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name: 編輯 刀大

新手媽媽投資入門:小額投資真的有用嗎?(含複利試算)

部落格小編最近收到一位新手媽媽的私訊,她說:「小編,自從有了寶寶,每個月開銷都超出預算。奶粉、尿布、嬰兒用品…每次結帳都在心裡OS『怎麼這麼貴』。我很努力存錢,但看到戶頭數字增加得好慢,想到以後還要存教育金、買房…就覺得好焦慮。我是不是該開始投資?但我完全不懂,也沒什麼錢,不知道從哪裡開始…」 看到這則訊息,小編特別有感觸。 當媽媽之前,可能覺得一個月花2萬很多;當媽媽之後,發現一個月5萬都不夠用。 而且這還只是開始。現在是奶粉尿布錢,以後是保母托育費,再來是學費、才藝班,更遠的還有大學、出國、買房… 最讓人焦慮的是:你很努力存錢了,但總覺得存款增加的速度追不上未來需要的速度。 你可能每個月努力存5000元,一年存6萬,感覺很棒對吧?但想到孩子的大學教育金可能要100萬、200萬,就會覺得:「天啊,照這個速度要存到什麼時候?」 更何況,錢放在銀行定存,雖然很安全,但利息很少,幾乎跟通貨膨脹率差不多。簡單說,你的錢雖然數字有增加,但實際能買到的東西可能沒什麼變多。 這就是為什麼越來越多媽媽開始想:「我是不是該投資?」 但投資聽起來好複雜、好可怕,而且很多媽媽會想:「我每個月只能存3000、5000元,這麼少的錢投資真的有用嗎?」 今天這篇文章,就是要用實際數字告訴你答案。 小額投資為什麼有效?時間是你最大的本錢 「我錢太少,投資沒用」,這可能是新手媽媽最大的誤解。 投資最重要的不是本金多少,而是時間和持續性。 讓小編用實際數字給你看: 💡 試算說明 接下來小編會用具體數字幫你試算,讓你看見時間和複利的潛在效果。但要提醒你:這些數字是假設性範例,實際投資結果會因市場狀況、投資工具選擇而有極大差異,也可能產生虧損。 情境一:每月投資3000元 假設你從寶寶出生開始,每個月投入3,000元,假設年報酬率5%,持續投資18年到孩子上大學: 情境二:每月投資5000元 如果每月能投入5,000元,同樣條件下: 你看出關鍵了嗎? 同樣的投資策略,本金從3000變成5000,最後的結果不是多一點點,而是可能多出67萬!這就是時間和複利的力量。 更驚人的是:如果你更早開始 如果你25歲就開始每月投資3,000元,投資到65歲退休(40年): 同樣每月3000元,投資18年可能累積100萬,投資40年可能累積435萬。 這就是為什麼小編說:「投資最好的時機,一個是十年前,另一個是現在。」 而且小額投資還有一個很大的優勢:風險可控,不怕犯錯。 剛開始學投資,一定會經歷市場波動、可能做錯決策。如果你一次投入50萬,賠了10%就是5萬,會讓人心痛到睡不著;但如果你每月只投3000元,即使剛好碰到市場下跌,損失也在可承受範圍內。小額投資就像是你的「學費」,讓你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累積經驗。 💡 看完這些數字,你可能會想:「這在我身上真的可行嗎?」 以上試算是為了說明複利原理的假設範例。實際上,每個家庭的財務狀況、風險承受度、投資目標都不同,適合的投資方式也不一樣。 任何投資都有風險,可能獲利也可能虧損,報酬率無法保證。過去績效不代表未來表現。 如果你想知道「以我的收入、支出、目標來看,該怎麼規劃投資?」 MomPower的家庭財務規劃師可以針對你的實際狀況,提供客製化的財務分析和建議,幫你找出真正適合你家的投資策略。 但你的情況真的適合投資嗎?三個關鍵問題 看到這裡,你可能覺得:「好,我要開始投資了!」 等等,先別急。 雖然小額投資有這麼多好處,但不是每個人、每個時間點都適合馬上開始。在決定投資前,請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問題1:我的緊急預備金夠嗎? 如果你連3-6個月的生活費都沒存夠,遇到突發狀況(生病、失業、家電壞掉)就會手忙腳亂,甚至被迫賣掉投資來應急,這樣反而會賠錢。 建議順序:基本生活費 → 緊急預備金 → 投資 問題2:這筆錢我3-5年內會用到嗎? 投資需要時間讓複利發揮效果,而且市場有波動,短期內可能會虧損。 如果這筆錢是明年要用的旅遊基金、後年的學費,那不適合拿來投資,還是乖乖存在銀行比較安全。 投資的錢,建議至少要能放5年以上。 問題3:我的目標明確嗎? 投資不是為了投資而投資,而是要達成某個具體目標。 目標越明確,投資計畫越容易制定。 如果你對這三個問題還不太確定,建議可以先透過MomPower的精準財務預測服務(30分鐘快速試算財務目標),幫你釐清「我現在在哪裡、要去哪裡、路徑合不合理」。有了清楚的財務地圖,再來投資會更踏實。 投資前要先搞懂的3個核心觀念 […]

新手媽媽投資入門:小額投資真的有用嗎?(含複利試算) Read More »

