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財務規劃

媽媽要回去上班嗎?托育vs自己顧的選擇,不是只有錢的問題

這篇文章是和一位朋友聊天後的有感而發。她是一位新手媽媽,寶寶才剛滿三個月,這陣子每天都在思考:「我要不要回去上班?還是乾脆先在家顧小孩就好?」 她的語氣裡有滿滿的焦慮、困惑和不安。我們聊著聊著,她突然問我一句話:「如果我賺的錢都拿去付托育費,那我到底是去工作?還是自己在家顧比較省?」 這句話讓我很有感,因為我曾經也陷入一模一樣的煩惱,所以想寫下來,給現在也正在經歷這段混亂選擇期的妳。 我不是來幫妳下決定的,而是想陪妳一起慢慢梳理,把腦中的打結鬆開一點點,讓思緒更有空間喘息,也能對自己的選擇多一點信心與理解。 「我工作只是拿去付托育費,這樣有比較好嗎?」 這句話,我真的聽過太多次了。 包括我自己,也曾經在某段時間裡,反覆思考這句話帶來的焦慮感: 「每月的薪水幾乎都用在托育上,下班路上趕著去接孩子,小孩突然發燒還要請假,回家後還要煮飯、照顧孩子、整理家裡。這樣的生活,是不是太辛苦了?還是我先不要工作,在家照顧孩子?反正薪水也都拿去付托育費了…」 表面上看起來像是單純的數字比較,但實際上,這背後藏著好多層問題: 不只是錢,更是「未來的選擇權」 當我們說「不划算」的時候,常常沒有把「未來的可能性」算進去。 托育費看起來像是支出,但它有時候其實是在撐住妳的未來。 我有一位學員A,她孩子1歲就回去上班,薪水幾乎全用在托育上。她說:「有一陣子真的很懷疑自己在幹嘛,但現在想起來,那段時間,是我職涯往上爬的關鍵。」 也有媽媽選擇自己顧孩子,同時用有限的時間經營副業。 像我自己,當初就是在女兒午睡時間開始學文案、接記帳陪跑,雖然步調慢,但也一步步累積出自己的節奏。 即使只是每週協助一兩位媽媽學習記帳,也是一種專業的練習與堆疊。這些經驗,就像一塊塊拼圖,在未來的某一天,會組成妳的新舞台。 托育是花錢還是省錢?一張表幫妳理清楚 選項 現金支出 成本隱性 長遠效益 自己帶 少 職涯中斷、心理壓力 節省托育費,可能失去職場連結 工作+托育 高 通勤、加班壓力 保有職場機會與升遷可能 部分托育+在家接案 中 自律與規劃挑戰 累積作品、保留彈性與未來選擇權 這張表沒有正確答案,它只是提供我們一種「拆解選擇」的方式。 每個家庭的條件不同,每個媽媽也有不同的內心渴望。與其硬套一個標準答案,不如問問自己:「現在的選擇,是不是符合我此刻的狀態?」 如果你正在考慮在家接案或兼職 我知道這條路不輕鬆,尤其小孩還小,常常是邊哄睡邊打字,邊煮飯邊開會。 但如果妳心裡有一點點想試試、想準備的聲音,不妨從一件小事開始。 像我自己,就是從記自己的家庭帳開始,後來才加入【記帳陪跑教練培訓】,慢慢把這件事變成穩定的收入。 它不是什麼快速致富的方法,而是一步步建立自己節奏的過程。像種下一棵樹,前幾年看不出什麼,但等到孩子上學了,這棵樹就能慢慢長成妳的支撐。 最後,還是回到妳們家的節奏 托育或自己顧,從來都不是二選一,而是要看「妳的家庭現在需要什麼?」「妳自己希望成為什麼樣的媽媽?」 如果妳想多一點方法,來和另一半好好聊聊怎麼分擔照顧與金錢的壓力,推薦妳看看這篇:《新手爸媽怎麼分配育兒開銷?這個方法讓財務不再是引爆點》 裡面有一些我們實際協助爸媽梳理家庭財務與溝通分工的小方法,說不定妳也會有靈感。 我想邀請妳和自己聊聊 做選擇前,不妨先盤點一下現在的資源與限制 這些問題也可以找信任的朋友聊聊。妳不是孤單的,這些掙扎很多人都有。 妳有選擇,也有時間慢慢找出屬於妳的方式。 如果妳也正在思考未來的收入方式、想找到配合育兒生活的節奏,不用急著做決定,也歡迎先來找我們聊聊,說不定會有不一樣的想法和方向。加媽媽商學院官方 LINE:@mompower,直接私訊我們就可以。如果妳也想知道怎麼開始整理家庭收支、或對我們的記帳陪跑服務好奇,也可以順便問問,我們都很樂意陪妳聊聊。 這篇文章,不是為了給妳標準答案,而是想讓妳知道: 每個媽媽的選擇都值得被理解,每個家庭都有自己適合的步調。 如果妳也正走在這段探索的路上,希望這些文字能陪妳走一小段路。 我們慢慢來,一起找出適合自己的節奏。

