數,連買尿布都要掙扎到底要不要換牌子。 她說那天她一邊查特價一邊哭,因為她不明白,怎麼會從一個薪水穩定、說走就走去旅行的自由女孩,變成現在這樣? 在陪跑的八週裡,她做了幾個轉變: 政府津貼不是「小錢」,它是妳的「安全錢」 那時我問她:「妳有請育嬰留停嗎?有領津貼嗎?」她說:「有啊,但我都拿去用在生活費上了。」 我跟她說,其實如果家裡還有另一半收入,這筆錢真的可以嘗試「只存不動」。不是因為它金額多,而是因為它代表一種「萬一真的不行了,我還有一點力量可以自己決定」的底氣。 🔍【津貼申請小提醒】 育嬰留職停薪津貼是勞保局提供的,符合資格的媽媽最多可以領6個月、每月原本投保薪資的6成。 📌 提醒:申請前需滿一年保險年資、已投保滿6個月,且在孩子滿3歲前申請,詳細可查勞保局官網。 存錢不是要妳變會記帳,是要妳「存得下來」 那時她問我:「我真的沒辦法記帳,有別的辦法嗎?」 當然有啊!我跟她說了一個叫『看帳戶就知道今天可以花多少』的懶人法。 她後來採用的做法是,開三個帳戶:生活帳戶、固定儲蓄帳戶、孩子帳戶,她的錢一進來就分完,生活帳戶不夠了就代表不能亂買,儲蓄帳戶碰都不碰。 這樣一來,她不用每天記,也不會一直覺得自己的錢不見。 她說那段時間她開始比較敢買自己想喝的咖啡,也比較不會因為「怎麼又亂花錢了」而內疚好幾天。 副業不是「工作」而是「找回價值感」的方式 陪跑的八週裡我們有聊到工作,她說自己以前做行銷企劃,但已經離職兩年多了,現在講起來會心虛,會懷疑:「這樣還算嗎?」 其實她不是不知道自己會什麼,只是太久沒用,太久沒有被問,也太久沒被誇獎了。 我跟她說:「算啊,只是妳太久沒用那部分的能力而已,我們可以慢慢找回來。」 重新出發前,先來盤點一下自己 後來她問我:「那我還可以做什麼嗎?」 我建議她,如果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可以先試試自我盤點3步驟: 有些媽媽發現自己其實蠻會講故事,就開始經營自媒體帳號;有些媽媽愛手作,就接起客製禮物;也有媽媽從寫社群文案開始,變成接案小編。 不用一開始就當老闆,也不用急著賺大錢,從「有一點點收入」、「有被需要的感覺」開始,就會慢慢累積起妳的自信跟價值感。 從被陪伴,到成為陪伴別人的人 我們聊著聊著,她忽然說:「我其實很喜歡這八週記帳陪跑的感覺耶,每週都有人陪我想、陪我看數字,原來不是只有我覺得混亂。」 記帳陪跑結束後,她做了一件讓我又驚又喜的事:她報名了我們的「記帳陪跑教練培訓」。 她說:「我想把我學會的這些,分享給其他跟我一樣剛開始很混亂的媽媽。」這不是一個突然的決定,而是因為這八週,她真的被幫到了,想讓這份陪伴延續下去。 現在的她,正在用自己走過的路,陪伴下一位媽媽整理混亂、重新站穩。 她曾說過一句讓我很有感的話:「我不是想變回以前那個我,而是想成為一個我自己也喜歡的版本。」 如果妳也在為了家庭暫時停下腳步,那也別忘了妳不是在「失去自己」,而是在「準備長出一個新的自己」。 這條路不會一瞬間走完,但每個小改變都值得被看見。 如果妳也正在想:我是不是也該來試試看?那就從記帳陪跑開始吧。它不是只有記帳,而是有人陪妳一起整理財務、重新看懂自己的日子,像她一樣,找回屬於自己的選擇權。 讓我們都能在育兒的混亂裡,慢慢找到下一步的力量。 妳不是一個人,我們一起慢慢走。

新手媽媽好迷失?靠記帳、津貼、副業找回自信與經濟安全感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