新手媽媽專用記帳法:3 種最簡單的入門方式

當媽媽後是不是常常覺得錢像水一樣流走,月底看帳戶才驚覺「錢怎麼又不夠了?」 小編身邊很多新手媽媽朋友都有這個困擾,想記帳卻不知道從何開始或是試過幾天就放棄了。 其實記帳不是要你變成會計師,而是讓你看清楚錢的流向,並且慢慢找回對家庭財務的掌握感。這篇小編要來分享 3 種最適合新手媽媽的記帳方法。從最簡單的開始,一步步建立屬於你的理財習慣! 為什麼新手媽媽特別需要記帳? 在進入方法之前,小編想先聊聊:為什麼當了媽媽後,記帳變得這麼重要? 育兒開銷比想像中多很多 奶粉、尿布、副食品、衣服、玩具、醫療…每一項看起來不多,但加起來就是一筆可觀的數字。如果沒有記帳,真的很難記得錢都花去哪了。 收入可能減少,壓力卻變大 很多媽媽產後請育嬰假或減少工作時數,收入減少的同時,開銷反而增加,這種財務壓力如果沒有具體數字,很容易讓人焦慮到睡不著。 需要為孩子的未來做準備 教育金、緊急預備金、保險規劃…當媽媽後會發現,需要準備的錢突然變好多。記帳可以幫你看清現況,才知道該怎麼開始存錢。 好,那我們就來看看 3 種最適合新手媽媽的記帳方法吧! 完全新手的第一步:流水帳記帳法 適合對象:從來沒記過帳、不知道從何開始的媽媽核心概念:先不管分類和分析,只要把每一筆花費記下來就好 怎麼做? 記帳範例 10/2 今日總計: $1,000 這個方法的好處 小編的貼心提醒 很多媽媽會想「這樣記有用嗎?」老實說,流水帳記帳法的重點不是分析,而是讓你開始面對金錢。當你開始記錄,你就會開始注意自己的消費,這就是改變的第一步! 已記帳1-2個月:分類記帳法 適合對象:已經記帳1-2個月,想要更了解支出結構的媽媽核心概念:把花費分門別類,看清楚每個類別的佔比 怎麼做? 記帳範例 9 月支出統計: 本月總支出: $30,100 這個方法的好處 進階小技巧 當你熟悉分類記帳後,可以在每個大分類下再設小分類。例如: 寶寶相關可以細分: 這樣可以更精準地看出,寶寶開銷中哪一塊佔比最高。 已經能穩定記帳:目標導向記帳法 適合對象:已經能穩定記帳,想要開始存錢的媽媽核心概念:先設定存錢目標,再透過記帳監控進度 怎麼做? 這個方法的好處 小編的真心話 這個方法最適合「已經知道自己要什麼」的媽媽。如果你現在還在摸索階段,不用急著跳到這一步,先從流水帳或分類記帳開始就好。記帳是漸進式的,不是一步登天! 3種方法的比較表 記帳方法 難易度 適合階段 主要目的 所需時間 流水帳記帳 ⭐ 完全新手 養成記帳習慣

新手媽媽專用記帳法:3 種最簡單的入門方式 Read More »

媽媽理財焦慮怎麼辦?從恐慌到安心的心態調整術

小編最近收到一位新手媽媽的私訊:「小編,我每天晚上都睡不著,一想到要幫孩子存教育基金、要規劃保險、還要學投資,就覺得好有壓力。明明知道理財很重要,但光是想到就焦慮得不得了,怎麼辦?」 看到這則訊息,小編深深感同身受。很多媽媽都有類似的經驗:當媽媽後突然意識到理財的重要性,卻被排山倒海的資訊和壓力壓得喘不過氣。 所以這篇,小編想和大家聊聊,當理財變成焦慮來源時,我們該如何調整心態,讓理財成為安心的開始,而不是壓力的源頭。 為什麼當媽媽後特別容易有理財焦慮? 1. 責任感瞬間加重 以前只要為自己負責,現在多了一個(或多個)小生命要照顧。教育基金、醫療費、未來的各種開銷,每一項都讓人感到沉重的責任感。 2. 收入結構改變 無論是完全沒收入的全職媽媽,還是因為育嬰假收入減少,經濟狀況的變化讓人對未來更沒有安全感。 3. 資訊過載造成選擇恐懼 網路上到處都是理財建議:要買保險、要投資ETF、要存緊急基金…每個都說很重要,但不知道該從哪裡開始。 4. 完美主義作祟 很多媽媽會想「我要給孩子最好的」,於是對理財規劃也有完美主義的期待,覺得一定要做到最好,反而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 如果你也有這些感受,先深呼吸一下。你不是一個人,這些焦慮都是很正常的。 5個心態調整技巧:從恐慌到安心 技巧1:接受「不完美」的開始 理財不是考試,沒有標準答案,更不需要一次就做到完美。 小編常常看到媽媽們為了「選不到最好的投資標的」而遲遲不敢開始,或者因為「記帳記得不夠仔細」就放棄記帳。 其實,一個不完美的開始,勝過完美的拖延。 實際行動: 記住,每一個小小的開始,都比完美的計畫更有價值。 技巧2:把焦慮轉化為學習動力 焦慮其實是大腦在提醒我們:「這件事很重要,需要關注。」 與其試圖消除焦慮,不如學會與它共處,把焦慮轉化為學習的動力。 實際行動: 小編發現,當你開始學習和行動時,焦慮往往會因為「我正在做一些事情」而減輕。 技巧3:建立「夠好就好」的標準 很多媽媽的焦慮來自於「我一定要給孩子最好的」這種想法。 但是,什麼是「最好的」?是最貴的保險?最高報酬的投資?還是最豐富的教育資源? 其實「夠好」往往比「最好」更重要。 重新定義「夠好」: 記住:你的愛和陪伴,比任何金錢規劃都更珍貴。 技巧4:聚焦當下,而非未來的所有可能 理財焦慮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想要控制所有未來的變數。 但是未來有太多不確定性,我們無法預測所有情況。與其為了20年後的各種可能性而焦慮,不如專注於現在可以掌控的事情。 當下可以掌控的事情: 實用練習: 當你開始擔心未來時,問自己:「我現在可以為這件事做什麼?」然後就去做那件事。 技巧5:尋找支持系統,不要一個人承擔 很多媽媽覺得理財是自己的責任,於是一個人默默承受所有壓力。 但是理財可以是家庭的共同任務,也可以有專業的支持系統。 建立支持系統: 小編特別推薦我們的「8週存款成長營」LINE社群,這裡有很多和你一樣的媽媽,大家會在群裡分享理財心得、互相鼓勵。每週三中午還有LiveTalk分享存錢記帳小技巧,讓你感受到「我不是一個人在努力」的溫暖支持。 當焦慮襲來時的急救包 有時候,即使知道這些道理,焦慮還是會突然襲來。小編為大家準備了一個「焦慮急救包」: 立即舒緩技巧 長期調節方法 從一位媽媽的真實故事說起 小編認識一位媽媽叫做小雅,她剛生完二寶時每天都為錢焦慮。晚上常常睡不著,腦中不斷計算各種開銷,擔心錢不夠用。 後來,她決定不再想太多,先從最簡單的記帳開始。第一個月記得亂七八糟,很多都忘記記,但她沒有放棄。 三個月後,她開始看到錢的流向;六個月後,她成功存到第一筆緊急基金;一年後,她開始投資ETF。 最重要的是,她的焦慮慢慢轉化成了安心感。