媽媽要回去上班嗎?托育vs自己顧的選擇,不是只有錢的問題 Read More »

媽媽如何增加收入?先看清錢怎麼流,再讓副業成為真正的幫手

我發現很多媽媽的煩惱,跟我當初一模一樣: 明明育兒已經夠累了,還要擔心錢不夠用。 看到帳戶餘額滑落,心裡只剩一句話「到底錢都去哪了?」 這種無力感,不是因為我們花得特別多,而是因為:沒人教過我們怎麼掌握家庭財務。 錢一直留不住,是因為… 小孩剛出生那年,我明明沒亂花,帳戶餘額卻一直滑落。後來我回頭去看,才發現有3個地方在默默漏財: 沒有預算規劃,每個月都在「邊花邊懺悔」 像是嬰兒用品、親友紅包、媽媽團購…每一筆都合理,但加起來就驚人。當時我連基本的預算表都沒有,月底就是看著帳戶發呆。 不敢談錢,家務和財務都自己扛 老公常說:「有需要再跟我說。」但我常常”不想造成他的壓力”,結果很多家庭支出默默刷在自己卡上。後來才明白,家庭財務不是誰要扛全部,而是需要一起談、一起扛。 收入不穩,卻又一直忍不住「報復性花錢」 那陣子我接了一些案子有收入,但因為育兒壓力大,我常靠買東西來安慰自己。結果,花得比賺的還多,存不了錢也讓自己更焦慮。 想改善財務,先處理「流」的問題 有一位媽媽學員說得很好:「我現在不求變有錢人,只想每個月不再為錢焦慮。」 這就對了!與其拼命想賺更多,不如先找出財務漏洞,慢慢堵住。 ✅ 如果妳不知道錢花去哪了,先從記帳開始。 用 App 或紙本都可以,重點是建立「記得要看自己花了什麼」的習慣。 ✅ 如果每月都沒剩,可以用小額分類帳戶存錢 比如:每週轉200元到「自己存錢專用戶」,一點一點累積。 ✅ 如果家裡財務都是妳在管,可以試試開一次夫妻財務會議 就算只是聊聊下個月的支出,都有幫助。 如果妳覺得「這些道理我懂,但要怎麼跟另一半開口談錢,真的很難」,那妳不是一個人。很多媽媽都卡在「不想吵架但又很想溝通」的兩難中。這篇文章可以給妳一些靈感👉《夫妻金錢觀不同?這樣談錢不吵架!育兒家庭的理財溝通術》 增加收入前,先盤點妳手上的資源 很多媽媽一想到「增加收入」,就覺得壓力山大,甚至以為一定要花錢進修、砸錢學技術。 但其實在我們身邊,早就有不少可以運用的資源: 不需要一口氣做很多,從一樣妳有興趣、也有能力開始,就能慢慢累積信心與收入。 當妳開始行動,卻又總覺得錢怎麼存都不夠… 很多媽媽跟我說:「我想接案、想增加收入,但我根本不知道我家的錢現在長怎樣!」 其實真正讓我們行動卡關的,不是沒方法,而是看不清現況。 如果妳也有這種感覺,我很推薦妳試試我們的《60天記帳陪跑》服務。 不是要妳當會計師,而是: 很多媽媽都說:「原來,不是我不會記帳,是我一個人太難堅持。」 這句話聽起來簡單,背後卻藏著很多累積的壓力和孤單。 也有不少媽媽在終於看清楚收支狀況後,發現自己其實沒有那麼缺錢,反而安心了不少。 也有些媽媽則是在看懂數字之後,才真正知道:原來自己真的有差距,那就能抓到關鍵點,知道自己還差多少、該從哪裡開始補,而不是一直忙得很累卻不知道重點在哪。 那就讓我們陪妳撐過這60天,一起走向有底氣的生活。 我們不需要當女超人 妳不是要又顧小孩又賺大錢才算成功。 能夠穩定過生活、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每一步都為自己和家人多存一點底氣,這樣就夠好了。 因為當妳的步伐穩了,資產自然會一點一滴地累積起來。更重要的是妳會在這個過程中開始相信,自己真的有能力掌握生活。 我們不是在賺快錢,而是在重建一個穩穩的自己。