媽媽理財焦慮怎麼辦?從恐慌到安心的心態調整術 Read More »

新手媽媽的數位理財工具入門:哪些APP真的有用?

當了媽媽後,是不是常常覺得錢不夠用,想要開始記帳理財,卻不知道該用什麼工具?小編最近收到好多媽媽私訊詢問:「有沒有推薦的記帳APP?」、「哪個APP比較好用?」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和整理,我發現新手媽媽在選擇數位理財工具時,其實有三個很現實的痛點需要解決。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我整理出來的實用建議! 新手媽媽記帳的三大真實痛點 痛點1:記了帳卻不知道下一步要做什麼 很多媽媽開始記帳後,看著一堆數字卻不知道如何分析,更不知道該怎麼開始做預算規劃。這時候,選擇有預算功能的APP就很重要了! 痛點2:總是三分鐘熱度,無法持續 帶孩子已經夠累了,記帳如果還很無聊,真的很容易放棄。這種時候,有趣的遊戲化APP可能是你的救星。 痛點3:太忙了,常常忘記記帳 餵奶、換尿布、哄睡覺…媽媽的時間真的被切得很零碎,常常想到要記帳時已經忘了花了什麼。這時候最方便的LINE記帳機器人就很實用! 了解自己是哪種類型後,我們就來看看該選什麼APP吧! 有預算功能類:記帳後想要進一步理財 如果你已經意識到記帳只是第一步,真正重要的是要做預算規劃,推薦這兩款: CWMoney 台灣最多人使用,有完整預算管理功能和圓餅圖分析,還能掃描發票自動記帳。 適合: 想要完整功能的媽媽。 記帳小旺來(LINE機器人) 在LINE就能記帳,有預算提醒功能,支援語音輸入,特別適合忙碌媽媽。 適合: 想要方便但有預算功能的媽媽。 有趣遊戲化類:解決三分鐘熱度問題 記帳城市 每記一筆帳就能蓋建築,把記帳變成城市建設遊戲,讓記帳有成就感。 適合: 需要成就感激勵的媽媽。 卡娜赫拉家計簿 可愛的P助兔兔陪記帳,記帳天數越多可解鎖更多故事,圖片還能當桌布。 適合: 卡娜赫拉粉絲。 便利LINE類:最不容易忘記 記帳雞 / 記帳小旺來 直接在LINE記帳,不用額外下載APP,記帳小旺來功能更完整。 適合: 常忘記記帳的媽媽。 但是,選對APP只是開始… 很多媽媽遇到的真實困境 小編在研究這些APP的過程中,也收到很多媽媽的困擾: 「APP下載了,但還是不知道怎麼開始…」 「記了一個月帳,但看著數字還是很茫然,不知道下一步要做什麼」 「試過好幾款APP,但總是用不到一個月就放棄了」 其實這很正常!因為工具只是輔助,真正重要的是建立正確的理財習慣和思維。 為什麼很多媽媽選擇APP後還是失敗? 身為部落格小編,我除了負責整理資訊外,其實也是MomPower的記帳陪跑教練之一。在陪伴學員和觀察8週存款成長營LINE社群裡媽媽們的提問後,我發現大家遇到的問題真的很相似… 「教練,我下載了記帳APP,但用不到一個月就放棄了」 「我有在記帳,但看著那些數字真的不知道要幹嘛」 「每次想要認真記帳,但總是不知道分類該怎麼設定才對」 經過這段時間的陪跑經驗,我才深深體會到,原來選對APP只是第一步,真正讓媽媽們卡關的地方是: 沒有正確的記帳觀念 很多媽媽(包括我自己剛開始也是)以為記帳就是把花費記下來就好了。但在陪跑過程中我發現,如果沒有告訴學員「記帳是為了找到可以調整的地方」,她們很快就會覺得記帳沒意義。 缺少有經驗的人指導 在社群裡最常看到的提問是:「這個分類該怎麼設定?」、「預算超支了怎麼辦?」、「小孩突然生病的醫療費要記在哪一類?」這些問題如果沒人回答,真的很容易就放棄了。 沒有考慮媽媽的真實狀況 每個家庭的收支狀況都不一樣,在陪跑過程中我發現,全職媽媽、職場媽媽、新手媽媽面對的理財挑戰完全不同。APP的制式分類根本無法涵蓋媽媽們複雜的生活開支。

新手媽媽的數位理財工具入門:哪些APP真的有用? Read More »

新手媽媽理財第一步:從混亂到有序的金錢管理

部落格小編最近收到很多新手媽媽的私訊,都在問同一個問題: 「我以前從來不管錢的事,都是老公在處理,但現在有了寶寶,突然覺得我也該學理財了,可是完全不知道從哪裡開始…」 看到這些訊息,我想起了一位學員曾經跟我分享過的話:「當媽媽之前,覺得理財是另一半的事;當媽媽之後,才發現理財是全家人的事。」 如果你也正處在這種「想學但不知道怎麼開始」的理財覺醒期,這篇文章就是專門為你寫的。 為什麼新手媽媽特別需要學理財? 責任感突然變重了 以前花錢只要考慮自己,現在卻要為孩子的未來負責。教育金、保險、日常開銷…每一筆支出都讓你開始思考:「這樣花錢對嗎?」 金錢角色重新分配 可能你以前沒有主動參與家庭財務管理,讓另一半處理所有財務決定,但當了媽媽後發現,育兒支出的細節只有你最清楚,不參與理財就無法掌握家庭財務的全貌。 收入結構改變了 不管是暫時離職、減少工作時間,還是增加育兒相關支出,家庭的金錢流向都和以前不一樣了,需要重新建立管理方式。 面對這些改變其實不用太過焦慮,因為這反而是你開始真正掌握財務主導權的好機會! 新手媽媽理財的3大迷思 在開始學理財之前,小編先跟大家破解幾個常見的迷思: 迷思一:「我數學不好,學不會理財」 理財不是數學考試,重點不在計算複雜的公式,而在於建立管理金錢的好習慣。所以只要會加減乘除,就足夠了! 迷思二:「沒錢還談什麼理財?」 理財不是有錢人的專利。即使預算緊張,學會分配每一塊錢、避免不必要的浪費,也是很重要的理財技能。 迷思三:「理財就是要投資賺錢」 對新手媽媽來說,理財的第一步不是投資,而是「管理」。先學會記帳、預算、存錢,建立穩固的財務基礎,再考慮投資。 從混亂到有序:新手媽媽理財4步驟 破解幾個常見的迷思後,就要進入實際執行的部分了! 別擔心,小編把步驟整理得很簡單,跟著做就能慢慢看到改變! 第一步:理解你的金錢現況 不用害怕面對數字,先從「看懂」開始。 坐下來花30分鐘,把以下資訊寫在紙上: 這個步驟的目的不是要做到分毫不差,而是讓你對家庭財務有「大概的概念」。很多媽媽做完這一步就鬆了一口氣,原來家裡的錢沒有想像中混亂。 第二步:開始簡單記帳 選擇最不會給你壓力的記帳方式。 新手媽媽的時間和精力都很有限,記帳方法要越簡單越好: 手機記帳APP:推薦使用有分類功能但操作簡單的APP,花3秒記錄就好。 信封分類法:把每月預算分裝在不同信封裡(生活費、育兒費、娛樂費),花完就沒了。 週記帳法:每週花10分鐘回想本週的主要支出,不用每筆都記,記住大項目即可。 記住,記帳的目的是幫你了解錢花到哪裡去了,不是要折磨你。如果某個方法讓你覺得有壓力,就換一個! 第三步:設定簡單的預算分配 用「三分法」開始你的預算規劃。 把家庭收入簡單分成三大塊: 這個比例不是標準答案,而是一個起點。每個家庭的狀況不同,你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調整,重點是開始有意識地分配金錢。 第四步:建立家庭財務溝通 讓另一半成為你的理財夥伴,而不是局外人。 很多新手媽媽開始學理財後,會遇到另一半不配合的問題。建議你: 定期財務會議:每月找個輕鬆的時間,一起檢視支出狀況,討論下個月的預算安排。 分工合作:不一定要兩個人都記帳,但可以分工負責不同類別的支出管理。 目標一致:一起討論短期和長期的財務目標,讓理財變成共同努力的方向。 給理財新手媽媽的實用建議 從「夠用」開始,不要追求完美 剛開始理財時,目標不是要做到「完美無缺」,而是要「夠用就好」。記帳記個大概、預算抓個範圍、存錢存一點點,都比什麼都不做來得好。 善用育兒津貼和補助 這是小編研究過後發現很多媽媽會忽略的!政府有很多育兒相關的津貼和補助,像是育兒津貼、托育補助、生育給付等,記得去申請!這些錢可以成為你們家理財的重要資源。 建立「媽媽專用基金」 除了家庭共同的儲蓄目標,建議你也為自己設立一個小小的「媽媽基金」,可能是100元、500元都沒關係,這是專門給你買喜歡的東西、或是學習成長用的錢。 這不是自私,而是提醒自己:即使當了媽媽,你依然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權利為自己的快樂和成長投資。 尋找學習資源和社群 理財路上不要一個人孤軍奮戰。可以加入媽媽理財社群、追蹤相關部落格、聽Podcast,或是找一位有經驗的朋友當你的理財導師。 如果你希望有更多陪伴和指導,MomPower