媽媽如何增加收入?先看清錢怎麼流,再讓副業成為真正的幫手 Read More »

新手媽媽好迷失?靠記帳、津貼、副業找回自信與經濟安全感

今天想講一個故事,是關於社群裡的一位媽媽學員。 這位媽媽學員在她寶寶三個月大的時候來參加記帳陪跑,開場第一句就說:「我覺得我好像消失了。」 我一開始還以為她在講社群帳號,但她接著說:「我每天只記得幾點要餵奶、幾點要拍嗝、幾點要洗奶瓶。我老公下班問我今天怎樣,我只說『還活著』。」 她不是沒準備的人,孩子出生前,她做了滿滿的育兒清單、費用試算表、甚至還買了寶寶專用的收納櫃(還標籤分類貼得超整齊那種)。 但真正進入新手媽媽狀態後,她發現自己準備的幾乎都是「怎麼照顧小孩」,但從來沒人提醒她,也要照顧「正在快速消耗的自己」。 有天,她發現自己戶頭只剩下不到五位數,連買尿布都要掙扎到底要不要換牌子。 她說那天她一邊查特價一邊哭,因為她不明白,怎麼會從一個薪水穩定、說走就走去旅行的自由女孩,變成現在這樣? 在陪跑的八週裡,她做了幾個轉變: 政府津貼不是「小錢」,它是妳的「安全錢」 那時我問她:「妳有請育嬰留停嗎?有領津貼嗎?」她說:「有啊,但我都拿去用在生活費上了。」 我跟她說,其實如果家裡還有另一半收入,這筆錢真的可以嘗試「只存不動」。不是因為它金額多,而是因為它代表一種「萬一真的不行了,我還有一點力量可以自己決定」的底氣。 🔍【津貼申請小提醒】 育嬰留職停薪津貼是勞保局提供的,符合資格的媽媽最多可以領6個月、每月原本投保薪資的6成。 📌 提醒:申請前需滿一年保險年資、已投保滿6個月,且在孩子滿3歲前申請,詳細可查勞保局官網。 存錢不是要妳變會記帳,是要妳「存得下來」 那時她問我:「我真的沒辦法記帳,有別的辦法嗎?」 當然有啊!我跟她說了一個叫『看帳戶就知道今天可以花多少』的懶人法。 她後來採用的做法是,開三個帳戶:生活帳戶、固定儲蓄帳戶、孩子帳戶,她的錢一進來就分完,生活帳戶不夠了就代表不能亂買,儲蓄帳戶碰都不碰。 這樣一來,她不用每天記,也不會一直覺得自己的錢不見。 她說那段時間她開始比較敢買自己想喝的咖啡,也比較不會因為「怎麼又亂花錢了」而內疚好幾天。 副業不是「工作」而是「找回價值感」的方式 陪跑的八週裡我們有聊到工作,她說自己以前做行銷企劃,但已經離職兩年多了,現在講起來會心虛,會懷疑:「這樣還算嗎?」 其實她不是不知道自己會什麼,只是太久沒用,太久沒有被問,也太久沒被誇獎了。 我跟她說:「算啊,只是妳太久沒用那部分的能力而已,我們可以慢慢找回來。」 重新出發前,先來盤點一下自己 後來她問我:「那我還可以做什麼嗎?」 我建議她,如果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可以先試試自我盤點3步驟: 有些媽媽發現自己其實蠻會講故事,就開始經營自媒體帳號;有些媽媽愛手作,就接起客製禮物;也有媽媽從寫社群文案開始,變成接案小編。 不用一開始就當老闆,也不用急著賺大錢,從「有一點點收入」、「有被需要的感覺」開始,就會慢慢累積起妳的自信跟價值感。 從被陪伴,到成為陪伴別人的人 我們聊著聊著,她忽然說:「我其實很喜歡這八週記帳陪跑的感覺耶,每週都有人陪我想、陪我看數字,原來不是只有我覺得混亂。」 記帳陪跑結束後,她做了一件讓我又驚又喜的事:她報名了我們的「記帳陪跑教練培訓」。 她說:「我想把我學會的這些,分享給其他跟我一樣剛開始很混亂的媽媽。」這不是一個突然的決定,而是因為這八週,她真的被幫到了,想讓這份陪伴延續下去。 現在的她,正在用自己走過的路,陪伴下一位媽媽整理混亂、重新站穩。 她曾說過一句讓我很有感的話:「我不是想變回以前那個我,而是想成為一個我自己也喜歡的版本。」 如果妳也在為了家庭暫時停下腳步,那也別忘了妳不是在「失去自己」,而是在「準備長出一個新的自己」。 這條路不會一瞬間走完,但每個小改變都值得被看見。 如果妳也正在想:我是不是也該來試試看?那就從記帳陪跑開始吧。它不是只有記帳,而是有人陪妳一起整理財務、重新看懂自己的日子,像她一樣,找回屬於自己的選擇權。 讓我們都能在育兒的混亂裡,慢慢找到下一步的力量。 妳不是一個人,我們一起慢慢走。