新手媽媽理財第一步:從混亂到有序的金錢管理 Read More »

當媽媽後才發現錢不夠用?5個財務現實新手媽媽必知

還記得生完孩子的第一個月嗎?除了適應新生活節奏,最讓人措手不及的,可能就是突然發現「錢怎麼這麼不夠用?」 作為 MomPower 部落格小編,我最常收到新手媽媽的訊息就是:「以前覺得我們夫妻倆收入還不錯啊,為什麼有了孩子後,每個月都在擔心錢的問題?」如果你也有這樣的困惑,恭喜你,這表示你開始意識到家庭理財的重要性了! 今天想和你分享5個「當媽媽後的財務現實」,這些都是從零開始學理財的媽媽們,最需要先認清的事實。 現實1:育兒開銷比想像中高出30-50% 不只是奶粉尿布,看不見的花費更多 生孩子前,你可能已經做過功課,知道每個月奶粉錢大概多少、尿布錢大概多少。但真正開始養孩子後,你會發現那些「沒算進去」的開銷才是重點: 顯性開銷(容易預估的): 看不見的開銷(常被忽略的): 許多新手媽媽告訴我,光是這些額外開銷,就比原本預估多出不少。所以如果你發現每個月預算都爆表,先不要自責,這是正常現象。 重要的是,現在開始學會記錄和分析這些開銷,才能找到真正的解決方案。 現實2:收入可能暫時減少,但支出卻增加 產假、育嬰假的收入落差要面對 這個現實真的很殘酷,但必須面對:在最需要錢的時候,收入往往會減少。 常見的收入變化: 這種收入減少但支出增加的情況,是許多新手媽媽焦慮的主要來源。但其實,這也是讓你開始重視理財規劃的最佳時機。 應對策略: 現實3:未來教育費用壓力,比你想像的更早開始 不只是大學學費,從幼兒園就要準備 很多新手媽媽會想:「孩子還這麼小,教育費用還早吧?」但事實是,現在的教育開銷從很小就開始了: 0-3歲階段: 3-6歲階段: 看到這些數字,是不是開始覺得壓力很大?但別擔心,重點不是要你現在就準備好所有錢,而是要開始有「長期規劃」的概念。 許多媽媽跟我說,她們從寶寶的第一筆紅包開始,就開始學習如何為孩子存教育基金。這個習慣不只是在存錢,更是在培養自己的理財能力。 現實4:風險保障需要重新評估 有了孩子後,保險不是選擇,而是必需 成為媽媽後,你會發現自己開始很在意「萬一發生什麼事怎麼辦?」這種想法不是杞人憂天,而是責任感的展現。 需要重新思考的保障項目: 當媽媽後,你會開始思考更多「萬一」的情況:如果大人受傷無法工作怎麼辦?孩子生病需要住院的費用從哪來?如果家裡的經濟支柱出了狀況,家庭開銷要怎麼維持? 這些擔心不是多餘的,而是責任感的展現。但面對保險業務員的各種推銷,很容易被搞得更焦慮,不知道到底什麼才是真正需要的。 其實,保險規劃有個基本原則:先保大人,再保小孩;先保障基本的醫療和意外風險,再考慮其他。重點是要根據自己家庭的實際狀況和預算來配置,而不是被「這張很熱賣」的話術牽著走。 現實5:理財不能再靠感覺,需要系統化管理 從「差不多」到「精準掌握」的轉變 以前沒孩子的時候,可能覺得「錢夠用就好」、「差不多就行」。但當媽媽後,你會發現這樣的心態必須改變。 為什麼需要精準的財務管理: 從感覺管理到系統化管理的轉變: 以前的方式: 現在需要的方式: 這個轉變並不容易,特別是在忙碌的育兒生活中。但好消息是,一旦你開始建立這些習慣,你會發現對錢的焦慮感會大幅降低。 如果你也想和其他媽媽一起討論理財話題,歡迎加入我們的「8週存款成長營」LINE社群,目前已經有3100+位媽媽在裡面互相支持,一起學習理財! 寫在最後:理財覺醒是成長的開始 如果你看到這裡,發現自己中了好幾個「現實」,請不要感到沮喪。相反地,意識到這些問題,就是改變的第一步。 很多成功的媽媽都跟我分享,她們的理財能力,正是在當媽媽後才真正開始成長的。因為有了更強的動機(為了孩子),也有了更明確的目標(給家人更好的生活)。 記住這三個重點: 如果你想要更有系統地建立記帳習慣,我們的「記帳陪跑服務」就是專門為忙碌媽媽設計的,會有專業教練一對一指導你從零開始建立屬於自己的理財系統。 當媽後發現錢不夠用,不是你的錯,而是生活給你的新課題。而學會理財,不只是為了解決眼前的金錢問題,更是為了給自己和家人更安心的未來。 準備好開始你的理財覺醒之路了嗎?記住,每一個理財高手,都是從新手開始的。 延伸閱讀:

當媽媽後才發現錢不夠用?5個財務現實新手媽媽必知 Read More »