新手媽媽好迷失?靠記帳、津貼、副業找回自信與經濟安全感 Read More »

新生兒用品要買齊嗎?哪些能等等買?新手媽媽預算思考3關鍵

面對新生命的到來,準爸媽最先感受到的,除了喜悅,還有滿滿的「待買清單」。但在一連串「新手媽媽必備」的標籤轟炸下,到底哪些東西是真正需要的?哪些支出其實可以等等? 新生兒準備期:每樣東西看起來都超重要,但錢包卻開始哭 還記得那時懷孕初期,一打開網頁搜尋「新生兒用品準備清單」,跑出來的不是幾項必備,而是一整串像是要開育嬰百貨行的規模。 各大論壇、社團、部落客分享的清單上,奶瓶、溫奶器、推車、安全座椅、背巾、寶寶床……通通標註「新手媽媽必備」,還附上推薦連結。 那陣子真的是邊做筆記邊焦慮。每一樣看起來都好重要、不買好像會虧待孩子,但每買一樣,內心的小算盤就多跳一次警報。 後來才發現,有些東西根本用不到(很多買了之後甚至忘記自己有買,最後在大掃除才發現),或者其實可以先借、等有需要再入手。 生小孩為什麼這麼花錢?來自社會期待的「理想父母模板」 從我們準備迎接小孩開始,社會就不斷給我們「理想父母」的標準:用品要齊全、環境要無毒、每一步發展都要完美安排。彷彿沒有準備好所有東西,就會對不起孩子。 但理性一點問自己:我真的需要照著別人那套育兒方式來做嗎?還是可以走一條「比較適合我們家」的路? 其實最現實的育兒問題,不只是要不要買,而是「我們的家庭能不能承擔這樣的生活方式?」 當理想碰上現實,才會發現比起育兒清單,更重要的是:我們家怎麼分工?每個月能花多少?我們想給孩子什麼樣的陪伴與生活? 每個家庭的教養風格不同,預算分配也會長得不一樣 ✔ 有些人喜歡精緻育兒,每樣都用最好的,這樣她們有安全感。 ✔ 有些媽媽走極簡派,接受二手用品,把錢花在陪伴與體驗。 這些選擇沒有對錯,只有「適不適合妳們家的狀況與價值觀」。 我曾經有位學員,一開始為了要當完美媽媽,每樣都買最好的,但三個月後撐不住,不得不開始賣掉用不到的東西、申請育嬰留停。 她才開始真的盤點家庭預算,重新調整每月的花費比例,把錢放在真正對她來說重要的地方,也因此後來更安心、更快樂。 預算怎麼分?與其照清單買,不如先想清楚這幾件事 與其問「這東西可不可以買二手?會不會用不到?」不如反過來問: 👉 這東西我們家的生活真的需要嗎? 👉 如果先不買,有沒有備案?真的缺再補行不行? 👉 我們目前能夠承擔的育兒預算是多少? 有些人覺得推車超重要,有些人全程用背巾。有些人覺得一定要升級副食品鍋,有些人拿現有電鍋慢慢試。 每個選擇背後都是「當下的家庭狀況」和「媽媽的需求」在說話。 所以比起參考別人的採購經驗,更重要的是先回頭問:「什麼對我們家來說是最實用、最安心的選擇?」 回到預算這件事上:我們真的知道錢花去哪了嗎? 有些開支是幾乎跑不掉的,比如疫苗、健檢、寶寶的醫療費。但也有些花費,其實會因為育兒方式而有很大不同——比如奶粉 vs 親餵、尿布 vs 布尿布、副食品自己煮還是買現成的。 所以與其套用別人的分類方式,不如從幾個方向去想: 「我們家有多少時間?想把時間放在哪裡?」 「哪些是我自己覺得安心、必要的?哪些只是別人說一定要?」 「在我們目前的收入下,有多少錢可以分配在孩子身上,而不會讓整體生活太吃緊?」 如果這題讓妳卡住了——放心,很多媽媽都是從「不知道怎麼算」開始。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設計了《一對一60天記帳陪跑》,不是要妳變成會計師,而是陪妳把花錢的感覺變成清楚的數字,幫妳看懂錢到底花去哪、怎麼分配才不焦慮,讓「養小孩的花費」不再只是猜。 👉 點我看更多《記帳陪跑》的內容(適合剛開始想整理財務的媽媽) 延伸提醒:未來的支出,也別忘了預先思考 現在只是起點,未來的開支還包括: 這些都會慢慢出現,現在不需要一次準備好,但可以開始慢慢思考、開始預留彈性。 如果你在規劃預算的過程中,發現不只是「東西要不要買」的問題,而是跟另一半怎麼分工、怎麼分錢這塊也讓你卡卡的,那你可能會喜歡這篇: 👉 《新手爸媽怎麼分配育兒開銷?這個方法讓財務不再是引爆點》 這篇文章分享了一位媽媽從記帳陪跑到和另一半建立育兒共同帳戶的過程,裡面有很多夫妻協作的實例與方法,特別適合正在努力讓家庭變得更穩的你。 媽媽不是什麼都要自己扛,而是要學會「怎麼分配自己的資源與力氣」。 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妳從焦慮感裡退一步,找到自己的節奏。 我們一起慢慢來 🙂

新生兒用品要買齊嗎?哪些能等等買?新手媽媽預算思考3關鍵 Read More »

新生兒醫療險怎麼買?避開常見業務話術,媽媽也能買對保單!

今天要來聊一個很多新手爸媽都超煩惱的問題——「新生兒醫療險到底要怎麼買?」尤其面對滿天飛的推銷訊息、熱賣保單,還沒生完就開始焦慮:「我是不是太慢?會不會買不到?」 這篇文章不是保險業務視角,而是寫給像妳一樣,正在為孩子多想一步、卻也不想踩雷的媽媽們。讓妳用媽媽的語言,搞懂保險到底怎麼挑比較不會後悔。 為什麼很多媽媽保錯保單? 我陪過很多媽媽聊保單,她們都說過這種話: 「朋友說這張熱門我就買了。」 「業務講太快,我根本來不及問。」 「我以為有保,結果根本沒保到重點。」 這種狀況不是少數。所以我才想寫這篇,讓妳不需要先看一堆條文,也可以先掌握幾個方向,知道哪些是容易踩雷的地段。 根據數據:寶寶住院真的比你想的多 根據衛福部112年的統計,0~4歲的孩子總人口約79萬人,光是住院人數就將近12萬人,也就是說,幾乎每7個孩子裡,就有1個住過院。📎 資料來源:衛福部112年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統計 所以很多人會說,剛出生最好就先準備好醫療險,不是因為怕,而是因為真的比較容易遇上突發狀況。 但也不是說「買了就安心」,因為如果條款沒搞懂、保障買歪,到時候真的用不上,那個失落感真的會想翻桌。 怎麼選擇適合寶寶的醫療險?4個重點避開地雷 那如果妳現在已經有點眉角了,也知道不是買越貴越好,接下來這四個方向,妳可以當成整理思緒的提醒,幫自己找出最適合你家寶寶的那張保單。 1. 不要只聽「這張很熱賣」,要看你家寶寶的狀況 有些業務會說:「這張很搶手,錯過就買不到了!」聽起來真的會讓人焦慮到心跳加速。尤其是對新手媽媽來說,整天都在擔心寶寶的健康與發展,再加上一堆人說「這要趕快保」,真的很容易讓人覺得自己是不是太慢了、是不是錯過了什麼。 我知道,這種壓力真的會壓在心裡。尤其你只是想幫孩子多準備一點的時候。 但每個寶寶的體質、出生狀況都不一樣,像是早產、體重偏低、出生有一點小狀況的,都可能會讓保險公司用「不符合承保條件」為由拒保。 所以其實最好的做法是:還在懷孕的時候,就先開始了解醫療險的條款與限制,等寶寶出生、報完戶口拿到身分證號,就能馬上送件投保。 不是要妳變成超前部署女王,而是讓自己在迎接沒日沒夜生活前,先多準備一點「心裡不慌」的空間。 2. 實支實付 vs. 住院日額,差在哪? 這兩個理賠方式是醫療險裡的基本組合,但很多人只聽名字會以為:「不就是住院就會賠嗎?」其實中間的眉角差很多: 這兩種預算充足的情況下建議搭配著保,因為寶寶住院的時候,常常是媽媽全天顧病房、爸爸還要顧大寶,還得排班。住院日額可以補貼這段時間你請假顧小孩的成本,而實支則是補醫療費用。 3. 保單條款到底寫了什麼?這些小字才是重點! 很多媽媽以為「實支實付」就是我花多少,保險就賠多少,但其實根本不是這麼簡單。保險公司會看你花的項目是不是符合條款、是不是在保單認定的範圍裡。 