全家出國旅遊預算怎麼抓?從機票到保險的完整花費規劃

前兩篇分享了帶寶寶出國的保險知識和投保流程後,小編又收到新的靈魂提問:「道理都懂了,但一算預算就頭痛!帶一家大小出國到底要準備多少錢?」、「保險費應該佔旅遊預算的多少比例才合理?」 身為貼心小編,當然要來一篇超實用的預算規劃指南!今天就從頭到尾教大家,怎麼聰明分配旅遊預算,讓全家玩得開心又不會荷包大失血。 先算大頭:主要花費項目拆解 帶全家出國的花費比想像中複雜,但只要有系統地規劃,就不會漏算或超支。 必要支出(佔總預算 70-80%) 這些是無論如何都省不掉的基本花費: 交通費用(25-35%) 住宿費用(20-30%) 餐飲費用(15-20%) 證件與手續費(2-5%) 保障支出(佔總預算 3-8%) 這部分很重要但常被忽略: 保險費用 保險費用的合理佔比會根據旅遊地點和家庭風險承受度調整。一般來說: 彈性支出(佔總預算 15-25%) 這些可以根據預算彈性調整: 購物與紀念品(5-10%) 娛樂與景點(5-10%) 緊急備用金(5-8%) 不同目的地的預算分配策略 根據小編整理的經驗,不同類型的旅遊,預算分配重點會很不一樣: 亞洲短程親子遊(3-5天) 預算特色:機票便宜,住宿選擇多 建議分配: 省錢重點:善用廉航促銷、選擇地點方便的住宿 歐美長程深度遊(7-10天) 預算特色:機票是大宗,當地消費高 建議分配: 省錢重點:提早訂機票、選擇可開伙住宿、保險保額要足夠 國內親子遊(2-3天) 預算特色:免簽證、語言無障礙 建議分配: 省錢重點:善用國旅補助、選擇套裝行程 帶寶寶出國的隱藏成本 很多新手爸媽容易忽略這些額外花費,結果預算大爆表: 嬰幼兒特殊需求 飲食相關 用品相關 醫療準備 行程調整成本 彈性安排 小編建議:第一次帶寶寶出國,預算要抓比平常多 30-40%,才不會手忙腳亂! 聰明存旅遊基金的方法 看完預算分配,是不是覺得帶全家出國需要不少錢?別擔心,只要有計劃地存錢,夢想旅行絕對可以實現! 方法1:目標倒推法 Step 1:設定具體目標 Step 2:計算每月存款 15萬 ÷

全家出國旅遊預算怎麼抓?從機票到保險的完整花費規劃 Read More »

帶嬰兒出國旅遊,旅平險這樣買才安心!實用投保檢查表

上週分享了帶寶寶出國保險的基本觀念後,小編又收到好多媽媽私訊:「道理我都懂了,但實際要怎麼操作?」、「到底要準備什麼文件?」、「投保流程會很複雜嗎?」 身為貼心的部落格小編,當然要來一篇超實用的操作指南!今天就手把手教大家,從準備到投保到理賠,每個步驟都不漏掉。 投保前的功課:先搞清楚自己的狀況 在開始投保之前,有些基本功課一定要做,這樣才不會白忙一場或是買到不適合的保障。 第一步:盤點孩子現有的保險 很多媽媽都忽略了這一步!拿出孩子所有的保險單,包括: 把所有「身故保額」加起來,看看距離69萬還有多少空間。如果已經接近上限,就要選「無身故保障」的方案;如果還有空間,選擇就比較多了。 第二步:確認旅遊天數和目的地 這會影響保費計算和保障需求: 第三步:評估家庭風險承受度 誠實問問自己: 投保方式選擇:快速 vs 保額大比拚 了解自己的需求後,就要選擇投保方式。目前主要有兩種管道: 網路投保:速度取勝 適合對象:孩子7歲以下、時間緊迫的家庭 優點: 限制: 線上要保(需簽名):保障取勝 適合對象:提前規劃、想要高保額的家庭 優點: 限制: 實際選擇時,我建議先看時間,再看需求。如果距離出發不到3天,就選網路投保;如果時間充裕又想要高保額,就選要保書方案。 超詳細投保流程步驟 不管選哪種方式,投保前都要準備這些資料: 必備文件清單 □ 孩子的基本資料 □ 要保人資料 □ 旅遊資訊 網路投保流程 Step 1:選擇保險公司官網 建議選擇知名度高、客服品質好的公司。記得要從官方網站進入,不要點來路不明的廣告連結。 Step 2:填寫基本資料 Step 3:選擇保障方案 這是最重要的步驟!要注意: Step 4:確認保費並付款 Step 5:收取電子保單 通常付款後1小時內就會收到電子保單,記得存檔並列印一份帶在身上。 要保書方案流程 前面步驟跟網路投保差不多,但多了簽名回傳的程序: 額外步驟:簽名回傳 投保時的常見陷阱與解決方案 做了這麼多功課,我發現有些陷阱特別容易讓爸媽踩到: 陷阱1:保額選太低,實際不夠用 狀況:為了省錢選最低保額,結果真的用到時才發現不夠。 解決方案:寧可保額高一點,也不要為了省小錢冒大風險。尤其是醫療和個人責任險,多花一點錢買安心很值得。

帶嬰兒出國旅遊,旅平險這樣買才安心!實用投保檢查表 Read More »

帶寶寶出國前的小煩惱:為什麼我買不到旅平險?