像這些條款的定義,就很容易踩雷: 所以真的,千萬不要只聽業務說「這很完整、很熱賣」就簽下去,自己先搞懂條款內容,才不會到時候在理賠現場被打回票,氣到想拿保單丟人。 4. 預算也要顧,別把錢都壓在寶寶身上 當了爸媽之後,我們很自然地想把最好的都給孩子。什麼都想先幫他準備好、保好,生怕哪個地方沒顧到。但其實,保險不是只看誰年紀小、風險高就先保誰,而是要回到「整體家庭的配置」來思考。 我們不是不愛孩子,而是要知道怎麼配置資源才不會讓自己先倒。保險的角色,是在風險來的時候,讓一家人都站得住。 所以如果預算有限,寶寶可以先保基本的實支+日額,大人也一定要顧好自己的風險保障。不是為了自己,是為了整個家可以平穩度過那些「萬一真的來了」的時候。 👉 你也曾一頭熱地查保險、研究產品,最後反而更迷惘,不妨延伸看看這篇:〈我只想幫寶寶存紅包,為什麼變成在研究ETF?〉,講的就是我們這種「只想做好一件事,結果越查越怕做錯」的媽媽心情,看完真的會鬆一口氣。 搞懂整體財務,保單才能選對 有一位媽媽在寶寶出生後不久,寶寶因為發燒住院了三天。她原本以為有保險可以申請理賠,結果才發現,自己當初挑的那張保單竟然不包含住院給付,完全派不上用場。 她一邊照顧寶寶,一邊處理醫療費用的壓力,還要扛著「怎麼沒早點弄清楚」的懊惱。後來她來找我時,說自己其實不是沒想過要保,只是資訊太多太亂,每次想處理就被生活打斷,直到這次住院才被逼著正面面對。 我們一起做了《家庭財務分析報告》,把整個家庭的保障、支出、保費重新攤開來看,才發現她的大人保障完全沒顧到、孩子的保單設計也不太符合實際風險。這份報告讓她第一次有了清楚的全貌,知道什麼是該先補強、什麼可以等。 📌 推薦服務:《家庭財務分析報告》比起只做保單健檢,這份報告幫你看懂整體家庭財務狀況,理清保費預算與保障排序,少花冤枉錢、也少一點心累。 她後來跟我說:「早知道這樣分析一遍可以這麼清楚,我早就做了,不用這次住院來逼我學功課。」 小結:媽媽不是什麼都要懂,但可以更有選擇權 很多媽媽會覺得「我是不是太晚知道了?」但其實我們每天在育兒的混亂中都在學、都在試,能願意多看一眼、多問一句,就已經很棒了。 如果妳有在研究保單、聽過業務講了一大堆結果還是搞不懂,或者妳只是想先搞清楚「我到底該從哪裡開始看懂保單」,這邊有個免費課程資源可以先看看: 🎁 免費領取|《拒當保險肥羊》條款教學課程(限時10天觀看)幫妳把那些「業務不會主動講的細節」整理起來,用聽得懂的方式慢慢講,妳可以自己選擇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再來買。👉 加入媽媽商學院官方Line@mompower,輸入關鍵字”買對新生兒醫療險” 可免費兌換課程。 如果這篇文章讓妳少走一點冤枉路,歡迎分享給妳的媽媽朋友,也可以私訊我聊聊,我會盡量用最懂媽媽的方式,陪妳一起把這件事處理好。

新生兒醫療險怎麼買?避開常見業務話術,媽媽也能買對保單! Read More »