最近暑假到了,小編收到好多媽媽的詢問:「為什麼我想幫寶寶買旅平險,保險公司卻說無法投保?」身為部落格小編,我決定深入研究這個問題,發現原來帶嬰幼兒出國的保險眉角真的不少!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我整理的心得。 為什麼保險公司說孩子「無法投保」? 小編看到有位媽媽在我們的社群裡哭訴:「明明大人可以輕鬆買旅平險,為什麼帶10個月大的寶寶出國卻被拒保?」相信很多新手爸媽都有過這樣的困惑。 其實背後有個重要的法規限制,就是所謂的「69萬保額上限」。根據保險法規定,15歲以下孩子的身故保額(包含壽險、意外險、旅平險)累計不能超過69萬元。許多孩子光是學生平安保險加上爸媽之前買的意外險,就已經接近這個上限了。 更麻煩的是,大部分旅平險都是「套餐式」設計,主約和附約有固定比例。如果孩子只剩幾萬元的投保空間,那醫療險保額可能只有幾百元,根本沒什麼實際保障效果。 原來還有「無身故保障」的選擇 不過研究後我發現,現在有些保險公司推出了專門給小朋友的「無身故保障」旅遊險! 這種保險不包含死亡理賠,專注在醫療和意外傷害保障,所以不會受到69萬限制。說實話,帶孩子出國我們最擔心的本來就是生病就醫,而不是其他意外,這樣的設計其實很貼心。 目前市面上確實有幾家保險公司提供這類商品,有些甚至還包含海外突發疾病保障,讓爸媽更安心。 醫療保障才是關鍵重點 想像一下這個情境:在日本某個深夜,寶寶突然發高燒,你們語言不通、人生地不熟,急著找醫院,結果醫療費超貴…這才是真正讓爸媽害怕的狀況啊! 一般來說,兒童旅平險的醫療保額大多在3-6萬左右,對於亞洲短程旅遊其實已經足夠應付常見的感冒發燒。如果是去歐美或者比較長天數的旅行,可能要考慮保額更高的方案。 特別要注意的是「法定傳染病保障」,對於免疫力還在發育的寶寶來說很重要。如果孩子在國外感染流感、腸病毒等,沒有這項保障可能面臨理賠爭議。 個人責任險:小孩闖禍的救星 除了醫療保障,還有一個常被忽略但超重要的項目:個人責任險! 小孩在新環境容易興奮過頭,可能不小心破壞飯店設施、撞倒昂貴物品,或是無意間碰撞到其他旅客。個人責任險的保費通常很便宜,但保障範圍可以從25萬到100萬,真的是低成本高保障的選擇。 我就聽過有媽媽分享,她家寶寶在韓國飯店大廳興奮跑跳,結果撞倒了昂貴花瓶,幸好有個人責任險幫忙處理賠償問題。 投保方式比你想的簡單 研究下來發現,其實投保方式沒那麼複雜: 7歲以下的孩子,爸媽可以直接網路投保,最快1小時就生效!對於臨時決定出國的家庭超方便。 7歲以上就需要孩子親自簽名,要提前幾天準備要保書。 建議全家投保同一家保險公司,這樣萬一需要理賠時,文件處理會方便很多。而且多數保險公司都規定要先幫爸媽投保,才能幫孩子加保。 實用的投保前檢查清單 整理了一個超實用的檢查清單給大家: Step 1:確認孩子現有保險額度翻出學生平安保險單和之前買的意外險,計算一下還有多少投保空間。 Step 2:選擇投保方式7歲以下選網路投保最快,時間充裕的話可以考慮要保書方案(通常醫療保額更高)。 Step 3:確認保障內容醫療保額夠用嗎?有包含法定傳染病嗎?個人責任險額度足夠嗎?有海外緊急救援服務嗎? Step 4:準備投保資料孩子身分證字號、信用卡、詳細旅遊行程。 別讓保險成為旅遊的阻礙 看完這些資訊,希望能幫助正在煩惱的爸媽們!記住一個重要原則:先求有保障,再求保障完美。 即使保額不是最高的,至少有基本保障總比什麼都沒有好。而且比起研究保險,這些事情其實更重要:出發前諮詢小兒科醫師、準備常用藥品、查好當地醫療資源、安排適合寶寶的行程。 當然,每家保險公司的條款和方案都不太一樣,實際投保時還是要仔細閱讀條款內容,或者找專業的保險顧問討論,畢竟保險商品會隨時調整更新。重點是找到最適合自己家庭狀況的保障方案! 想要更多理財支持?歡迎加入我們的學習社群! 寫完這篇文章,我深深覺得當爸媽真的不容易,要考慮的風險和花費比以前多好多!如果你也跟我一樣,希望學習更全面的家庭財務規劃,包括如何存旅遊基金、規劃保險預算等等。 很推薦加入我們的「8週存款成長營 | 每週三LiveTalk分享存錢記帳小技巧」群組!裡面有超過3100位媽媽一起討論家庭理財大小事,每週三中午還會有專業的理財規劃師和教練分享實用的生活財商技巧。 不管是想存旅遊基金、學習記帳方法,還是規劃家庭保險預算,都能在這裡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和專業建議。大家互相鼓勵、一起成長,讓理財變得不再孤單! 點我加入8週存款成長營 延伸閱讀 想了解更多帶寶寶出國的完整攻略嗎?小編也為大家準備了後續文章: 下一篇:帶嬰兒出國旅遊,旅平險這樣買才安心!實用投保檢查表 詳細的投保流程、文件準備清單,還有超實用的檢查表讓你不會漏掉任何步驟! 完整攻略:全家出國旅遊預算怎麼抓?從機票到保險的完整花費規劃 保險費該佔旅遊預算多少比例?如何聰明存旅遊基金?讓每一塊錢都花得有價值!

帶寶寶出國前的小煩惱:為什麼我買不到旅平險? Read More »

新手爸媽旅遊基金這樣存!讓出國不再是奢侈夢想

每次滑到朋友的親子旅遊照片,心裡是不是都會想:「好羨慕,但我們哪有錢帶孩子出國?」 自從有了寶寶,光是奶粉尿布就讓荷包大失血,更別說還有一堆育兒用品要買。很多新手爸媽都覺得,出國旅遊已經變成「有錢人才能享受的奢侈品」。 小編最近整理了許多新手媽媽的困擾,發現其實很多家庭並不是真的「沒錢出國」,而是「不知道怎麼為出國存錢」。當媽媽後,理財重點確實需要重新調整,但這不代表要放棄所有的生活品質與夢想! 今天就來分享幾個專為新手爸媽設計的旅遊存錢方法,讓你們也能帶著寶貝創造美好的家庭回憶。 為什麼有了孩子後,出國變得這麼「奢侈」? 先來看看新手爸媽面臨的現實挑戰,了解問題才能找到解決方法。 育兒開銷突然暴增的現實衝擊 還記得沒有孩子的時候,兩個人說走就走的旅行嗎?現在光是奶粉尿布就是一筆不小的開銷,更別說還要考慮: 小編發現,很多新手媽媽都有同樣的感受:「以前覺得賺的錢還算夠用,怎麼有了孩子後,錢總是不夠?」這種突如其來的財務壓力,讓原本輕鬆的理財規劃完全被打亂。 旅遊成本也跟著翻倍 除了日常開銷增加,帶寶寶出國的花費也比以前高出許多。 難怪很多新手爸媽會覺得:「出國?想都不敢想!」但其實,換個角度思考,這些挑戰都是可以被解決的。 新手爸媽專用的旅遊存錢策略 接下來分享幾個實用的存錢方法,讓親子旅遊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策略1:重新定義你的旅遊目標 首先要調整對旅遊的期待,讓目標更實際可行。 從「說走就走」改為「計畫性出遊」 以前可能會臨時決定出國,但現在建議提前6個月到1年開始規劃。這樣不但能分散存錢壓力,也能確保訂到親子友善的住宿和航班。 設定實際可達成的目標 重點不是花多少錢,而是在能力範圍內創造美好回憶。有些家庭可能選擇經濟型住宿配合當地美食,有些家庭偏好舒適飯店搭配精緻餐廳,都是很棒的選擇! 策略2:善用「目標導向」存錢法 有了明確目標後,就需要系統性的存錢方法。 設立專門的旅遊帳戶 小編建議開設一個專門的「家庭旅遊基金」帳戶,每月固定轉入一定金額。看到數字慢慢增加,會讓存錢變得更有動力! 分階段存錢計畫 這種方式的好處是,即使中途有意外支出,也不會完全打亂計畫。 策略3:從日常生活「擠」出旅遊金 最實用的部分來了-如何在不影響基本生活品質的前提下,找到旅遊資金。 重新檢視家庭開支 很多新手媽媽會發現,認真記帳後才知道錢都花到哪裡去了。小編建議可以從這些地方「擠」出旅遊基金: 善用育兒相關的「意外收入」 這些錢原本就不在原有的生活預算中,直接存入旅遊基金是個不錯的選擇: 讓存錢變簡單的實用技巧 理論說完了,接下來分享一些讓存錢更容易執行的小撇步。 技巧1:自動化存錢機制 設定每月薪水入帳後,自動轉帳固定金額到旅遊專戶。這樣就不會因為「這個月花費比較多」而跳過存錢。 技巧2:365天存錢法的親子版 傳統的365天存錢法是每天存1-365元,但對新手爸媽來說可能太複雜。小編建議簡化版: 技巧3:「旅遊夢想視覺化」 心理層面的動力也很重要! 在家裡貼上想去的地方的照片,或是建立一個夢想板。當存錢動力不足時,看看這些照片會讓你重新燃起鬥志! 存錢路上的常見障礙與解決方案 小編整理了新手爸媽最容易遇到的存錢困難,以及對應的解決方法。 障礙1:育兒突發支出打亂計畫 寶寶的需求總是突如其來,該如何應對? 解決方案:設立「彈性緩衝金」 除了旅遊基金外,建議另外準備3-5萬元的家庭緊急備用金。這樣當寶寶突然生病需要就醫,或是臨時需要購買育兒用品時,就不會動用到旅遊基金。 障礙2:夫妻對出國優先順序不同調 有時候另一半可能覺得「有孩子了還出什麼國」,該怎麼溝通? 解決方案:開誠布公的討論 和另一半坐下來好好談談,了解彼此對家庭理財的想法。也許可以設定「達成某個理財目標後,就去旅遊慶祝」,讓旅遊變成共同努力的獎勵。 障礙3:覺得存錢速度太慢,容易放棄 一年才能出國一次,感覺好遙遠? 解決方案:設定階段性小目標 與其一次設定「存XX萬出國」的大目標,不如分成:

新手爸媽旅遊基金這樣存!讓出國不再是奢侈夢想 Read More »