新手媽媽怎麼選?從月子中心 vs. 在家坐月子看懂產後預算規劃

這篇文章是我和一位準媽媽朋友的聊天延伸出來的。朋友開頭就說:「最近一直在想,到底要不要住月子中心?」 我問她:「那妳自己比較想哪一種?」 她說:「其實我不知道怎麼選,因為每種方式都有人說好,有人說不好,我也不太知道家裡目前財務到底能不能負擔得起。」 我們就這樣慢慢聊起來,沒有打開報表,也沒有立即下決定,只有一個念頭:「不急,先弄懂自己在意什麼。」 【真實對話起點】什麼是適合自己的選擇? 我問她:「那妳心裡最擔心的是什麼?」 她說:「我怕選錯。住月子中心好像比較輕鬆,但又怕花太多錢會影響之後的支出;如果選擇在家,又怕會太累,根本沒休息到。而且我也會擔心小孩出生之後的花費,像奶粉、尿布、疫苗、保母那些,感覺未來每個月都是錢…想到就有點不安。」 我點點頭:「那妳覺得,妳現在的狀況,有哪些條件或資源,是可以幫妳做選擇的?」 她苦笑:「這就是問題啊,我完全沒算過家裡的錢,也沒有什麼固定在記帳,我甚至不知道我們每個月實際花多少。」 我說:「沒關係啊,我們可以先從妳心裡的需求開始想。」 【花費比較表】月子中心 vs. 在家坐月子 項目 月子中心 在家坐月子 每日花費 NT$5,000~10,000 月嫂約NT$2,800~4,500 28天總額 NT$140,000~280,000 約NT$50,000~90,000(含月子餐、用品等) 優點 環境專業、照顧集中 彈性安排、費用較低 限制 價格高、需預約 需要有人協助或安排月嫂 我跟她一起看了這張表,然後問:「如果這兩個選項價格差了一倍以上,那妳會比較希望哪一種情況發生?」 她猶豫了一下說:「我好像其實希望能好好休息,但我又不敢說一定要花那麼多錢。」 我說:「妳的顧慮很合理,那我們可以再想一步:先不急著算錢,我們暫時把金額放一邊,來看看哪一種生活狀態比較貼近妳現在的需要。等搞清楚這件事後,我們再一起看預算怎麼搭配。」 👉 如果你卡在「不知道怎麼跟另一半溝通預算與選擇」,也可以參考這篇:〈夫妻金錢觀不同?這樣談錢不吵架!〉 【慢慢釐清的過程】不是比較,是回頭看自己 我問她:「妳有想過妳需要哪些幫助嗎?例如,是怕睡不好、沒人顧小孩、吃不好,還是單純希望有人在身邊讓妳安心?」 她沉默了一下,然後說:「好像每一點都有一點欸……我不確定我到底最需要什麼,但我知道我不想一個人撐。」 我說:「這句就很關鍵了。那妳覺得,在家坐月子的安排,有辦法幫妳達成這個嗎?還是月子中心比較有機會讓妳被照顧到?」 她想了想說:「可能…如果我找到信任的月嫂,也許在家也可以;但我現在真的不知道去哪找那種人。」 我回:「那或許我們現在要先處理的,不是要不要住月中,而是有沒有穩定的後援選項可以選。」 她點頭:「有點像是,先搞清楚有哪些條件,才能知道自己能選什麼對吧?」 我點頭:「對。而且有時候不是妳不會選,是根本沒有人幫妳把那些條件整理出來。」 【對話的尾聲】決定是慢慢走出來的,不是比出來的 我們聊到後來,她自己在紙上寫了一張表:「我擔心的事」、「我需要的支持」、「我可能有的資源」,然後發現其實她有些朋友也正在經歷類似的思考,只是她沒說出來。 我跟她說:「做預算、算花費,其實不是為了控制妳的選擇,而是幫妳看清楚什麼能做、什麼可能再等一下。這樣妳才能選得穩。」 她後來說:「謝謝妳聽我講這麼多,沒有急著給我答案,而是陪我一起釐清。」 我說:「每個人都可以慢慢看見屬於自己的方向,不用急著下決定,只要一步步往更貼近自己的選擇前進就好。」 那天聊完後我心裡想,其實很多媽媽都是在資訊不對稱與情緒焦慮中做出選擇的。如果能有人陪她一起釐清狀況,也許那些決定就不會那麼孤單、那麼慌張。 📩 所以如果妳現在也在面對類似的拉扯,不太確定自己狀況適合哪種安排,不用急著選,也不用一個人想。歡迎妳加入媽媽商學院官方Line@mompower,說說妳的情況,我們可以像今天這樣聊聊,幫妳一起釐清思緒,慢慢把答案找出來。

新手媽媽怎麼選?從月子中心 vs. 在家坐月子看懂產後預算規劃 Read More »

夫妻金錢觀不同?這樣談錢不吵架!育兒家庭的理財溝通術

「老公說錢都給我管,但我根本不知道他到底存多少。」 「我問他孩子教育基金要怎麼存,他回我一句『再說』,然後就沒下文了。」 這類對話,在媽媽社群裡越來越常見,看到這種留言,我都會在心裡回「我懂,我真的懂」,因為我也曾經歷過一樣的卡關期。 有位媽媽說:「小孩出生後的前三個月,我每天半夜泡奶,一邊滑手機查奶粉哪裡買最便宜。」 另一位媽媽苦笑說:「教育基金的事,我問三次老公都說『再說』,我只好自己上網研究基金跟儲蓄險的差別。」 聽起來像是尊重,但久了會發現,這其實是一種默默被放生的感覺。 生了孩子之後,家庭支出暴增,奶粉、尿布、托嬰、疫苗、保險……樣樣都要錢,也樣樣都可能成為夫妻間的壓力來源。 媽媽常常是那個先焦慮的人,因為她在意、因為她想準備、因為她背後有滿滿的「如果以後不夠怎麼辦?」的預設。 但另一半如果沒有同樣的焦慮,或是不知道怎麼回應,就很容易變成「妳決定就好」的回應模式。 久了,就會形成一種不平衡。 夫妻金錢觀不同,到底為什麼這麼煩? 我後來才知道,很多媽媽都遇過這種「一邊焦慮、一邊被放生」的狀況。其實不是老公不愛家,而是——我們從來沒好好談過錢。 對錢的認知、花錢的習慣、風險的想法……每對夫妻都可能完全不同。有人覺得買保險是浪費錢,有人覺得不保才可怕;有人覺得存教育基金是必備,有人覺得「小孩以後自己會想辦法」。 但偏偏,這些都不是講一次就能解決的。 不想吵架,也不想默默吞下:這樣談錢比較不傷感情 這幾年我學會幾個比較溫和、但實用的理財溝通方法,分享給妳: 1. 先聊「價值觀」,不要一開始就談錢 比起直接問「要不要幫孩子買保險?」 我會先問:「你覺得我們最想給孩子什麼?」 有人會說安全感、有人會說機會、有人說自由——這些答案可以幫助我們看見對方的核心價值,再去談怎麼用錢實現。 2. 把「我覺得你都不管錢」換成「我有點焦慮,想一起想想辦法」 有時候不是對方不想管,而是他不知道怎麼幫,或者覺得妳都已經處理好了,他插手反而麻煩。 改用情緒出發,而不是指責出發,比較容易開啟對話。 3. 把家庭財務視覺化,一起面對現況 很多媽媽說,自己努力記帳、查資料、比價,但老公就是無感。這時候,不妨把財務畫出來,像用圖表呈現收支流向、預算分配,讓另一半也能「看見」家裡的金流,才有機會一起討論、一起面對。 看見全貌,才能一起討論未來 有一位學員跟我說,她原本都一個人在煩錢的事,老公永遠一句「妳決定就好」帶過。直到她主動找他一起看《家庭財務分析報告》,用圖表講清楚每月的花費、財務缺口、未來支出,才終於讓老公坐下來,好好聽她說。 她說:「那天他第一次主動說『我們是不是該開個家庭財務會議?』我真的有點想哭,終於不是我一個人在煩了。」 這種轉變不是奇蹟,而是因為她選擇了不再悶著頭硬撐,而是找工具、找方法、找出口。 她的轉變讓我印象很深。 因為很多夫妻不是沒有愛,而是沒有同一張地圖可以一起看。 當家庭財務的全貌從「我自己想一想」變成「我們一起看一看」,很多原本無法好好說的話,才開始有機會被聽見。 《家庭財務分析報告》不是一份冷冰冰的數字,而是一個讓兩個人坐下來,好好聊生活、聊未來的工具。 從對立到同行:讓錢的對話變成一起的事 其實談錢這件事,本來就不容易,尤其在孩子出生、支出變多、角色調整期,兩人很容易不小心就進入「一人努力、一人逃避」的循環。 但我們不是對立的,而是站在同一邊。 如果你也覺得老公對錢總是很被動,不妨試試從「理解彼此價值觀」開始,再一起整理家庭財務,把現況看清楚,讓「錢」這個話題,變成你們一起面對的共同任務,而不是只屬於某一個人的責任。 👉 延伸閱讀:〈新手爸媽怎麼分配育兒開銷?這個方法讓財務不再是引爆點〉

夫妻金錢觀不同?這樣談錢不吵架!育兒家庭的理財溝通術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